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白话文全文阅读,道德经白话文全文在线阅读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3-04-19 13:04:06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大德的表现),

唯道是从(唯有遵守道的本质)。

道之为物("道"这个东西)

唯恍唯惚(无影无声)。

惚兮恍兮(很不真实,如在幻境),

其中有象(其中却有形象);

恍兮惚兮(在这种似有似无的意境中),

其中有物(却感到它的存在);

窈兮冥兮(它是那样的神化啊),

其中有精(其中却有精质)。

其精甚真(这精质是如此真实),

其中有信(这是可以验证的)。

自古及今(从古至今),

其名不去(这些至理名言不会过时),

以说众甫(用它可以了解众生万物的规律)。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我凭什么去了解万物是按这样的规律产生发展呢?我就是凭借上述这些名言去了解万事万物的)?

以此(就是用这种方法感悟的)。

可为有大德,就行大道者;其无声无形的,做了也没人知道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能柔曲因应则能自我成全),

枉则直(懂得枉屈绕行则能迅捷直达),

洼则盈(身置低洼处才会获得盈满),

敝则新(鄙弃旧观念才能推陈出新),

少则得(少取则真得感悟),

多则惑(贪多则反而导致自身的混乱)。

是以圣人抱一(所以圣人悟道会专一致志),

为天下式(这样才能成为天下的榜样)。

不自见故明(不自持己见反能明白事理);

不自是故彰(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显);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负蛮干反能获得成功);

不自矜故长(不自我反而长久)。

夫唯不争(正因为我与世无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所以天下反而没人与我相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古人所言"曲则全"者),

岂虚言哉(怎么会是虚言呢)?

诚全而归之(大道也会诚实对待他并成全他)。

要学会低调,学会随机应变,以退为进,要上先下,退一步海阔天空。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少发号令也是符合自然的)。

飘风不终朝(龙卷风不会坚持一上午),

骤雨不终日(骤雨越不会坚持一整天)。

孰为此者(谁会这样大发雷霆)?

天地(这是天地的杰作)。

天地尚不能久(天地的狂暴尚不能长久保持),

而况于人乎(又何况于人呢)?

故从事于道者(所以生活在自然规律中的人们),

道者同于道(修道者喜欢同道在一起);

德者同于德(有德者喜欢同德在一起);

失者同于失(失落者喜欢同失落在一起)。

同于道者(于道相同的人),

道亦乐得之(道也愉快地接纳);

同于德者(于德相同的人),

德亦乐得之(德也愉快地接纳);

同于失者(都是相同的失落者),

失亦乐得之(失落也会同病相怜,相互抱团)。

信不足焉(诚信不足的人),

有不信焉(自然有不相信他的人)。

没有常久不的不幸,只要坚持和等待,很快就有你的幸福。

第二十四章

跂者不立(踮起脚跟想要站立得更高,反而站立不住),

跨者不行(甩开大步想要走的更远,反而不能走的很远)。

自见者不明(有成见不能明白事理),

自是者不彰(自以为是不能彰显智慧),

自伐者无功(自我蛮干只能无功而返),

自矜者不长(自恃圣贤不能成为领导者)。

其在道也(这样的人如果混入道中),

曰余食赘行(多余的剩饭或多长在肉上的肉瘤)。

物或恶之(或许人都不喜欢),

故有道者不处(但得道者会超越这种境界)。

平实做人,一步一脚印;贪会出不良的副作用,不是你的,它便是多余的。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有一种物质混然而成),

先天地生(先于天地产生)。

寂兮廖兮(寂静而空虚),

独立而不改(独立存在而永恒不变),

周行而不殆(周而复始而不会殆尽),

可以为天下母(可以认为它是天下万物的本源(母亲))。

吾不知其名(我不知它叫什么名字),

字之曰 "道" (就送它一个字叫"道" ),

强为之名曰"大" (勉强为它起了一个名叫"大" )。

大曰逝(它可以说是遥不可及的过去和未来),

逝曰远(遥不可及的过去和未来也可以说是无比深远),

远曰反(知道它的深远是因为它能周而复始)。

故道大(所以说道是大的(无边无际))、

天大(天是大的(无边无际))、

地大(地是大的(看不到边际))、

人亦大(人也是大,是万物之灵),

域中有四大(宇宙间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而人也占居其中之一)。

人法地(人尊循于地的法则),

地法天(地尊循于天的法则),

天法道(天尊循于道的法则),

道法自然(道尊循于自然的法则)。

天地万物,自然、道、天、地、人,每级都在制约下一级,所以做人你要知道,你在哪里?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厚重是轻率的根本),

静为躁君(宁静是狂躁的主宰)。

是以圣人(所以圣人),

终日行不离辎重(终日行进而不离载重的车辆)。

虽有荣观(虽有豪华生活),

燕处超然(却能超然物外)。

奈何万乘之主(无奈有一些拥有万辆马车的国主),

而以身轻天下(只知满足自身*而轻天下社稷)。

轻则失本(因轻浮而失去跟本),

躁则失君(因狂躁而失去主宰地位)。

万物有根源,必须有基础;没有谁可以独立存在,没有根基也不能做高做大。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于行动不会留下痕迹),

善言无瑕谪(善于言谈不会留下话柄),

善数不用筹策(善于算术不用筹码工具),

善闭无关楗则不可开(善于机关的,不知道关楗是打不开的),

善结无绳约则不可解(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而使人不能解开)。

是以圣人(因此圣人),

常善救人(善于做到人尽其才),

故无弃人(其眼中没有废弃的人);

常善救物(善于利用万物),

故无弃物(所以没有任可丢弃的物品)。

是谓袭明(这是传承大道之明)。

故善人者(所以善于利用的人),

不善人之师(善于利用的人是不善于利用的老师);

不善人者(不善于利用者),

善人之资(是善于利用的资源)。

不贵其师(不尊重老师),

不爱其资(不爱惜资源),

虽智大迷(却是已经迷失了自己)。

是谓要妙(这是善于利用的要妙)。

行善是不为回报的,为回报就不是善行。任何东西都有其作用,只是你找不到它的作用罢了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知雄伟强大的好处),

守其雌(而自己宁可出在雌伏软弱的位置),

为天下溪(品德如同天下的溪涧一样)。

为天下溪(做为天下的溪涧),

常德不离(常道自然也不会离失),

复归于婴儿(这样就能回复婴儿般的纯真自然)。

知其白(知道光明在那里),

守其黑(却安于暗昧之处),

为天下式(行为能成为天下人效仿的模式)

为天下式(为天下人效仿的模式),

常德不忒(自然之德不会失却),

复归于无极(这样就能回复到最初的无极状态)。

知其荣(知人们皆崇尚高贵),

守其辱(却能守得住谦卑),

为天下谷(就像天下的虚谷一样)。

为天下谷(包容天下万物的"深谷),

常德乃足(这种恒久不变的德行就能达到尽善尽美),

复归于朴(这样就能回复到返朴归真的境界)。

朴散则为器(朴实的道可以包容一切的器皿),

圣人用之(圣人使用它),

则为官长(会让他做领导),

故大制不割(所以大全的制度不是通修裁的)。

道的本质就包容和谦虚。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欲将取得天下为人生的目标),

吾见其不得已(我预见他不可能获得成功)。

天下神器(世界是神圣的),

不可为也(并不是私人的玩物,为所欲为)。

为者败之(为所欲为者必败),

执者失之(执迷不悟者必失)。

故物或行或随(天下万物多变,可以前行,可以随后),

或嘘或吹(忽冷忽热),

或强或羸(有强大的也有羸弱的),

或载或隳(有时成全,有时破坏)。

是以圣人去甚(所以圣人去除一切极端的念想),

去奢(去除一切不切实际的奢望),

去泰(去除一切过度的要求)。

天下为公,并不是私人的玩物。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以道辅佐人主(统治者)),

不以兵强天下(不以武力强行征服天下),

其事好还(这样是最好的轮回)。

师之所处(因为军队驻扎之处),

荆棘生焉(田地荒芜杂草丛生)。

大军之后(大的战役结束之后),

必有凶年(必定带来凶灾之年)。

善者果而己(善于把握结果者会适可而止),

不敢以取强(不会用强行去夺取)。

果而勿矜(达到目的不要自以为是),

果而勿伐(达到目的后不要宣扬),

果而勿骄(达到目的不要骄傲自满),

果而不得已(达到目的要认为这是不得已的),

果而勿强(胜利了更不能继续逞强)。

物壮则老(事物发展到壮盛则是衰老的开始),

是谓不道(有盛衰就不能称为道了,道是永恒的),

不道早已(不遵从道早晚会衰亡)。

管理者,要以大道为统治准则,不应加上自我的想法,让员工更好发挥自我。

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好用兵者),

不祥之器(是不祥的东西)。

物或恶之(人们都厌恶它),

故有道者不处(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

君子居则贵左(君子平时居处就以左边为贵),

用兵则贵右(而用兵打仗时就以右边为贵)。

兵者(军队),

不祥之器(不是不祥的东西),

非君子之器(不是君子应该使用的),

不得已而用之(只有在不得已时才被迫使用)。

恬淡为上(恬静淡泊为上),

胜而不美(即使是赢得胜利也不光彩)。

而美之者(认为这样是好的光彩的人),

是乐*人(往往是乐于*人的刽子手)。

夫乐*人者(一个乐于*人的刽子手),

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是不可能实现统一天下的志向的)。

吉事尚左(中国的古礼,吉事为左),

凶事尚右(中国的古礼,事为右)。

偏将军居左(偏将军居左),

上将军居右(上将军居右),

言以丧礼处之(以上的排位就按照丧礼进行安排的)。

*人之众(战争中*人众多),

以悲哀泣之(要以悲哀的心情来缅怀他们)。

战胜(取得战争的胜利之后),

以丧礼处之(要以办丧事的礼节来表达哀伤)。

好胜者伤,好动者累,战胜对手依然按照"友谊第一"的思想实行。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道"永远是无名而质朴的)。

虽小(它虽然很小不可见),

天下不敢臣(天下却没有力量能臣服它)。

侯王若能守之(统治者若能坚持这个真理),

万物将自宾(天下万物必将自然归顺他)。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天地间阴阳之气相合,就会降下甘露),

民莫之令(不可能顺从于谁的命令),

而自均(而它自己确能分布均匀)。

始制有名(治理天下就要建立一种管理体制,制定各种制度确定各种名分),

名亦既有(任命各级官长办事。名分既然有了),

夫亦将知之(让民众都知道和了解),

知之所以不殆(知道制度就不会违反了)。

譬道之在天下(譬如道在天下的自然规律),

犹川谷之与江海(好象溪流之水汇集与江海)。

天下之水皆入大海,这就是自然规则;天下之善皆为美,这就人民的向往。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知道别人的优缺点是智慧),

自知者明(知道自己的优缺点是贤明)。

胜人者有力(能战胜别人的人有一定的实力),

自胜者强(能战胜自己的人坚强无比)。

知足者富(知道满足的人富裕),

强行者有志(克服困境勇敢前行的人有志气)。

不失其所者久(不迷失自己前进方向的人能够长久),

死而不亡者寿(形体消失而精神永存的人才叫长寿)。

人高明的地方是,自知,知足。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大道无边的能量啊),

其可左右万物(可以左右万物)。

恃之以生而不辞(但它恃侯万物之生却不宣扬),

功成不名有(功成名就不图虚名),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护荫万物而不思主宰)。

常无欲(常常无欲无求),

可名于小(可以很渺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万物归顺之后而不思主宰),

可名为大(可以得到伟大的功名)。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所以圣人始终不自以为大),

故能成其大(因此能成就其伟大)。

要成大事,则要成就别人为前提。

道德经白话文全文阅读,道德经白话文全文在线阅读(5)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拥有符合大道自然之象的地方),

天下往(是天下人向往的地方)。

往而不害(人都归顺道,不受到伤害),

安平泰(这里国泰民安)。

乐与饵(音乐和美食),

过客止(可以留住匆匆过客的脚步)。

道之出口("道"讲出来),

淡乎其无味(淡而无味的)。

视之不足见(它看不见),

听之不足闻(也听不到),

用之不可既(但是却能使用不完)。

第三十六章

将欲翕之(将欲它收服),

必固张之(必先扩张它);

将欲弱之(将欲削弱它),

必固强之(必先加强它);

将欲废之(将欲废除它),

必固兴之(必先抬举它);

将欲夺之(将欲夺取它),

必固与之(必先给予它)。

是谓微明(这是微妙简明的道理),

柔弱胜刚强(柔弱胜过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鱼儿离不开水),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镇国之宝不可以示人)。

善于利用开闭,来行大道;先给后取,先放后收。

第三十七章

道常(道是长久存在的),

无为而无不为(遵守自然夫律的不作为就是有作为)。

侯王若能守之(统治者若能遵守这个规律),

万物将自化(万物将自然归化)。

化而欲作(归化中可能有*造作),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我用道的质朴来镇住这些私欲)。

镇之以"无名之朴" (以道的质朴来镇住这些私欲),

夫亦将不欲(它就会克服*),

无欲以静(没有*就可以静下心来),

天下将自定(这样天下将自然安定)。

不妄为,就要先控制私欲,私欲没有了,人心就静了。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推崇禀赋的人不刻意修德),

是以有德(因为它已有德)。

下德不失德(品德不好的人,做给似不失德之事),

是以无德(实际上是一种没有德的表现)。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遵循客观规律而为,让法则发挥作用,是无所不为的大德),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品德不好的人,其有德的作为,其别有用心的)。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遵循客观规律而为,让法则发挥作用,是无所的大仁),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遵循客观规律而为,让法则发挥作用,是无所的大义),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行大礼者如果得不到对方的相应),

则攘臂而扔之(则恨不得抓住胳臂使人强从)。

故失道而后德(世人失去本来纯善的本体,所以圣人才教人以德),

失德而后仁(人心变迁世人失去善良德行,所以圣人才教人以仁),

失仁而后义(世人因失去了仁义之心,所以圣人才教人以义),

失义而后礼(人心不古,而义也失了,所以圣人为复古道,所以才教以礼也)。

夫礼者(懂礼的人),

忠信之薄(非忠不守,非信不为,不重视和实行礼法),

而乱之首(它是引发一切动乱的罪魁祸首)。

前识者(有先见之明的人),

道之华(知道社会上一旦礼节繁多),

而愚之始(那么愚昧也就随之而至)。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因此大丈夫宁愿处于敦厚淳朴之乡),

不居其薄(不愿居住于忠信浅薄之处)。

处其实(宁愿于朴实无华者为邻),

不居其华(也不愿居住在礼节繁多的闹市)。

故去彼取此(所以有智慧的人知道如何取舍)。

顺其自然,不刻意;这才是道的真正体现。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往昔曾得到过道的):

天得一以清(天得道,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地得道,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神(圣贤)得到道而英明);

谷得一以盈(河谷得道而充盈);

万物得一以生(万物得道而生长);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侯王得道而成为天下的首领正统)。

其致之也(可以推导出):

天无以清,将恐裂(天没有清澈,必将崩裂);

地无以宁,将恐发(地没有安宁,必将动乱);

神无以灵,将恐歇(元神没有灵性,必将休亡);

谷无以盈,将恐竭(川谷没有盈满,必将枯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万物不能生息,必将绝灭);

侯王无以高贵,将恐蹶(统治者失去高贵,必遭颠覆)。

故贵以贱为本(所以高贵以低贱为根本),

高以下为基(高有必有低处为根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所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 ),

此其以贱为本邪(以此来表明他以贱为本的态度啊)。

非乎(不是吗)?

故至誉无誉(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需赞誉)。

不欲琭琭如玉(不要把自己是一块美玉),

珞珞如石(应把自己看成一块石头)。

谦虚的人,才是天下的王者。

第四十章

反者(物极必反),

道之动(是道的变化规律)。

弱者(能把握这规律的弱者),

道之用(是对道的理解与应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天下万物变化是生于有),

有生于无(有是从无中产生的)。

物极必反,所以知道适可而止。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上士听了道的理论),

勤而行之(努力去实行);

中士闻道(上士听了道的理论),

若存若亡(将信将疑);

下士闻道(上士听了道的理论),

大笑之(哈哈大笑)。

不笑不足以为道(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称其为道了)。

有建言者(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

明道若昧(光明的道好似暗昧),

进道若退(前进的道好似后退),

夷道若堆(平坦的道好似崎岖)。

上德若谷(崇高的德好似峡谷),

大白若辱(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

广德若不足(最广大德恍似不足够),

建德若偷(刚健的德好似怠惰),

质真若渝(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

大方无隅(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

大器晚成(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

大音希声(动听的音乐来源于单声的组合),

大象无形(大象(无边无际)是没有看得出形状,所以是无形的)。

道隐无名(道是无形无声,更没有名字),

夫唯道(只有遵循大道规律的人),

善贷且成(才能善始善终并且成功)。

天人相合,知行合一,方能成道。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道是独一无二的),

一生二(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

二生三(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

三生万物(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

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背阴而向阳),

冲气以为和(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

人之所恶(人们所厌恶的),

唯孤寡不谷(就是"孤"、"寡"、"不谷" ),

而侯王以为称(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

故物或损之而益(所以一切事物,或者减损它反而得到增加),

或益之而损(或者增加它反而得到减损)。

故人之所教(前人这样教导我),

我亦教之(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

强梁者不得其死(努力培养栋梁之才的人精神是不死的),

我将以为教父(我们将以他们作为学习的榜样) 。

世界不只有黑白,黑白相合又是一个新世界。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天下最柔善的),

驰骋天下之至坚(驾御天下最坚毅的)。

无有(没有之形状的),

入于无间(可以进入无间隙之中),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我因此认识到"无为"的益处)。

不言之教(无法用言传的教育方法),

无为之益(无为状态所带来的益处),

天下希及之(天下是很少有人明白的)。

教导的方法,最好就是以身作则。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虚名与生命哪样更亲)?

身与货孰多(生命与利益哪样贵重)?

得与亡孰病(得到和失去哪个更有害)?

甚爱必大费(过于爱惜必定大费其神)。

多藏必厚亡(过于收敛财物必定引来*身之险)。

知足不辱(知道满足便不会受辱),

知止不殆(适可而止便不会遭殃),

可以长久(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

生命诚可贵,道行需很高。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完满的东西似有欠缺),

其用不弊(但它的作用不会弊弃);

大盈若冲(最充盈的东西,好象是空的一样),

其用不穷(但它的作用不会穷尽)。

大直若屈(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

大巧若拙(灵巧的东西好似笨拙),

大辩若讷(卓越的辩才好似木讷)。

躁胜寒(运动可以战胜寒冷),

静胜热(宁静可以战胜炎热(心静自然凉)),

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是公正对待天下)。

不完美,不停止,是道的循环。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天下拥有自然和谐之道),

却走马已粪(把战马退还到田间给农夫用来耕种);

天下无道(天下失去自然和谐之道),

戎马生于郊(连怀胎的母马也要送上战场,在战场的郊外生下马驹子)。

祸莫大于不知足(最大的灾祸莫过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最大的危害莫过于贪得无厌)。

故知足之足(所以知足而满足),

常足矣(才是永远的满足)。

胜战和争斗是源于不满足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不外出),

知天下(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

不窥牖(不望窗外),

见天道(就可以认识自然规律)。

其出弥远(他向外奔逐得越远),

其知弥少(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

不见而明(不窥见而能明了"天道"),

不为而成(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就)。

从小事看大事,从近可以看远。

第四十八章

为学者日益(学习有一个日渐结累的过程),

为道者日损(修道者寻求道的本质,去除更多表面的东西)。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不断的去除表面,真到大道本质的状态),

为无为(以无为的态度),

而无不为(去有所作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以无事而取天下是最高的道德),

及其有事(生事端),

不足以取天下(就不足以赢得天下)。

感化是取得天下,最大的道德。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圣人没有固定不变的意志),

以百姓之心为心(以百姓的心愿为自己的心愿)。

善者善之(善良的人用善心去对待),

不善者亦善之(不善良的人也用善心去对待),

德善(从而收获善良的回报)。

信者信之(诚信的人用诚信去对待),

不信者亦信之(不诚信的人也用诚信去对待),

德信(从而收获诚信的回报)。

圣人在(有圣人的引导),

天下翕翕(天下必然和顺) 。

为天下浑其心(为天下调和统一的精神),

百姓皆注其耳目(百姓都专注于自己的视听),

圣人皆孩之(圣人的心灵要纯朴变得像孩童一样)。

圣人的目标是行天道,没有过多的做法。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如果离开生之地,就必然进入死地),

生之徒十有三(属于长寿的人占十分之三);

死之徒十有三(属于短命而亡的人占十分之三);

人之生动之死地(有些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些,却自己走向死亡之路),

亦十有三(也占十分之三)。

夫何故(为什么会这样呢)?

以其生生之厚(因为过度追求生命的快乐和长久)。

盖闻善摄生者(传说善于把握生命的人),

陆行不遇兕虎(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

入军不被甲兵(进入军队不用被上盔甲和带上兵器)。

兕无所投其角(犀牛无处对他投角),

虎无所措其爪(老虎对他无处伸爪),

兵无所容其刃(武器对他无处刺击锋刃)。

夫何故(为什么会这样呢)?

以其无死地(因为他身处生之地,没有进入死亡地带)。

有生就有死,有得必有失,所以做选择时想想,你得到的和失去。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道生了她),

德畜之(""哺育了他),

物形之(""使他成形),

势成之("环境"使他成长)。

是以万物(这就万物),

莫不尊道而贵德(故万物由此而来,因此他们都尊敬""、珍贵"")。

道之尊(""的尊敬),

德之贵(""的珍贵),

夫莫之命(不加干涉),

而常自然(任万物自化自成(遵循自然))。

故道生之(""创生了万物),

德畜之(""哺育万物)。

长之育之(使万物生长作育),

亭之毒之(使万物成熟结果),

养之覆之(使万物养息延续)。

生而不有(创生了万物而据为己有),

为而不恃(兴作万物而不自恃己能),

长而不宰(长养万物而不为主宰),

是谓玄德(此乃""最高境界)。

道就像母亲,不计较,不求回报。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天下是万物最原始),

以为天下母(可以称之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既知其开始),

以知其子(就能知道天下万事的结果);

既知其子(既然知道天下万事的结果),

复守其母(再反过来印证万事的起点),

没身不殆(持守大道,以其不会遭到危险)。

塞其悦(堵塞情欲的通道),

闭其门(关闭情欲的大门),

终身不勤(故终身无劳苦)。

开其悦(打开无忧和快乐),

济其事(并依道行事),

终身不救(终身不需要救助了)。

见常曰明(能预见规律可以说是圣明),

守柔曰强(能保持柔和可以说是坚强)。

用其光(用其所掌握的智慧之光),

复归其明(复归万事万物光明的前景),

无遗身殃(就不可能给自己留下祸殃),

是谓袭常(这是传承下来的悟道方法)。

天下周而复始,强弱交替。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若使我了解"道"),

行于大道(行大道于天下),

唯施是畏(最担心我会不自觉的施为于天下)。

大道甚夷(虽然大道荡然平坦),

而民好径(仍然有许多人弃之而走捷径,)。

朝甚除(使朝纲混乱),

田甚芜(农田十分荒芜),

仓甚虚(仓库非常空虚)。

服文彩(还穿着锦衣华服),

带利剑(腰佩锋利的宝剑),

厌饮食(酒肉挥霍),

财货有余(并且贪污抢夺百姓的财货),

是谓盗夸(这就是大强盗做法)。

非道也(这是哪里是道啊)。

常人都是求易,求绝径,想做大事,圣人做小事,把难事当做易事做。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于建立的(建德),不会被拔掉的),

善抱者不脱(善于抱持的(抱道),不会被甩脱),

子孙以祭祀不辍(并且可以使其子孙世世不辍,祭祀不断)。

修之身(用这样的榜样来修身),

其德乃真(他的德行就会返朴归真);

修之家(用这样的榜样来齐家),

其德乃余(这个家庭的德行就会充实有余);

修之乡(用这样的榜样来建乡),

其德乃长(这个乡的德行就会传颂久长);

修之国(用这样的榜样来治国),

其德乃丰(这个国家的德行就会丰富盈满);

修之天下(用这样的榜样来平天下),

其德乃普(天下的德行就会像阳光那样普照万物)。

故以身观身(因此就可以,以我之身观察到别人),

以家观家(以我家观察到别人家),

以乡观乡(以我乡观察到别人乡),

以国观国(以我国观察到别人国),

以天下观天下(以天下的德行可以观察天下的情形)。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是怎么知道天下的呢)?

以此(敲门就在这里)。

观察他人,利于自己。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道德涵养深厚的人),

比于赤子(就好像是刚刚出生的婴儿)。

蜂虿虺蛇弗螫(毒蜂蛇虫不蛰咬),

攫鸟猛兽弗搏(猛兽飞禽不搏噬),

骨弱筋柔而握固(身形看似瘦弱,而拳头却非常坚硬),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不知道男女交合但生殖器却能*),

精之至(这是精气充足所至)。

终日号而不嗄(终日号哭但不会造成嗓音沙哑),

和之至(这是先天元气自然调和的原故)。

知和曰常(精气调和即常),

知常曰明(知道永恒的道理则是圣明),

益生曰祥(利益养生即是详和),

心使气曰强(以心运气即能使身体强壮)。

物壮则老(事物发展的过于强壮,即加速他的老化),

谓之不道(这是不遵循道的规则),

不道早已(不遵循道即早亡)。

强弱相互转化的。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真正明白的不会乱说话),

言者不知(乱说话的人不是真正明白)。

塞其悦(塞堵住嗜欲的孔窍),

闭其门(关闭住嗜欲的门径),

挫其锐(挫去人们的锋芒),

解其纷(解脱他们的纷争),

和其光(收敛们的光耀),

同其尘(混同他们的尘世),

是谓玄同(这就是与道大同的玄妙)。

故不可得而亲(因此既不可能得到他特别的关爱),

不可得而疏(也不会对你特别的疏远);

不可得而利(既不可能得到他特别的利益),

不可得而害(也不可能得到他对你的危害);

不可得而贵(既不可能得到他特别的敬重),

不可得而贱(也不可能得到他特别的贱踏)。

故为天下贵(所以就为天下人所尊重)。

深入了解一下,事情可能不表面的一样。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正大光明的政策治理国家),

以奇用兵(以出奇制胜的方法用兵打仗),

以无事取天下(以自然无为的意境赢得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我为什么知道这样做呢)?

以此(是因为如下):

天下多忌讳(天下的禁忌越多),

而民弥贫(而老百姓就越陷于贫穷);

民多利器(人民的锐利武器越多),

国家滋昏(国家就越陷于混乱);

人多伎巧(人们的技巧越多),

奇物滋起(邪风怪事就越闹得厉害);

法令滋彰(法令越是森严),

盗贼多有(盗贼就越是不断地增加)。

故圣人云(所以有道的圣人说):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为,人民就自我化育);

我好静而民自正(我好静,人民就自然正直善良);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们无事,人民就自然富足);

我无欲而民自朴(我无欲,而人民就自然淳朴)。

用道的方法治国,民风纯朴,人民富足。

道德经白话文全文阅读,道德经白话文全文在线阅读(6)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从政者能够做到无为宽厚),

其民醇醇(这样可使百姓安居乐业行善积天下太平);

其政察察(若从政者总去斤斤计较越多设施刑法),

其民缺缺(百姓就会变得狡猾缺少大智慧都是小聪明)。

祸兮福所倚(福中有祸);

福兮祸所伏(祸中有福)。

孰知其极(谁能知究竟那)?

其无正(是没有正确答案的)。

正复为奇(正直为何变的诡诈)?

善复为恶(善良为何变的恶毒)?

人之迷(人们之所以迷惑),

其日固久(把这些道理忘记很久了)。

是以圣人(所以圣人),

方而不割(方正而不割人),

廉而不刿(锐利而不伤人),

直而不肆(耿直而不放肆),

光而不耀(光明而不炫耀)。

善人无锋,圣人无意。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治理人民要像祭拜天地一样),

莫若啬(莫过于珍惜爱护)。

夫惟啬(你惟有知道什么叫珍惜爱护),

是谓早复(才能早日顺从自然之道)。

早复(早日顺从自然之道),

谓之重积德(所以不断积累道德)。

重积德(不断积累道德),

则无不克(则战无不克);

无不克(战无不克),

则莫知其极(则没有人知道他的能量极限);

莫知其极(没有人知道他的能量极限),

可以有国(就可以把国家托付给他);

有国之母(有了治理国家的雄厚基础),

可以长久(就可以长久保持安定的局面)。

是谓深根固蒂(这就是那根深蒂固),

长生久视之道(生机蓬勃长久不息的大道)。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国就像烹饪鲜美的小菜一样)。

以道莅天下(以这个道理治理天下),

其鬼不神(鬼怪作怪就不灵验了)。

非其鬼不神(不是鬼怪就更不能作怪了),

其神不伤人(而是显灵也伤害不了人)。

非其神不伤人(不但鬼怪伤害不了人),

圣人亦不伤人(圣人亦不去伤害人民)。

夫两不相伤(双方和睦两不相伤),

故德交归焉(所以德性相融归入本源)。

做事要用心,像做饭一样。

第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

天下之牝(处在天下雌柔的位置),

天下之交(使天下百川河流交汇在这里),

牝常以静胜牡(雌柔常以安静守定而胜过雄强),

以静为下(以恬静作为征服天下雄性的德行)。

故大国以下小国(所以大国以随和谦下的意识对待小国),

则取小国(则必然取得小国的欢心与信赖);

小国以下大国(小国以随和谦下的意识对待大国),

则取大国(则必然取得大国的欢心与信赖)。

故或下以取(所以或是以随和谦下的意识赢得信赖),

或下而取(或是以随和谦下的意识而换得信赖)。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大国不要过分想兼并和圏养小国),

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小国不应过分想奉承大国)。

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如果两者要想各得其所),

大者宜为下(大国统治者更应该谦下)。

第六十二章

道者(修道者),

万物之奥(了解万物发展变化的奥妙)。

善人之宝(善良的人把道作为行善的宝典),

不善人之所保(存心不良之人将道作为自己做坏事的保护神)。

美言可以市尊(真善美的言辞可以获得许多人的尊敬),

美行可以加人(真善美的行动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加)。

人之不善(人如果产生了不良的思想),

何弃之有(用什么方法可以放弃邪念)?

故立天子(因此就创立了一个天子(国王)),

置三公(又安置三位公卿从三个方面给天子以道的辅佐)。

虽有拱璧以先驷马(虽然有用豪华的马车,进奉上华美的),

不如坐进此道(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历史上为什么如此看重修道者)?

不曰以求得(不是说"有求必应" ),

有罪以免邪( "有罪也可以免除"吗)?

故为天下贵(所以这种道就成了天下珍贵的信仰 )。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遵守自然规修律的行为,就是无为的表现),

事无事(以天下无事为目标,天下平安无事就是最大无事),

味无味(保持源汁源味是最好的美道)。

大小多少(不计较,大小,多少),

抱怨以德(要以德抱怨的积极心态对待)。

图难于其易(欲想突破困难必须从容易处下手),

为大于其细(为了成就大事必须做好细微之处)。

天下难事(天下难事),

必作于易(必是从容易开始);

天下大事(天下大事),

必作于细(必是从细小开始)。

是以圣人(因此圣人),

终不为大(始终不认为自已在做大事),

故能成其大(所以才能成就其大业)。

夫轻诺必寡信(轻易许下承诺必然少有信誉),

多易必多难(易事累积不做就变成困难的事了)。

是以圣人犹难之(因此圣人警惕不让难事出现),

故终无难矣(所以始终不会出现困难)。

道德经白话文全文阅读,道德经白话文全文在线阅读(7)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局面和平安定容易把持),

其未兆易谋(事物没有出现变化迹象前则容易图谋),

其脆易泮(事情脆弱之时容易消解),

其微易散(事物微小之初容易解散)。

为之于未有(有所作为来源于空白(未出现)的领域),

治之于未乱(治国安邦开始于未动乱之前)。

合抱之木(粗大的树木),

生于毫末(生长于细小的树苗);

九层之台(九层之高的楼台),

起于累土(起建于一篮一筐的积土);

千里之行(千里的行程),

始于足下(开始于脚踏实地的起步)。

为者败之(不按自然规律,为所欲为者必败),

执者失之(不根据睡在然规律变化,执迷不悟者必失)。

是以圣人(因此圣明之人),

无为故无败(不去做违背自然规律的情况,就不会有失败),

无执故无失(不会执迷不悟所以没有什么失去的)。

民之从事(有些人民做事),

常于几成而败之(常常是接近成功但却最后失败)。

慎终如始(要始终保持谨慎),

则无败事(则无失败之事)。

是以圣人(因此圣人) ,

欲不欲(追求别人不追求的),

不贵难得之货(不会看重珍贵难得之物);

学不学(学习别人不愿意学习的),

复众人之所过(来弥补众人所遗漏的过失)。

以辅万物之自然(这样做是为了万物自然的规律),

而不敢为(而自己不敢妄为)。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古代善于利用大道规律的统治者),

非以明民(不是用巧智诡诈的小聪明来治理民众),

将以愚之(而是用敦厚朴实的大智慧来感化民众)。

民之难治(民众之所以不服管教难以治理),

以其智多(是因为他们巧智诡诈太多)。

故以智治国(所以采用巧智诡诈来治国安邦),

国之贼(无异于国贼);

不以智治国(不以巧智诡诈的方法来治国安邦),

国之福(是国家的福音)。

知此两者(知此两种治国安邦之道的统治者),

亦楷式(也应该知道哪种方式更好),

常知楷式(经常感知这种楷式给民众的好处),

是谓玄德(可以说是掌握了大道深奥的德性)。

玄德深矣远矣(大道深奥的德性无比深远啊)!

与物反矣(它可以与万物一道返朴归真),

然后乃至大顺(最后的结果必然导致大顺的局面)。

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江海所以能成为天下川谷的统治者),

以其善下之(是它善于居下的品质决定的),

故能为百谷王(所以它能够成为天下的川谷之王)。

是以欲上民(因此想要成为民众的统帅者),

必以言下之(必先以谦下的言辞赢得信赖);

欲先民(欲走在民众的前面),

必以身后之(必须把自己的利益置之身后)。

是以圣人(所以圣人),

处上而民不重(处于民众之上而民并不增加负担),

处前而民不害(处于民众之前而民也不感到阻碍)。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所以天下百姓乐于拥戴而不厌烦),

以其不争(正是因为圣人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所以天下自然没有人能与他竞争)。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天下人能说"我道"伟大),

似不肖(不像任何具体事物的样子)。

夫唯大(正因为它伟大),

故似不肖(所以才不像任何具体的事物)。

若肖久矣(如果它像任何一个具体长久的事物),

其细也夫(那么"道"也就显得很渺小了)。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我有三件法宝执守而且保全它):

一曰慈(第一件叫做慈爱),

二曰俭(第二件叫做俭啬),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

慈故能勇(有了这柔慈,所以能勇武);

俭故能广(有了俭啬,所以能大方);

不敢为天下先(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

故能成器长(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首长)。

今舍慈且勇(现在丢弃了柔慈而追求勇武),

舍俭且广(丢弃了啬俭而追求大方),

舍后且先(舍弃退让而求争先),

死矣(结果是走向死亡)。

夫慈以战则胜(慈爱,用来征战,就能够胜利),

以守则固(用来守卫就能巩固)。

天将救之(天要援助谁),

以慈卫之(就用柔慈来保护他)。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作将帅的人,不宣扬武力);

善战者不怒(;善于打仗的人,不会被激怒);

善胜敌者不与(善胜敌人的人,知道避敌锋芒);

善用人者为之下(善用人才的人,会礼贤下士)。

是谓不争之德(这就是不争之美德),

是谓用人之力(这就是所谓的用人之智慧),

是谓配天(这就是所谓的顺配于天道),

古之极(它是自古以来最高的境界)。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兵书上说):

吾不敢为主(我不敢主动挑起战端),

而为客(而是采用守势)。

不敢进寸(我不敢冒进半寸),

而退尺(宁可退后一尺)。

是谓行无行(什么是所谓的行动无踪迹):

攘无臂(要进击却不显露臂膀),

执无兵(要*敌却不显露兵器),

扔无敌(要制服对方却象什么敌人也没有)。

祸莫大于轻敌(灾祸,最大的原因是轻视敌人),

轻敌几丧吾宝(轻敌逞强就要丧失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故抗兵相加(所以两军对峙实力相当时),

哀者胜(哀兵必胜)。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我的言语很好理解),

甚易行(也很容易做)。

天下莫能知(世人都被名利私欲所蒙蔽,所以很难理解我的言语),

莫能行(所以没人能做)。

言有宗(我的言语都是有根源的),

事有君(行动也是有根据的)。

夫唯无知(就是因为人们不了懂我的言语和行动),

是以不我知(所以也就不能理解我)。

知我者希(真正了解我的人很少),

则我者贵(能够跟随我的就更少了)。

是以圣人(所以圣人),

被褐怀玉(外面穿的是粗衣,内心却怀着美玉)。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能够知自己所不知道的),

上(是最高明的);

不知知(不知道却自以为是),

病(这是大毛病)。

夫唯病病(知道自己的错误之处),

是以不病(不去犯同样的错误)。

圣人不病(圣人没有这个毛病),

以其病病(是因为他知自己的错误所在),

是以不病(所以不去犯这样的错误)。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当人民不在畏惧统治者的暴行时),

则大威至(那么统治者的危机就会来临)。

无狭其所居(不要侵害人民生存的空间),

无厌其所生(不要搅乱人民正常的生活)。

夫唯不厌(惟有不做让人民厌恶的行为),

是以不厌(人民自然不会厌恶你)。

是以圣人(因此圣人) ,

自知不自见(自知自明,却不自持己见),

自爱不自贵(自爱自尊,却不贵人一等)。

故去彼取此(所以去除自见、自贵而取自知、自爱)。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勇于表现刚强者易于送命),

勇于不敢则活(善于表现柔弱的反而能够生存)。

此两者(此两者都是勇),

或利或害(或有利,或有害)。

天之所恶(这就是自然律),

孰知其故(可又谁知天意呢)?

是以圣人犹难之(圣人也很难判断)。

天之道(天道的本质):

不争而善胜(不与万物相争而善胜万物),

不言而善应(不与万物言语而善应万物),

不召而自来(不召万物而来而万物自来),

单然而善谋(它宽缓自然但却善于筹划)。

天网恢恢(自然是广大无边的),

疏而不失(所无不包,没有一点疏失)。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人民不怕死),

奈何以死惧之(怎么还能以死亡来恐吓他们呢)?

若使民常畏死(若使人民珍惜自己的生命),

而为奇者(就应该对那些为非作歹者),

吾得执而诛之(我把他们抓起来按照刑律*头),

孰敢(看谁还敢为非作歹)?

常有司*者*(按正常程序应该由司*者执行死刑),

夫代司*者*(如果任何人都能代替司*者执行死刑),

是谓代大匠斫(如果人代替天实施*伐)。

夫代大匠斫者(,就好像一个不会工艺的人代替木匠做工一样),

希有不伤手矣(很少有不伤到自己的)。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人民之所以饥饿),

以其上食税之多(是因为统治者要的税太高),

是以饥(因此人民陷于饥饿)。

民之难治(人民之所以难治),

以其上之有为(是因为统治者强作妄为),

是以难治(因此难以统治)。

民之轻死(人民之所以轻死),

以其上求生之厚(是因为统治者使人民无法生存),

是以轻死(因此不怕饭死罪(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只有不看重自己的人),

是贤于贵生(才比过于看重自己的人贤明)。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人体在生都是柔软的),

其死也坚强(死了就会僵硬)。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万物草木在活着时也都是柔弱脆嫩的),

其死也枯槁(当它们死了就干硬枯萎)。

故坚强者死之徒(因此坚强是属于死亡的一类),

柔弱者生之徒(柔弱是属于活着一类)。

是以兵强则不胜(所以自视兵强而发动战争则不可能赢得胜利),

木强则折(树木强硬则必然因为枯萎而被折断)。

强大处下(强大的总是处于下降地位),

柔弱处上(柔弱的才是处于上升地位) 。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自然的法则),

其犹张弓欤(就犹如射箭一样)?

高者抑之(弓位高了就往下压),

下者举之(弓位低了就往上抬);

有余者损之(多余去除),

不足者补之(弥补不足)。

天之道(自然之规律),

损有余而补不足(去损多余者而补充不足者)。

人之道则不然(人为之道则不然),

损不足以奉有余(损伤不足的以奉献给有余的)。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什么样的人才能用有余去奉天下呢)?

唯有道者(唯有有道者)。

是以圣人(所以圣人),

为而不恃(顺应自然而不恃才傲物),

功成而不处(功成名就也不愿意养尊处优),

其不欲见贤(不会去想在众人面前立贤名)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

而攻坚强者(而攻坚克强的能力),

莫之能胜(却没有能胜过水的)。

其无以易之(其它任何东西都不能改变水的特性)。

弱之胜强(弱小战胜强大),

柔之胜刚(柔和战胜刚烈),

天下莫不知(这是天下都知道的道理),

莫能行(但却不按这个道理去做)。

是以圣人云(因此圣人说):

受国之垢(能够承担起全国屈辱的),

是谓社稷主(才能称为一国之主);

受国不祥(能够担当国家灾难的),

是为天下王(才算是一国之王)。

正言若反(真理听起来都不是很顺耳)。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重大的仇怨,纵使把它调解,也会有余怨留在心中),

安可以为善(这怎么能算是妥善的方法呢)?

是以圣人执左契(所以圣人就象借贷人虽执有借据),

而不责于人(但只给予并不索要)。

故有德司契(所以有德之人只会用契约来明确责任),

无德司彻(无德之人却利用契约来彻底击倒对方)。

天道无亲(天道对万物都一视同仁而无亲无疏),

常与善人(永远与按自然规律办事的人同行)。

第八十章

小邦寡民(国小民少)。

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纵使拥有兵器也用不着),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没有苛邢暴政,人民也不需要冒着生命危险迁移远方了)。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然有船只车辆,也没有机会乘坐);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虽然有盔甲也没有机会去展示)。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使人们回到绳结记事)。

甘其食(品尝着甘甜的佳肴),

美其服(欣赏着美丽的服装),

安其居(享受于安居的生活),

乐其俗(陶醉于快乐的民俗)。

邻邦相望(邻里之间相互观望),

鸡犬之声相闻(鸡犬之声相互闻听),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但人民从生到死都不相往来)。

道德经白话文全文阅读,道德经白话文全文在线阅读(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