海子诗《女孩子》写的是一名乡下女孩在“那个年代”的爱情况境和普遍的命运。我这么说,决不是断言、不是推测、不是臆想。
这首诗在《海子诗全编》中没有标注写作时间,它大概写于1984年前后。但他写的是在此之前的“在我感觉到时,她已去了另一个地方”,曾经发生过的。如果“我”不是海子自己,那也必定是他在为身边的人代言,他就是那个“我”。
她走来,
断断续续地走来,
洁净的脚沾满清凉的露水。
“走来”是“断断续续地”,也就是走走停停,她为什么会这样呢?海子稍后会告诉我们。
很有些人对“洁净的脚沾满清凉的露水”浮想联翩,不少是过度解读。我甚至要说,这是写实。
我与海子都出生在1964年,出生在普遍穷困的乡村。“立了春,赤脚奔”,到了三月(农历),赤脚或穿草(凉)鞋走路,从少小时起,我就是。麦苗已经起身,长有三四十公分高,绿油油的麦地。乡间道路,大多要穿过村庄、田野;沿河堤、沟邦等等。“沾满清凉的露水”是真的。而脚,是“洁净的脚”。在我看来、想来,海子不说“女孩子”的“她”身材、容颜,而是她走来的“洁净的脚”。“洁净”,对于脚,不仅仅是干净,还含有白白净净。这是一个真实的、也是美丽的细节,给了我们“冰清玉洁”似的触感和想见,“她”是清纯的、美丽的。
而“断断续续地走来”,不是某些人说的“害羞”,而是“她有些犹豫”。为什么?一方面,“望望用泥草筑起的房屋/望望父亲。”她和父亲在访亲,对方条件不好。但不只如此,另一方面,“她用双手分开黑发/一枝野桃花斜插着,默默无语/另一枝送给了谁/却从没人问起”,她有意中人,那又怎么样呢?“她”也就“有些犹豫”而已。没有人问她有没有,没有人在乎她有没有。有和没有,都一样。决定她去向的,“望望父亲”。那年代,除了极个别私奔的、生米煮成熟饭的,不都是“望望父亲”。
而那个意中人呢?也是无力的,他在相思,在想她。,
“春天是风,秋天是月亮”,海子对相思、思念的写法,在意象上有传承,而在句式上,却是独创的。“在我感觉到时,/她已去了另一个地方”,难道之前赠予的“另一枝野桃花”没有使“我感觉到”?此“感觉到”却有了要挽回却无从挽回的遗恨,“她已去了另一个地方”。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嫁人了。“那里,雨后的篱笆象一条蓝色的/小溪。”为什么是“雨后的篱笆”?而且“象一条蓝色的小溪”。我觉得很美、凄美,我要说是“明亮的忧伤”,哀而不伤,真是想若天外。
《女孩子》是对年龄不大的、少女的地方称呼。大龄女子,我们就叫老姑娘。那年代,到了二十五岁,就是大龄。在农村,十八、九岁结婚是正常的。女孩子,甚至懵懵懂懂,就嫁作人妇,她们接受嫁个殷实的人家。至于爱不爱,“从没有人问起”,她们也只是“望望父亲”。
海子有不少诗 ,“抒情是血”,令人读之心潮澎湃。如《日记》、《四姐妹》、《黑夜的献诗》等等。而《女孩子》、《春天,十个海子》,却写出了命运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