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字的写法,置字多种写法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3-04-20 23:18:36

置字的写法,置字多种写法(1)

胡问遂(1918-1999),浙江绍兴人。幼承家学,少小即有书名。1951年师从沈尹默,各体皆能,尤擅真、行、草书。楷法取径颜真卿,上溯晋唐诸名家,得力于北朝碑版;行书兼采米法,旁及苏、黄;草则服膺怀素,得明人韵致。帖碑互用,融会贯通,所作笔力雄肆,气势开张,评者以为险不怪,平不颇,方圆兼施,敦厚质美,径畦别开,成一家面目。

学书法的同志经常会碰到这样两种情况:未入门的难于掌握笔法,登堂入室的又苦于依人作嫁,难为出路。这两个问题俗称人帖和出帖,现在分别谈点这方面的体会。

我国的书法艺术,从兽蹄鸟迹的象形文字,发展到今天的真草隶篆等各种书体,已经形成一种特有的艺术规律。在祖国书法传统艺术的宝库中,前人留存着大量的宝贵财富,等待着我们去继承。因为一个人遇事不能事事依靠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从间接经而来的,所以有借鉴和没有借鉴是不同的。临摹就是一种很好的借鉴方法。在临摹古人的法书中,我们可以学到许许多多宝贵的传统经验。

所谓临帖,就是选定一本你所认为满意的前人法书范本,面对面地依样临写。概括地说临帖有这样五个阶段;叫做读、临、背、核、用。

置字的写法,置字多种写法(2)

第一是读。

“读”是读帖,不仅是读帖上的文字,还须观察分析和理解用笔的道理。一本帖,大家都说这本帖的字好,究竟好在哪里?如果不搞懂,不理解,不知它的好坏所在,依样描葫芦,岂不是盲人骑瞎马吗?前人说:“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得。”又说:“张帖于壁间,朝夕谛观,思其用笔之理。”这些话都告诉我们要加强对帖的理解和认识。俗语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读书要熟精思,写字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到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比如说:帖上笔画俯仰向背、长短大小、欹斜高低等等,这些印象在你脑子里不断反复,经过思考或者求教于师友,就会知道这些点画之所俯仰向背等变化,为的是顺应笔势的需要,是出于调整和平衡字的重心,以达到呼应映带、张弛开台,使书法产生一种平而不平的艺术效果。把这些外部形象的内在联系归纳起来就不仅掌握了外在的形,还理解了内涵的势,由浅人深,由表及里,使认识不断深化,实践就逐步提高,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前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一本帖的收获多少,可以说是取决于对这本帖的理解认识深浅而定的。

置字的写法,置字多种写法(3)

第二是临。

“临”就是临帖。孙过庭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译成现代语,就是“看要看得细,临要临得像”。但这个“察”并不光是明察秋毫就行了。“察”是既要观察得精细人微,还要善于把观察到的东西进行一番分析概括的工夫。大家都知道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因为看到了牛的薄弱环节,所谓“无厚人有间”。这个“间”就是突破口,就是牛的骨节眼,在字则是字的下笔处。米芾有言:“惜无索靖真迹,观其下笔处。”在下笔处可见用笔藏锋抽毫出入之迹。

一般谈书法的都说“横画要直下笔”,直下笔锋是横画下笔的一种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它可以直下左斜下、右斜下、侧下、下向上下、逆下、直撞入纸下等等;还有收笔,除了回收以外,还可以上挑、下拖、空势收锋等等,它都符合用笔的规律。由此可见法是要讲的,但不能说得太机械,俗语说“法无定法”,理解了下笔收笔的出入之迹,就掌握了取势得势的关键。这是金针度人之处,非常重要。

用笔怎样用,取势怎样取,这是个参透消息的地方,也是临字临得像的一个前提。取势能得势,结构也就在其中了。写字落笔就决定字形,它关系这个字,电影响及于一行甚至一篇,不可不慎。正因为真迹能看到起落笔和点画的呼应映带,所以学书重视墨迹。点画有呼应映带,字势就能生动有活气。石刻所以不易学,就是因为这些细微之处失真走样。如果学石刻,那你就要能够补充这些牵丝映带,恢复它的本来面目,才不致为斑驳的石花和笔意不相联属的点画所迷蒙。

置字的写法,置字多种写法(4)

第三步功夫是背。

读书要背,学画也要背,画不是要默写吗,学字也是如此。背是巩固记忆的最好办法,背过几次,印象就深刻了。不过这里要附带说一句,背不仅指背熟,而是最好能把笔法、笔势、笔意理解得深透牢固些,使帖上的东西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静心一想,历历在目。前人论文说“使其言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那就比死记硬背好得多了。

第四是核。

“核”是核对。俗语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就是因为从失败中取得了经验教训,才能变失败为胜利。如果你正视了自己的缺点,重视失败的经验,采取了改进的措施,使自己的思想符合于客观世界的规律性,那么这样的失败,正是循序渐进的必由之路。

从前我临完或背出一张字之后就把它挂起来,反复同原帖对照,看它一二十分钟,就会发现许许多多的问题。现在有些同志临帖很起劲,临过之后往往自以为有些像而自得其乐,或者就手一甩,束之高阁,而不加以分析总结,那末这次犯的毛病.由于没有及时发现,势必继续再犯,所以与原帖比照核对非常重要,否则要想提高恐怕是很难做到的。

第五是用。

“用”是使用,“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想真正学会一样东西,照着做不能算会,只有能够应用,并能运用自如,才算真正学到手,这是检验学习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置字的写法,置字多种写法(5)

读、临、背、核、用,这只是学书入门的一种方法。这些方法是不可分割的,而是统一的,要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还要注意约取和博览的关系问题。初学要选定某一家的一本帖,从这本帖人手,看的、临的、背的、用的都是这一家的字,一步也不旁窥,要专一,从一点突破,推及其余。

如果你有很多帖,我建议你暂时把它收起来,束之高阁。为什么?因为传统的帖,各有各的长处,不看为的是防止见异思迁。特别在成绩提不高、有了厌倦情绪的时候,更容易发生泛滥和换帖的毛病,结果今天学《九成宫》,明天学《圣教序》,后天学《多宝塔》,浮光掠影,浅尝辄止,虽然也采用了这五种步骤,但学无所进。这就是因为失之“约取”。学书要知难而进,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看到光明。“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突破了这一关,就是一个飞跃。写字是个长期的事,在漫长的岁月中,随叫会发生碰壁的事,要有韧性,贵在坚持。

从一帖人手是约取、专一的意思。有人会问那岂不是孤陋寡闻吗?我说不会的,因为任何事情都有个阶段性,对脚跟未站稳的人来说扎扎实实地下点基本功是必要的。如果有了一定水平,那末就应该尽量放开眼界,多吸收些营养,这就要博览。所谓博览是总观这一家所有的书迹,研究他的师承、同道以及创新成就和对后代的影响。只有把他的上下左右关系摸清了,才能有比较清楚的认识。然后再按照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画出一个应该走什么路的轮廓来。

举个例说,如果你是学褚遂良的,那就应该对褚字有所了解。褚遂良,字登善,杭州钱塘人,累官至中书令右仆射,他父亲褚亮和虞世南、欧阳询都是朋友,所以他的书法早年以父执欧、虞为师。欧阳询还特别欣赏他的真书。中年以后他专攻右军,真书甚得媚趣。虞世南死,唐太宗深感无人可与论书。魏徵因荐举遂良可当此任,说他“下笔遵劲,甚得王逸少体”。太宗即日召令侍令,并将御府所藏所有王羲之书迹叫他鉴别,遂良备论真伪,一无舛误,以此受知太宗。他因曾受太宗临终顺命,为此竭力谏止高宗纳武则天为后,致屡遭贬谪,永徽六年左迁潭州都督,显庆二年再徙桂州,旋贬爱州,最后上书自明,不蒙采纳,显庆三年竟以忧死,年六十三岁。历来评褚遂良为唐初四大书家之一,说他的字如“瑶台青琐,窅映春林。… 黄人婵娟,不胜罗绮”,其实他的成就并不限于美韵,沉挚厚重是其另一特点。

置字的写法,置字多种写法(6)

褚遂良传世书迹无争议的有四碑,以《伊阙佛龛碑》为最早。碑贞观十五年魏王泰立,摩崖,在洛阳龙门中洞。虽称碑,实系大遗像,是年褚四十六岁。翌年书《孟法师碑》,此二碑虽相距仅一年,然风格各异,《伊阙》骨气劲峭,得欧法之遗,《孟法师》韵致华美,为虞永兴嫡嗣。王世贞称“波拂转折处无毫发遗憾,真墨池中至宝也”。特别是《伊阙》,如置之六朝造像之中,殊难识别,这是他用功的作品。初唐碑版素以难学著称,而此二碑为尤甚,王僧虔谓:“纤微向背,毫发死生。”历来以为练柳公权书易得笔力,我说练柳不如练褚。因为用笔精到,笔力凝重,特别是结构朴质中见秀整,宽博而伟岸。不具特色,就是特色。在一种风气盛行的情况下,不具特色,可以不为形貌所笼罩,就容易自立门户。《房玄龄碑》是永徽三年楮遂良五十七岁时写的,劲健疏瘦,似癯实脾,宽博中别具遒媚之致。翌年作《雁塔圣教序》,温婉秀逸,空明飞劲,点画揖让向背之间,时出行押笔意,是他晚年自家面目。

六朝真书,体势笔法,皆分隶遗法。右军的突出成就是把质朴陋劣的分隶楷法写成流媚的新体。但这一笔法体势的变革,虽有右军创导于前,还是经过很长时间无数书家的共同努力,一直到初唐欧、虞出来以后,真书才脱尽分隶遗形而成为典丽的唐楷风规。褚书《伊阙》、《孟法师》由于早年所作,虽绍述精勤,但个人风格尚未形成,未臻蜕化,遂觉创获不多。迨《房梁公》、《雁塔圣教序》出,才形成褚书自家笔阵。他的成长,是有他多方面的因素。褚以欧、虞为师,欧、虞的成就是脱尽分隶体势把真书写得极其纯熟,成为一代新风。但欧的谨严刻厉和虞的沉粹安详,加以用笔使转起止无迹,因之历代以来,两家声名虽盛,但流风所被,传授为难。褚遂良中年之后,长期在御府鉴定右军书迹,浸润既久,于右军书势,自必别有会心。他深知右军成就在于用隶法而不存隶形,至欧、虞而臻极至。《伊阙》、《盂法师》克绍箕裘,所得仅尔。故非改弦更张,难望出人头地。书史称遂良尝书授史陵,陵隋人,书迹不传,因此我们不妨设想《龙藏寺碑》或竟出史陵之手。而褚之疏瘦劲健是通过《龙藏》而远师《礼器》、《韩敕》以取得成就的。他把日渐泯灭的分隶笔法体势重新体现显露出来,把精整端严的字形写得雍容婉畅,不时流露出行书的牵丝来,使日趋精巧雅化的唐楷趋向飘逸流畅。这一变易,可说是师右军之意而不师右军之迹,以古为新,别辟蹊径,是褚遂良自成一家的一个创获。所以一经问世,就洛阳纸贵。从现存的大小唐碑来看,以褚为师的真是不胜枚举,可见其成就之大和影响之深远了。正因为褚书流便,容易为群众所接受,所以刘熙载称他为广大教化主。

学褚字最著名的有《信行禅师碑》、《善才寺碑》、《王居士砖塔铭》、《卫景武公碑》、《转轮王经》、《姜遐碑》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的小唐碑。这些碑版学褚都很有名,也各有所得,只是各人的风格不很突出,虽然笔法甚为精到,但总觉创获不多。不过作为学褚字的参考资料,却也是很好的借鉴。此外,还有《倪宽赞》、《大字阴符经》、《枯树赋》、《哀册》等一些有争议的褚字,也都值得很好学习吸收。特别像《大字阴符经》,由于它是墨迹,转锋布势,下笔清楚,学《伊阙》、《孟法师》的如能同时兼临《阴符经》,不但容易掌握笔法,而且也可以使点画呼应揖让之间,映带生姿,免得沾染石刻端严板滞、笔画不相连属的习气。以上极其简单地介绍褚字师承渊源和对后人的影响,目的在于博览。而以古为新,师右军之心而不师其迹,应是出帖的关键。人帖讲到这里已经进入出帖了。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