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的曾国藩被誉为“半个圣人”。他曾说过一句话:“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翻译过就是说:知识分子读书,第一是要有志向,第二是要有学识,第三是要有恒心。有志向就肯定不会甘心做下流之人;有学识就会知道学问无止境,不敢学到一点就自我满足,好像骄傲自大的河伯看到大海,也好像井底之蛙看到天空,都是没有学识的人;有恒心的人能坚持不懈肯定没有干不成的事。这三个因素缺一不可。
这是曾国藩的成功“三要素”:一是有志向,二是有学识,三是有恒心。其中志向是目标,是成功的基础;学识是正确的方向,是成功的关键;恒心是持之以恒的韧性,是成功的保证。只有满足这三个条件,才能成功。
中国古代许多成大事者都是从宏伟的志向开始的。当年,汉高祖刘邦还在沛县的泗水亭当亭长,这个“亭长”也就相当于今天的乡镇党委*或者是派出所长,这时候正赶上秦始皇嬴政巡游天下到了会稽(现在江苏苏州)。秦始皇在会稽巡游了一圈后准备回都城咸阳。刘邦看到皇帝出巡的架势,当时就傻眼了,忍不住说了一句:“嗟乎,大丈夫当如此矣!”用现在的话说:“哎呀,大丈夫就应该是这样啊!”从此以后,刘邦就坚定不移朝这个方向努力,最后终于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建立了大汉王朝。
有趣的是,在当时的人群里还有两个人,一个是项羽,另一个是他的叔叔项梁。高傲的项羽踮起脚尖伸长了脖子看了一番后,非常不屑地说:“无甚稀奇,彼可取而代也!”这句话可把项梁吓了一跳,赶紧用手捂住他侄子的嘴,这在当时如果让官府听到了可是要*头的。
言为心声。立下宏大的志向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是成功的基石。如果没有目标,没有志向,一生注定碌碌无为。可是仅仅有了志向还不会成功,任何成功都不是偶然的,都不是天上掉下来。这需要有正确的方向,正因为刘邦的志向有了正确的方向他才可以成功,项羽没有正确的方向所以失败了,这个正确的方向就是上顺天意,下顺民心。正确的方向需要有深厚的学识。
伟人*曾说过:“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
学问是为做事服务的。如果只是为了做学问而做学问,不去和实践相结合,这个学问就没有意义。有了学识,才能看得又远又多,做事才会有正确的方向。曾国藩的湘军中有一位杰出的将领,这个人叫罗泽南。此人非同一般,他从小就坚信自己将来一定能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以在籍生员身份办理团练,与曾国藩共同募兵成立湘军,后来成为湘军的骨干将领,为湘军集团的创立和巩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出身不能用“微寒”来形容,只能用“酷贫”来形容。道光五年(1825年),他先后失去了包括兄嫂、祖父和三个儿子在内的9位亲人,都是因为贫穷。他的妻子因为悲伤过度,两只眼睛都哭瞎了,耳朵也重听,疾病缠身。罗泽南并没有因为这些悲惨的遭遇而一蹶不振,他一边坚持教书为生,一边夜以继日地苦读。一方面讲求“性理”,一方面坚持学以致用,“对天文、舆地、律历、兵法及盐、河、漕诸务,无不探其原委。”终于,罗泽南成了湖南理学经世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在理学和教育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为后世留下了很深远的影响。
正确的方向对于目标的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方向错了,有些事结果就会背道而驰。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重复的力量》,里面讲了一个道理就是任何事物都是由量变达到质变,任何技艺都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可是这里面有一个前提就是方向要正确,如有没有正确的方向,单纯依靠量的积累,也不会实现质的突破,就好像驴子拉磨一样,拉一辈子磨也不会成为艺术家或科学家。
何为正确的方向?一方面必须符合人民大众的意愿和利益;另一方面必须和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来检验正确与否。孟子曾说:“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意思是说“墨子为了推广兼爱思想,从头顶到脚跟都擦伤了,为了天下大众有利而工作。”
持之以恒的道理自不必多说。成功和登山的道理是一样的。有目的地,有正确的方向,只要一步步地走,就算是再高的山峰也会到达。正所谓“山高人为峰”。
道理很简单,关键是如何做。有人成功,有人浑浑噩噩度过人生,没有多少建树,关键是做到的人不多。懂多少道理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别人坚持不住的时候你能否坚持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