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西游记》作为一部从明朝时期流传下来的经典名著,其中的故事早已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而且与此同时它也被人们列为四大名著之一,被尊为古代神魔小说的开山之作。不过人们的心里,也总是难免有一个这样的疑问: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它成为了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呢?
其实有这样的问题也是一种正常现象,毕竟探索精神是人的天性。比如著名物理学家牛顿也曾说过:
“真理的大海,让未发现的一切事物躺卧在我的眼前,任我去探寻。”
所以说人们对于《西游记》这部书的探索,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可以算作是对文学和艺术的追寻,是一个发现真理的过程。但是要想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仅需要对书中那些情节进行仔细的品读,更需要站在普通人的角度,体会这部书给人带来的感受。
因为它之所以能够享有如此之高的盛誉,乃是历代文人以及众多读者共同给予的评价,并不是某个人的一面之词。所以我们必须用足够客观的态度,才能对它进行深度的解析,找到那些已经闪烁了数百年的亮点。
譬如整部书的主要线索,情节与内容的合理穿插,以及各种人物和场景的丰富体现,还有能够雅俗共赏的语言描述。这些因素看似都是一些最基本的概念,但是要想将之完美结合在一起,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过《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老先生显然做到了这一点,也正因如此,才让这部书成为了一部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文学作品。
清晰明了的线索中却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含义说起这部书的主要线索大概可以分为两条,一条是孙悟空,而另一条则是唐僧。尤其是在前期部分,分别对两个人的身世来历以及人生经历,做了非常细致的描述,同时也让故事的背景慢慢铺展开来,而且还埋下了许多伏笔。
就如原著第一回写孙悟空问世的时候,画面就直接从花果山跳转到了玉皇大帝所在的天庭,然后经过一段简单描述之后,又把场景切换了回来。两者之间虽然跨度和跳跃性很大,但是却衔接的无比自然。这就是以孙悟空的人生经历为线索,直接引入到了另外一个层次,虽然暗留伏笔,但是却并不显得凌乱,反而还借助这种昙花一现的手法成功勾起了人的好奇心。
接下来的很大一部分笔墨都是围绕着孙悟空的脚步,对所有场景和环境以及人物进行刻画。从花果山到南赡部洲,再到灵台方寸山,之后还有妖怪以及神仙的世界,包括东海龙宫、阴曹地府等等。作者在描写这些大环境的时候,都是以孙悟空为主体,将这些光怪陆离的元素逐步添加了进来,共同构成的宏大的西游世界。
此外还有介绍唐僧身世的时候,所涉及到的细微线索则更为庞杂,可是这些信息却都以唐僧及其父母的遭遇为载体,用讲故事的方式全部呈现在人们眼前。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把这些基本元素全都刻在了脑海当中,如同行云流水一样自然而然。
而且在此之后又以唐僧取经为引子,把孙悟空以及猪八戒还有沙僧全都聚集在了一起,将四个人的人生拧成了一股绳,从而形成了贯穿《西游记》大部分情节的主要线索。其中的每一个小故事都能够与主线完美贴合在一起,没有任何累赘。
这样一来就给人造成了一种清晰明了而又丰富多彩的感觉,一条看起来非常简单的线索,把所有背景都串联了起来。简单却不单调,明了而不枯燥,这是此书最大的亮点之一,也是长体小说类文学作品中的一大特色。
情节上的合理安排营造出了一种跌宕起伏的感觉人生如同一条河流,时而波涛汹涌,时而水平如镜。其实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如此,需要做到张弛有度,才能让人对其中的关键性情节记忆尤深。这就需要作者对情节能够进行合理的分配,当起则起当落则落。
不过吴承恩老先生在这方面的功底明显非常深厚,从这部书的开始一直到结束,始终牢牢把控着具有起伏感的节奏。让人在一张一弛的同时,将自己的心绪,完美代入到那些情节当中。
就像孙悟空从出生开始到学艺归来,这段期间一直都没有太多的紧张和澎湃之感,所营造出来的气氛也比较平和与欢乐。但是随着故事发生到大闹地府这个阶段,整体感觉就明显发生了改变,开始变得波澜壮阔激荡人心。
尤其是后来孙悟空对抗天兵天将以及大闹天宫的情形,俨然已经把人们带入了一个高潮。但是紧接着作者又安排了一个十分强烈的落差,威风八面的齐天大圣瞬间被人镇压,成了五行山下的囚徒。这种感觉就如同一个人站在高高的山巅之上,瞬间跌进了万丈深渊,原本喧嚣的世界在倾刻之间变得寂静无声。
此情此景就像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所写的那样: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除此之外还有在取经路上,师徒四人遇到红孩儿的时候,孙悟空居然差点在这一难中死于非命。发生这样的事情,让许多人都觉得十分突然,从而造成了一种强大的冲击力。向来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却栽在一个小孩子的手里,险些就此魂飞魄散。
这种情节上的巧妙安排,形成了一种十分强烈的艺术张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人的情感,加深人们对于这段情节的印象。《西游记》中诸如此类的桥段还有很多,都被作者非常合理的分布在整部书中,往往能够在最恰当的时刻呈现出来。
人物和环境的多元化设定《西游记》和四大名著中其他作品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这部书中所描写的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而且将这些元素融合得特别完美。比如取经团队中的师徒四人,就是人、妖、仙共同构成的一个团体。
这种设定在当时的文学界,可以说是一种具有突破性的创举,完全刷新了人们的认知。在此之前的神话传说中,人类、妖怪与神仙完全都处在不同的世界,而且往往以对立的形式出现。但是吴承恩老先生却打破了这一观念,对三者进行了一次融合,组成了别具特色的师徒四人。
再者取经路上的那些劫难,也秉承了这种多元化的原则。因为九九八十一难并不完全是由妖怪构成,中间也穿*许多人类以及神仙的身影。比如五庄观一难,就涉及到了大名鼎鼎的地仙之祖镇元子,还有黄袍怪乃是天上的星宿奎木狼。
而至于途中遇到的人类就更多了,尤其是唐僧每到一处地方,都要拜会当地的国王去倒换通关文牒,从而与各种各样的人去打交道。如此一来就为整个故事增加了不少“人情味”,让当时的人们能够感受到一种非常熟悉的气息,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特别是书中那些人类遇到妖怪时的反应,全都被刻画得非常生动,完美展现出了人们与神仙妖怪并存的状态。能够把一个虚幻的世界写得如此真实,将各种不相*元素融合在一起,这种构思本身就是一道非常独特的风景线。
再加上书中对于妖怪也进行了多元化的塑造,让他们拥有了各不相同的人物性格,有的性情耿直,有的阴险毒辣,有些妖怪奇丑无比,也有一些沉鱼落雁美若天仙。在这里很有必要说一下那些美若天仙的妖怪,她们的出现无异于给整部《西游记》增添了一抹亮色,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这部书的趣味性。让原本凶险无比的取经之路,多了一种温柔的姿态,就像是盛开在荒山野岭之间的娇艳花朵。
虽然她们也属于反派人物,但是给人的直观感受,却和那些凶神恶煞的妖怪大不相同。如此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对同一类人物进行不同的塑造,从而体现出丰富多彩的人物特性。这种多元化的人物与环境设定,可以说是自成一派,开创了神魔小说的先河。
跨度极大的语言风格,使其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地步有许多人了解《西游记》都是通过一些影视素材,或者是翻译成现代文字的白话版本。但是要想真正去探索这部书的文学价值,就必须去品读原著,默默感受文字本身的魅力。这就像那些古代的诗词一样,一旦被翻译之后就会失去原来的韵味。
况且在这部书中,也的确存在着一些描绘风景或者环境的诗词佳句。例如原著第一回中,就曾对水帘洞的瀑布做出过这样的描写:
“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冷气分青嶂,余流润翠微。潺蔽名瀑布,真似挂帘帷。”
其中前两句就颇有一种妙笔生花之感,的确算得上是十分难得的写景佳句,完全符合古代那些文人墨客的审美。还有孙悟空在出到灵台方寸山时,那位樵夫口中所唱的《满庭芳》,也同样能够让人耳目一新,具有非常浓郁的传统文学气息。
那么与此相反的,就是书中那些非常直白而又富有趣味的言辞。譬如孙悟空和猪八戒两个人就经常在一起打趣,说出一些令人捧腹大笑的话语。用现在的话来讲,这是一种十分“接地气”的风格,能够让普通人读得津津有味。
如此一来也就让这部书走向了大众化,而不是某些文人墨客的小众读物。正如唐朝诗人白行简在《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中所写:
“唯迎笑于一时,惟雅俗之共赏。”
这才是一部真正的经典作品的价值所在,因为曲高和寡会逐渐导致无人问津,而一味的随波逐流,则无法让人感受到其中的韵味。所以只有做到雅俗共赏,才能真正在世间广为流传,并且被大多数人所喜爱。
而《西游记》书中那些跨度极大的语言风格,则恰好满足了这一点要求,风雅而又不失趣味。这种文学形式无论在哪个时代,都能碰撞出足够灿烂的火花,甚至引领一股潮流。比如在后来出现的那些古典小说,大都采用了这种风格,如此也就等于在无形中肯定了此书的文学价值。
由此可见,《西游记》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因为它自身具备了这些能够引领一个时代潮流的闪光点。无论是整体布局,还是线索穿插,亦或是对于情节的安排,以及书中所运用的语言风格,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读者的需求,同时也兼顾了艺术性和文学性。
譬如它能够通过非常简单明了的主线,展开极为宏大的世界背景和丰富的故事内容,也可以利用情节上的落差,来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再加上多元化的环境和人物设定,以及不拘一格的文风,这些因素加起来,已经足以将其推向古典文学著作的巅峰,成为世代流传的经典。
结语不过以上所提到的这些内容,也并不能囊括《西游记》这部书的全部优点,就像德国思想家歌德所说:“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那些古典名著是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化结晶,它的价值远不是一篇文章能够概括的。
因为每一本能够被人们奉为经典的书籍,都是经过时间的沉淀,才焕发出了自己的光彩。古往今来大浪淘沙,能够从历史长河中脱颖而出的事物,都具有无法估量的独特价值,需要我们带着探索的精神去了解它的本质,感受它的魅力。
本文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