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冬天上坟带一宝,子孙多福财气到”。
这还真是孤陋寡闻了,冬天上坟还能带什么宝贝,而且什么样的宝贝能让子孙多福多财气?
其实俗语无非就是古代的一些生活经验总结,虽然是在封建社会的背景下诞生的,但其中还是蕴含着一定的哲理。
就好比刚才说的这一句,乍一看似乎有着非常浓重的迷信色彩,其实了解了其真实的内容之后,才知道其中蕴含着大道理。
一
众所周知,上坟是从古至今一直流传的一种祭祀逝者的活动,在一年之中,除了逝者的忌日,一些节日也都会上坟祭祀祖先。
比如清明节,七月十五,冬至,大年三十以及正月初三等等。
当然了,祭祀祖先肯定要带一些祭品,比如香、酒、馒头、菜肴以及纸钱等等。
可是民间流传,如果在冬天,比如冬至或者大年三十的时候去上坟,最好要带上一宝,那么子孙就可以多福气,多财运。
说是一宝,其实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白孝衣”,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可为什么古人却要将其视为宝贝?甚至还和子孙的福祉扯到了一起?
二
“同归故里守孝服,今日双亲来庐墓。”
白孝衣是丧服的一种,穿着丧服是一种对去世长辈的孝意,以及内心的哀痛。
按照历史的记载,丧服地使用最早出现于周朝,在《周礼》中也有所体现,之后被儒家吸收,形成了独特的孝文化。
正如前面的那首诗,古代父母去世后,无论孩子身在何处,官居几品,都要返回家乡为父母守孝三年,期间也必须身着孝衣,以示敬意。
当三年的守孝之期完毕之后,就可以脱去孝衣,开始正常的工作。
当然了,以后每逢一些节日,孩子们还是要前去祭拜,不过许多人为了省事,就没有穿着白孝衣,尤其是冬天的一些节日,外面天寒地冻,穿白孝衣很不方便,也很单薄,因此就放弃了。
要知道古代的冬天要比现在寒冷得多,按照《明史》的记载,当时连广东地区都是千里飘雪,极其寒冷。
其实就算是现代,往前推二三十年,也一样非常寒冷,苏北地区冬天的大雪起码要积到脚踝以上的高度。
可近些年随着气温变暖,如今的冬天想看一场雪都很不容易。
当然了,寒冷并不是不穿白孝衣的理由,正所谓“百善孝为先”,若冬天去上坟只穿厚厚的棉衣,而不穿白孝衣,这样的人一般会遭到他人的唾弃,甚至还会影响自己以及子孙后代。
相反,在寒风刺骨,大雪纷飞的冬天仍然穿着单薄的白孝衣去上坟,周围的人一定会赞誉有加,这样重视孝道的人在古代非常吃香,人生的机会也会更多。
其实千万不要小看古代孝道的舆论压力,强大到足以*人。相反,如果一个人极重孝道,不仅被世人认可,还可以做官,子孙后代都跟着享福。
三
在隋唐之前,普通人想要做官,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地方推举。而推举之人,孝道是必备的素质,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举孝廉”。
即便是隋唐之后开设了科举考试,孝道依旧是考验一个人的基础标准,若是有违孝道,即便是考中科举,也一样会被刷榜。
可是检验一个人是否真的孝顺,不仅要看父母在世的时候儿女如何对待,还要看父母去世之后儿女的态度。
比如上坟祭拜的时候不穿白孝衣,就是一种不孝顺的表现。
虽然现在听来非常的离谱,可在古代却是至理名言。
人们甚至还将其总结成为了俗语,以此来告诫世人:
白孝衣是宝贝,因为白孝衣等于孝道,而遵守孝道的人,会得到很多的好处。
首先是给孩子树立榜样,将来自己也能享福。
其次重孝道的人受人尊重,不论做什么行业,人们都愿意提供帮助,这样成功的机会也就越大。
再次,即便是一代人没能发达,但只要将孝顺的精神发扬下去,总有子孙能够得到福气以及财气。
参考资料:《民俗大全》、《中国俗语大全》、《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