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素履生活笔记」~~
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
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
——白居易《白云泉》
家里的饮用水快用完了——前两周去附近的山上打了10桶山泉水,平日里烧水、煮饭都用这个,口感确实比家里净水器的要好。自从发现了这处山野清泉,父母一直都更愿意吃泉水——毕竟老家是泉城,水质口感不输于此。从最初的4个桶,渐渐地到后来变成8个桶、10个桶…于是去山间打水成了为数不多的家庭集体活动,每次都要带上我的旅行推车,空桶而去满载而归。
初夏的日子,生物钟也自然地调整成了夏令时,每天早上都会很早醒来;可能这也是从小养成的习性——上学的时候无论是否周末都不会睡过八点,否则都会被爷爷从床上拎起来。翻身看看窗外,天空有些晦暗,太阳躲在厚厚的云层后面,没有了往日耀眼凌空的气势。时间尚早,开车去山间的路上人稀车疏,只有清扫车闪着小黄灯在路上慢悠悠的走着。路两旁被连日雨水反复洗刷过的植被格外清新,翠绿的叶片闪着油亮的光泽。
1. 清泉石上流
泉池在山脚下,山上是连片的竹林;风吹过来的时候,竹叶摩擦的沙沙声不绝于耳。泉池对面是一座土地庙,年代久远有些破败。土地庙里低矮昏暗,但依然还有香火在延续。庙的隔壁是一座公墓,翠柏之间挺立着一块块的墓碑。几只土狗趴在路中间的亭子里慵懒地睡觉,对路过的行人和车子充耳不闻,也许它们早已习惯了这种场景。
泉池上方盖了一座亭子庇佑着泉眼,泉眼上方有一石台,石台上摆着善男信女供奉的瓜果和燃尽的香烛。泉池下方有一条石龙,龙嘴里有水柱汩汩地向外喷水,终年不停歇;随着水流的变化石龙嘴里的水柱也跟着忽高忽低;一个不小心,急促的水柱就打湿在了身上,夏日里很是清凉。亭子外四季常青的竹林遮蔽着亭子,终日不见阳光的顶上已经生了一层青苔。因着泉水的日夜流淌,亭子里很是清凉。
石龙左右两侧,各有2个简易水龙头方便人们取水。拧开龙头,甘冽清凉的泉水奔涌而出,很快就装满了几只水桶。而装满水的桶壁上因为温差也快速地冷凝了一层细密的小水珠。平日里,来这里打水的人总是络绎不绝,人们骑着小电驴、开着车纷至沓来,到了以后拿出各式的工具开始装水。而此刻,却只有寥寥的几个人。
2. 山野小菜田
不知是庙里的看护还是什么人,在路旁的山墙下种了一些作物:玉米、黄瓜、豆角…六月的玉米已经抽穗,秸秆上一颗颗的玉米正在茁壮地生长,玉米叶上的绒毛在阳光下看得清清楚楚。小时候放暑假之后,总要早早的被父母拖起来,趁着太阳还没有很晒的时候,跟着一起钻玉米地除草、追肥,去的时候都要穿上长衣长袖——即便这样,还是会被玉米叶划到脸和胳膊,汗流下来感觉生疼。夏日的雨后,每一颗玉米喝饱了水都疯一样的不停地拔节生长;一人多高的玉米地里,绿油油的一望无际;除了夏日的鸣蝉和飞鸟,只有风吹过后玉米叶摩挲的声音...
本就不大的小菜地里,还种了几株黄瓜和豇豆。黄瓜和豆蔓顺着搭好的竹竿架爬满开来,黄瓜已挂果,金黄色的黄瓜花后拖着一颗颗嫩绿的、带着毛毛刺的小脑袋;豇豆,我们老家叫豆角,我也是来了南方以后才知道这边的叫法。但无论南北,菜地的方寸之间播撒和收获的,都是那熟悉的蔬果和不曾改变的味道...
3. 山门古刹间
泉池的不远处、翠林环绕间有一座古刹,始建于东晋时期。这座寺院自十多年前一直在持续修缮中,看进度距完工还要一些日子。山门之内耸立着高大的殿堂,重檐歇山顶的四角飞檐之上悬挂着铜铃,风吹铃动、悦耳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