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山西的一位秀才,后经清朝的贾存仁修编,更名为《弟子规》,每三字一句,共360句,全文1080字。有人鼓吹“古代出现了那么多贤人君子,写下那么多唐诗宋词,都是因为古人从小读《弟子规》”的这种说法是无稽之谈。
说《弟子规》是经典之作实在是有点过头,它并不像《论语》、《道德经》这些真正的经典之作里面包含的有大量闪光的哲学思想。《弟子规》全文1080字,其中勿:43个、则:9个、必:8个、须:4个、莫:3个,它的中心思想就是教人听话和无条件服从。关于它里面提到的日常行为准则我在这里就不费口舌了,我捡几条其它的来说说,比如“不关己,莫闲管”,如果你发现有人在自动扶梯上摔倒了,而你离急停按钮最近,难道你不去按吗?“凡是人,皆须爱”,人贩子需要爱吗?“扬人恶 ,即是恶”,揭露这个社会的丑陋难道也是恶?“亲有疾,药先尝”,父母生病了要吃药,难道你还要先尝一下?你愿意*还不愿意呢!《弟子规》的都是在说你要这样你要那样,哪怕他完全不知道你是谁,你的具体处境是怎样委屈,它依然以训导的口吻和死板的规定对你提出种种要求。《人民日报》的评论简直是一针见血:《弟子规》等所谓的传统开蒙读物,其中包含了一些培养奴性、罔顾人权的内容。
《弟子规》在现代的流行正是利用了普通民众对传统文化所知不深,同时又渴望获取文化的这种心理,我觉得这种浮躁的心理是以成年人为主的,然后加载并作用在孩子们身上,从而导致了家长不假思索和小孩囫囵吞枣的乱象。以下是几条个人观点:
1.《弟子规》不是经典读物,里面有用的东西太少,即使有用,也都是浅层的,大部分内容已不适用于当今社会,让它静静的待在中国的古籍当中就好,不适宜拿它去启蒙,更不要去神话它。
2.不宜主动让孩子接触《弟子规》,如果孩子被要求学习《弟子规》,家长应该先通读,选择其中有用的行为规范当做家教再灌输给孩子就行了,不要让孩子再费神去背诵它了。
3.家长擦亮双眼,警惕国学兴趣班的噱头。报了班,交了费,买了书,不求甚解的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孩子却一头雾水,这种状态你们喜欢吗?
4.孩子还小,心智未开,如果想让孩子接触国学,应以理解领会为基础,慢慢引导孩子向经典国学靠拢,或许孩子会喜欢上它,但是不要强求。重点还是要放在法定九年义务教育上,虽然民众对现有教育多有诟病,但这也是接受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主流途径。
5.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直至成年,社会阅历和文科知识储备也会相应增加,再加上正确有效的引导,如果他真的是喜欢国学,不用你多说,他自己就会主动去学。
6.学习国学不是让大家穿长衫学作揖的去复古,我们应该把经典国学当做一种文化资源,通过学习来满足求知快感、修正价值观、优化知识结构,如果还能帮助自己解决生活中碰到的一些问题,那这岂不是很好。
中华传统文化门类众多,博大精深,但也是优劣互现,精华与糟粕并存的。如果不仔细分辨哪些是值得弘扬的精华,哪些是需要抛弃的糟粕,一味对传统文化顶礼膜拜,则有害无益。
《弟子规》作为一本古籍来说,不应大力提倡去学习它,更不应该将其定位在国学教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