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京剧又称平剧、京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它形成于北京,成熟于北京,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集中了多个地方剧种的艺术精华,积累深厚,源远流长。
京剧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以唱吹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京剧艺术是在一些古老戏曲基础上经过综合、丰富、融化、提高而形成,如徽调、汉调(楚调)、昆曲、秦腔、京腔,并受到民间俗曲的影响。京剧在文学、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套规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有“国剧”之称。京剧表演体系被视为东方戏剧表演体系的代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清代乾隆中叶以后,除了原来活跃于京都舞台的昆曲、京腔之外,来自山西、陕西的梆子腔(秦腔),来自安徽的徽调皮簧和来自湖北的楚调皮簧,渐渐集中进入北京。1780年,四川的秦腔演员魏长生等人进京,搭入原在北京的京腔戏班一一王府大班演出,冲击了京都舞台。1790年,来自江南的安徽戏班为乾隆皇帝祝寿使京都舞台呈现热闹景象。徽班因此被召进北京参加朝廷大典的演出,而且能够长期留京演出。著名的为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班,虽然和春成立于嘉庆八年(1803),迟于三庆十三年,但后世仍并称之为“四大徽班进京”。四大徽班进京献艺,揭开了200多年波澜壮阔的中国京剧史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