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一脉在头条发文说,鲁西南很多村名中有“垓”字和“海”字,老百姓对这两字的读音相同,应该正名,建议都改为“海”。笔者觉得如果这样改了就失去了原意,有损历史传承。
“垓”,读音gāi,本意中有划界线、明确中心的意思。原济州辖区,好多以姓氏缀以“垓”字作为村名的村子,如黄垓、大(读dài )垓、仇垓、白垓、小垓子等,这些村庄有个共同的特点:建村时村周围挖了壕沟、筑了围墙。围绕村子最外面的是很宽的壕沟,叫垓子濠;紧挨壕沟往里围绕着的是又厚又高的围墙叫垓字墙,留出外出的大门叫垓子门,村民在垓子墙内造屋居住,起到保护作用。这样的村子一般具有较好的人力物力资源,一般的匪患难以入村,村民得以在此正常生活,在乱世这是很让其余村庄羡慕的。如诗圣一脉先生所说的黄垓村,就是个人口众多的大村,而且也比较富有,是附近的中心村,有集市,而且出了好多有影响力的人物,离顺河集和响水口都不远。
原济州府辖区村名姓氏缀以“海”字的村,多是建在地势平坦较低的地方;也有的为区别其它村庄,如高海村离高庄村不到三十里,高海村建村晚于高庄村,就叫了高海;还有记载给村命名时乡贤为显示村民人口众多、耕地多或者心胸广大,就后缀以“海”字。
至于为什么百姓把“垓”读作hǎi,没查到记载。前些年向文史方面的学者请教过,他们也说没看到实据,有推测说五代以后至元代,原住居民被灭或者南迁,北方民族进入,把“垓”字参照了“咳”的读音了,此后就这样成hai读音了,明代迁民到此延续了这种读音。我觉得这种解释还靠谱。
当然,村名不带“垓”字的村庄也并不是都没有垓子濠垓子墙,有的建村时建了、村名没后缀“垓”字,也有的是先建村、等有了实力后建的壕沟和围墙。
村名中的“垓”与“海”原意不同,把“垓”改成“海”就失去的既有的意义,也就不存在把带“垓”字的村名给正名成“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