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品官和三品官哪个大,一品官和三品官哪个更高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3-04-19 09:40:12

唐朝疆域图

京兆/河南/太原府牧,京兆府(长安)、河南府(洛阳)、太原府(太原)三地为唐朝地位最为显赫的地方。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下诏“其并州宜置北都,改州为太原府”,北都太原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合称为“三都”。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改北都为北京,太原称为北京、与西安长安,东京洛阳并称“三京”

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就是京兆、河南、太原三地名义上的最高行政长官,说只是名义上的,是因为唐时充当三地“牧”的都是亲王,且只是遥领,说白了就是挂名的,他不会参与到地方的行政事务中。因此实际上在京兆/河南/太原府三地它们的实际长官是“尹”,而非“牧”。

大都督,唐朝初立时,为了加强地方的统治,对地方行政区划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并逐渐确立了府制。唐朝府制分为府、都督府、都护府三种类型,都督府就是唐王朝在重要地区所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如黑水都督府和渤海都督府就是唐朝设在东北边疆的行政机构,他们负责管理整个东北的军政事务。都督府按等级分为大、中、下都督府,唐初,定管十州以上为大都督府,不满十州称都督府,玄宗以后进一步规定户满二万以上为中都督府,不满二万为下都督府,各设都督,都督以大都督地位最高,下都督地位最次。同京兆/河南/太原府牧一样,唐时多为亲王、郡王遥领,不领政事,实际上行使大都督权力的是大都督府的长史。

二品官和三品官哪个大,一品官和三品官哪个更高(13)

唐朝黑水都督府和渤海都督府

大都护,都护府是唐朝在边疆民族地里设置的特别行政机构,按等级分为大都护府和上都护府,各设都护。都护的职责就是“抚慰诸藩,辑宁外寇”,唐贞观到天宝年间,唐朝一共设置了安东都护府、安南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等六个都护府。同大都督一样,大都护也由亲王遥领,实际掌权的是大都护府的副都护。

可以看出,唐朝的从二品的职务多为虚职,真正有权力的尚书左右仆射自中宗之后也成为了虚职,没啥权力。而东宫三少虽然有教导、辅佐当朝太子的权力,但因这三个官职都需德高望重的老臣,或是皇帝最信任的人才可能担任,所以往往不常设,多空置。

光禄大夫,为唐朝文散官第三阶,位在特进之下。汉武帝太初元年,武帝将中大夫改名为光禄大夫,始得名,初为掌议论之官,为大夫中最为显要的一位,西汉后期,九卿等高官多由光禄大夫升迁上来。魏晋南北朝之后,多为加官与褒赠之官,为虚衔,唐时即为文散官第三阶。

镇军大将军,为唐朝武散官第三阶,位在辅国大将军之下。魏文帝始置,为陈群所得,西晋之后自王濬开始,不再常置。唐用于武散官第三阶。

开国县公,地位低于开国郡国,高于开国侯。曹魏咸熙元年(264年),首开五等爵,县公为第二级,封国75里,食邑1800户。晋时,县公多为异姓功臣所能受封的第二等爵位,同时皇族中人亦会被封,如王除嫡子外,诸子一般会被封县公,有封国,食邑为数千户。自北周后,县公再无封国,逐渐成为荣誉性质的称号。唐时,县公一般不可世袭,常为虚封,只享受食邑一千五百户,并可得永业田2500亩。

二品官和三品官哪个大,一品官和三品官哪个更高(14)

唐朝都护府

柱国,为唐朝第二等勋官。战国时楚国始置,原意为都城,《战国策·齐策三》载:“安邑者,魏之柱国也;晋阳者,赵之柱国也;鄢郢者,楚之柱国也”,后楚国将其用于为最高武官的官职,位在令尹、相国下。唐以后,将其用于勋官第二等的称号。

综上所述,可知唐朝一品、二品的职务多或为虚职,或不常设,常设的职事官在一品、二品是很难见得到的,即使如大历二年被提为正二品的中书令、侍中,他们虽在唐初为常设的职事官,但是到唐中期后,唐皇就以他们位高权重为由,不常置,唐晚期更是变成了藩镇武将的加衔,逐渐成虚职。如此,在一品、二品都是虚职,或是不常设的情况下,能到三品的官员就自然成为了朝堂上最为顶级的一批有实权的官员了。

而对于勋位、散官、爵位等,这些都只是荣誉称号,只象征地位,并没有明确的职掌。

上一页1234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