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花中的桅怎么读,栀子花怎么读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3-04-20 08:27:10

“薝卜”是“栀子”吗?
   1997年出版的《新编潮州音字典》(林伦伦主编)以多字单素词收入“薝卜”一词:
   【薝卜】chánbo[siam5bog8檐仆]栀子花。梵语campaka的译音词。唐•卢纶《送静居法师》诗:“~~名花飘不断,醍醐法味洒何浓。”
   林伦伦先生将以上结论收进其主编的《潮汕民俗大典》。并在其撰写的该书第九章《潮汕方言与畲语》中指:
   栀子花,潮汕话叫“薝卜”siam5bog8,古汉语译为“瞻博”、“占博伽”等,词源是梵语campaka。这也是从西域传进中国的。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木篇》云:“陶贞白言栀子翦花六出……相传即西域薝卜花也。”栀子花名已汉化,但“薝卜”却让人一听便知其为音译名词。
   该书又在498页对应如下脚注:
   ①菠菜、木棉、薝卜三个词的词源均来自刘飞琰《汉语外来词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版)。
   笔者阅查了《汉语外术词词典》中的“薝蔔”条:
   【薝蔔】zhānbò—→瞻蔔伽(本页)
   【瞻蔔伽】zhānbòjiā一种开黄色香花的树,树形高大,学名Michelia campaka。又作‘瞻蔔加、瞻蔔、瞻波、瞻波迦、瞻婆、瞻博、瞻博迦、瞻博加、瞻博伽、詹波、蒼蔔、占婆、占博迦、苫婆、赕婆、旃波迦、旃簸迦’源梵campaka。
   《汉语外来词词典》并无提及“薝蔔就是栀子”。那么,我们便有必要弄清楚几个问题:
   1、从梵语campaka译音过来的植物是否“栀子”?
   2、“薝蔔”和“栀子”是否同一植物?
   3、潮汕方言中的“薝蔔”是否外来词?
   下面,笔者从能翻阅到的部分工具书的释义中分类探讨:
   一、未收“薝”、“薝蔔”的《字典》、《词典》:
   1、《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1981年12月版。
   2、《现代汉语大词典》王重亿主编海南出版社1992年12月版。
   3、《现代汉语实用字典》潘晓龙主编南方出版社2000年9月版。
   4、《新潮汕字典》张晓山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版。
   5、《国语潮音大字典》张惠泽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版。
   6、《普通话•潮汕方言常用字典》李新魁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79年1月版。
   7、《潮州音字典》(普通话对照)吴华重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版。
   8、《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1992年重排本)
   二、收有“薝”、“薝蔔”,但未注明其为“栀子”的《字典》、《词典》:
   1、《汉语大字典》(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湖北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年12月版):
   【薝】zhān《集韵》之廉切,平盐章
   字头之下未收录“薝蔔”词。
   2、《实用汉字字典》(上海辞书出版礼1985年8月版):
   【薝卜】(zhān沾)[薝卜]花名。《本草纲目•木部三》“卮子”:“木丹,越桃,鲜支,花名薝卜。”
   3、《辞海》(夏征农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缩印本•1989年9月版):
   【薝】(zhān沾)见“薝卜”
   【薝卜】花名。
   4、《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6月版:
   【薝蔔】梵语Campaka音译。又译作瞻蔔伽、旃波迦、瞻波等。义译为郁金花。唐卢纶《送静居法师》诗:“薝蔔名花飘不断,醍醐法味洒何浓。”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三•卮子》[集解]引苏颂曰:“今南方及西蜀州郡皆有之。木高七八尺,叶似李而厚硬。又似樗蒲子,二三月生白花,花皆六出,甚芬香,俗说即西域薝蔔也。夏秋结实如诃子状,生青熟黄,中仁深红,南人竞种以售利。”清赵翼《哈密瓜》诗:“君不见薝蔔分根自大实,茉莉购种从波斯。”
   5、《汉语外来词词典》(见上)
   而《辞源》在详细解释“薝蔔”一词之后,直接否定了其为“栀子”的说法:
   【薝蔔】花名。梵语。又译作旃簸迦、瞻博迦。义译为郁金花。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十八广动植木:“陶贞白(弘景)言,栀子翦花六出,刻房七道,其花香甚,相传即西域薝蔔花也。”宋陶谷清异录居室:“杜岐公(衍)别墅建薝蔔馆,室形亦六出,器用之属俱象之。”旧以薝蔔为栀子,非。
   三、以上提及的《字典》、《词典》均收录了汉语双音节词“栀子”或“栀”字头:
   【栀子】zhizi
   1、也叫黄栀子、水横枝。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夏季开白花,很香,供观赏。果实可供药用,也可做黄色染料。
   ——《现代汉语实用字典》
   2、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叶子对生,长椭圆形,有光泽,花大,白色,有强烈的香气,果实倒卵形。花供观赏,果实可做黄色染料。有的地区叫水横枝。
   ——《现代汉语词典》
   3、[cape jasmine]一种灌木或小乔木。(GowdeniaJasminoides)因其芳香的白花而被长期栽培。
   ——《现代汉语大词典》
   4、栀子树,常绿灌木,夏季开花,白色,很香。果实叫栀子。叶、花、果、根都可以入药。
   ——《新潮汕字典》
   5、zhi[哥衣1——枝]
   木名。栀子。茜草科,常绿灌木。初夏开白花,稍带黄晕,有香气。果长椭圆形,赤黄色,可入药,又可作黄色染料。《说文新附•木部》:“栀,木,实可染。”《广韵•支韵》:“栀,栀子,木实可染黄。”
   ——《国语潮音大字典》
   6、《说文新附》:“栀,木,实可染。从木,卮声。”木名,栀子,茜草科,常绿灌木。初夏开白花,稍带黄晕,有香气。果长椭圆形,赤黄色,可入药,又可作黄色染料。木黄褐色,质密而坚实,可供雕刻等用。
   ——《汉语大字典》
   7、木名。常绿灌木,仲春开白花,花甚芳香。夏秋结实如诃子,生青熟黄,可入药,并可作黄色染料。见本草纲目三六木三卮子。
   ——《辞源》
   通过上述比照,我们似乎可以认为,从梵语campaka译音过来的植物并非“栀子”;“薝蔔”和“栀子”并非同一植物;潮汕方言中的“薝蔔”并非外来词。理由是:
   1、《汉语外来词词典》对“薝卜”的释义未提有别名“栀子”,而诸多汉语《字典》、《词典》解释“栀子”时,又不提其音译自“梵语campaka”。
   2、在《汉语外来词词典》中,“薝卜”是“一种开黄花的树,树形高大”的植物,而在诸多汉语《字典》、《词典》中的“栀子”却是“灌木”,充其量为“小乔木”。大家知道,所谓“灌木”,是“矮小而丛生的木本植物,如荆、玫瑰、茉莉等”(见《现代汉语词典》)。“树形高大”的“薝卜”同“矮小而丛生”的“栀子”不能相提并论。
   3、《汉语外来词词典》指:“薝卜”的学名是“Michelia campaka”,而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栀子”的学名是“cape jasmine”。
   4、《汉语外来词词典》中,“薝”的汉语注音是“zhān”,且其不同的17个书写形式,相同字头的“瞻”、“詹”、“簷”、“占”、“旃”,普通话都读“zhān”。而“睒”,普通话读“shǎn”;“苫”,普通话读“shān”。这些读音同《新编潮州音字典》中给“薝”的普通话注音“chán”有相当的差距。
   5、“瞻”、“詹”、“占”在潮汕方言中读[ziam1<之淹1>尖](《新潮汕字典》):“睒”读[siam2<思淹2>闪](同上):“苫”读[siam1<思淹1>森](同上);“旃”读[ziang1煎](同上)。同《新编潮州音字典》中“薝”的潮汕话读音[siam5]不相同。
   因为通行的《新潮汕字典》、《潮州音字典》、《普通话•潮汕方言常用字典》以及《国语潮音大字典》均未收“薝”字,我们只能从1937年2月汕头育新书社印行的陈凌千编《潮汕字典》寻求答案:“【薝】占字(平)音尖,亦音瞻,薝蔔,花名”。这与《新编潮州音字典》中“簷”的注音“chán”也绝不相同。
   6、事实上,在潮汕,“薝蔔”与“栀子”是两种不同的植物。
   ①《粤东植物目录》(陈蔚辉编著。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载:……栀子属Gardenia Ellis
   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
   薝蔔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 var.fortuniana
   狭叶栀子Gardenia stenophylla Merr
   ②《潮汕植物志要》(吴修仁编著韩师专学报编辑部1983年1月)更是详细地介绍了《粤东植物目录》所载潮汕地区栀子属的三种植物:
   831.栀子(图674)
   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茜草科]
   别名:黄栀子(《植物名实图考》),山枝子、黄枝子(潮汕),水黄枝(普宁、潮阳),水晶花、山婵卜(潮安)。
   灌木。生于山坡、灌丛中。果实可作黄色染料。根、叶、果药用,治黄疸型肝炎、蚕豆黄、感冒发热、茵痢、肾炎水肿、鼻衄、口舌生疮、乳腺炎、疮疡肿毒、扭伤。
   [附注]同属植物狭叶栀子(G.stenophy lla Merr.),各地也有分布(图675)。
   文献:图鉴四册238图5890,汇编上册740,大辞典下册1984,药用图鉴220,潮汕64,陆丰241,南澳336,广志508,海南志三卷325,海南284,中草192,广兽540,惠阳一集88,梅县400。
   832.薝蔔(图676)
   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 var. fortuniana Lindl.[茜草科]
   别名:蝉卜、(潮汕),白蝉,白蟾。
   常绿灌木。夏季开花,花白色,花大且重瓣,朵朵单生叶腋,芳香扑鼻。本种为潮汕庭园主要观赏花卉之一。性喜温暖湿润,在肥沃的酸性土中生长良好。
   《志要》对“栀子”和“薝蔔”的描述,还有一点不能忽略的:“栀予”是“灌木。生于山坡、灌丛中”。而“薝蔔”却是“潮汕庭园主要观赏花卉之一”。潮汕人所说的“蝉卜”,绝非《汉语外来词词典》介绍的“树形高大”的“薝蔔”。
   至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旧以薝蔔为栀子,非。”斗胆同林伦伦先生商榷。
   “斟”是外来词吗?
   潮汕人在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普及面较广的一个口语方言是“[zim1<枕1>],相当于普通话的“亲”、“吻”:
   勿[zim1]奴囝个面。
   伊抱阿细弟青[zim1]白[zim1]。
   阿老兄万分激动,对个奖杯[zim1]了又[zim1]。
   陈泽泓先生在介绍潮汕方言的演变时,将方言口语表“吻”义的词记录为“斟”,而且归进潮汕方言外来词:“其自马来语,有称警察为‘吗淡’(mata)、铁线为‘亚铅’(ayan)、手杖为‘洞角’(tingkeet)、骑楼下街廊为‘五骹砌’(kaki-lima)、饼子为‘罗的’(roti)、吻为‘斟’、边缘为‘墘’。”(《潮汕文化概说》,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版)
   《新潮汕字典》(张晓山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版)收录了潮汕方言“外来词”【斟】:zim1<之音>枕1。①……②潮<外>马来西亚chinm的译音,原义为用鼻子亲热。潮州话表示作嘴唇接触表示亲热,相当于普通话的“亲”、“吻”。
   《新潮汕字典》、《潮汕文化概说》在表述马来语表“吻”义的音节时,均使用同音假借字“斟”。而《闽南方言大词典》(周长楫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版)收录的这个方言“外来词”,又有不同的表述:【唚】[tsim1]亲嘴;接吻。来自马来语tioem的音译。
   潮汕方言音节[zim1],用国际音标注音为[tsim1],与闽南方言【唚】的注音一致。同一个“外来词”,相同的发音,用以标记的汉语书写符号不同,这并不奇怪。同一汉语外来词有多种书写形式,哪一个是正体,由各词典的编篡者依据一定的原则确定。本文讨论的问题是:用汉字“斟”或“唚”标记的潮汕方言表“吻”义的音节[tsim1]是方言特有的外来词吗?试比较:
   一、除《新潮汕字典》,笔者所能查阅到的潮汕方言《字典》、《词典》均未见用“斟”标记“外来词”的词条或字头:
   林伦伦主编《新编潮州字典》
   李新魁主编《普通话•潮汕方言常用字典》
   吴华重主编《潮州音字典》
   张惠泽主编《国语潮音大字典》
   陈凌千主编《潮汕字典》
   二、杨扬发编《潮汕十八音字典》(汕头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用与《闽南方言大词典》相同的汉字书写符号“唚”记录了表“亲”、“吻”义的方言词,却未明确其为外来词:“【唚】真音1zim1。<方>接吻,亲嘴:潮汕方言叫‘相唚’,唚嘴。”
   三、除了《闽南方言大词典》、《潮汕十八音词典》,其他收录【唚】字的现代汉语《字典》、《词典》,大多将【唚】作为【吣】的异体字注音、释义,且都没有“亲”、“吻”这一义项:
   (一)【吣(唚)】qìn[cim3深]猫狗呕吐。
   采用此释义的有:《新编潮州音字典》、《普通话•潮汕方言常用字典》、《潮州音字典》、《新华字典》。
   (二)【吣(吢、唚)】qìn①猫、狗呕吐,②<口>谩骂:满嘴胡~。
   采用此释义的有:《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实用字典》、《新潮汕字典》。
   (三)【唚】(qìn沁)猫狗呕吐。借用以骂人,比胡说更重。
   《辞海》、《实用汉语字典》采用此释义。
   四、《汉语大字典》第267页上,却清楚地记载了古汉语已使用的“唚”的另一个义项:
   【唚】(一)qīn亲吻。清袁于令《西楼记•集艳》:“抱住他唚几个嘴。”今潮州方言还称亲吻叫“唚”。(二)……
   《汉语大词典》第三卷第369页也有同样的释义:
   【唚】2[qīn]亲吻,清袁于令《西楼记•集艳》:“抱住他唚几个嘴。”
   无论是注音、释义,《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的【唚】显然有别于其他《字典》、《词典》。
   从各种工具书传递出来的不对称的信息,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
   一、认为潮汕方言表“亲”、“吻”义的单词[tsim1]是外来词,且用同音假借字“斟”作为记录语音的汉字书写形式的,只有《新潮汕字典》和陈泽泓先生在《潮汕文化概说》中的举证,然而陈先生在著述中却末提供作为“外来词”的“斟”的外语词原形。
   二、认为方言表“亲”、“吻”义的单词[tsim1]是外来词,且注明其词源的只有《新潮汕字典》和《闽南方言大词典》(潮汕方言闽南方言的一个分支,大部分词语无论语音、词义均相同或相近,《闽南方言大词典》对潮汕方言的探究有较大的参考价值)。然而《新潮汕字典》、《闽南方言大词典》所提供的[tsim1]的外语原形不一致:《新潮汕字典》称是“马来西亚语chinm的译音”,而《闽南方言大词典》则称其“来自马来语tioem的音译”。在马来语,“chinm”与“tioem”是否同音同义异形,笔者不敢妄言。
   三、认为音节[tsim1]表“亲”、“吻”义且用“唚”作为记录语音的汉字书写形式的有《闽南方言大词典》和《潮汕十八音字典》,但两者对词条【唚】的词源分类不同:《闽南方言大词典》将【唚】列为音泽外来词,而《潮汕十八音字典》将【唚】归入方言词。
   四、《汉语大字典》收录的古白话词【唚】,其表“亲吻”之义与今潮汕方言同,且该字典也在释义中申明:“今潮州方言还称亲吻叫‘唚’。”据《辞海》1989年版(缩印本)载:“袁于令(1592-1674)明末清初戏曲作家……作有传奇八种、杂剧一种,今存传奇《西楼记》……”“唚”为古白话传奇《西楼记》的用词。换言之,潮汕方言的单音节词【唚】是古白话的遗存。因而,以词源分类而言,将【唚】归为古汉语词也未尝不可。
   五、抛开【唚】是外来词、方言词、古语词的争议,既然《汉语大字典》引述了古白话“抱住他唚几个嘴”,学界已有用【唚】表“亲吻”义一说,那么,《闽南方言大词典》和《潮汕十八音字典》用“唚”作为音节[tsim1]的汉语记音符号,应该比用同音假借字“斟”更加科学,更加贴切。今后,其他潮汕方言的字典、词典,是否可以在字头或词条【唚】的释义中,再加上一个义项:“亲”、“吻”。
   六、《闽南方言大词典》和《潮汕十八音字典》在为【唚】释义时,似乎也欠妥当:
   【唚】亲嘴;接吻。(《闽南方言大词典》)
   【唚】接吻;亲嘴:潮汕方言叫“相唚”,唚嘴。(《潮汕十八音字典》)
   潮汕方言的[tsim1],相当于普通话的动词“吻”:“用嘴唇接触人或物,表示喜爱。”(《现代汉语词典》)。而“接吻”、“亲嘴”却是:“两个人的嘴唇相接触,表示亲爱。”(《现代汉语词内典》)。
   毕竟,“吻”同“接吻”、“亲”同“亲嘴”还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相比之下,《新潮汕字典》对潮汕方言词[tsim1]的释义更为准确:潮州话表示用嘴唇接触表示亲热,相当于普通话的“亲”、“吻”。
   笔者才疏识浅,祈望以从工具书上抄抄摘摘拼凑而成之拙文就教于方家。
  
   (作者:林庆熙)(作者单位:汕头市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发表日期:2013年12月13日)

栀子花中的桅怎么读,栀子花怎么读(1)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