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我们,如果想知道时间,大家自然而然地会拿起手机,或抬头看看墙上的钟表、桌上的电脑,亦或低头看看手上的腕表。这一切对我们来说很容易的样子,而且时间也会确保精准,但在古代社会呢,当时的人们是拿什么来判断时间的呢?今天和大家分享古代的计时“工具”,看有哪些方法或发明惊叹到了您。
一、太阳
唐尧时有一首古歌谣《击壤歌》,里面有关以太阳计时的说法,原文记载如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歌。”前半句的意思是,白天太阳升起时就下田耕作,晚上太阳落山了就回家休息。后《庄子·让王》中也有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由此可见,在先秦时,古代人民已经将太阳用作自己早出晚归的计时工具了。
二、圭表
凭太阳看时间自然很简单粗暴,慢慢地古人发现,有阳光照射的地方就会有影子,影子随太阳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所以便在地上树起一个竹竿,以此通过竹竿的影子方向和长短来判断时间。这个描述用现在一个成语表达,便是出自汉·魏伯阳的《参同契》:“立竿见影,呼谷传响。”圭表通过测定正当午的太阳影子长度来定二十四个节令,以及排出回归年和阳历年。
三、日晷
凭竹竿的影子判断时间虽然有进步,但毕竟竹竿易倒,而且并不是次次都垂直于地面放,更重要的是,在地面上放竹竿——这种方式移动性较差,于是劳动人民便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在圭表的基础上,发明了升级版的圭表——日晷,这和咱们现在的时钟有点类似了。
日晷
四、滴漏
日晷确实很好,相比之太阳、影子确实准确很多,但他们都是在白天、且有阳光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时间的判断,那么要是在夜晚或是阴雨天呢?日晷当然就不起作用了。这当然难不倒聪明的古人了,所以滴漏应运而生。
开始古代的先民们通过观察岩洞里水落滴石的现象,总结出了通过水滴来计时的规律。他们把一个器皿用来蓄水,并在下面穿一个孔,这样水就通过此孔滴出,当时以水漏三下为1秒,那么60秒就是180次漏滴了,以此类推每分、时、辰、日等。先民们对时间的日渐掌控,对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进步。
五、以香计时
在影视剧里,我们经常听到“一炷香时间”、“一炷香功夫”等词,这里的一炷香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半个小时(这是公认的说法,还有1小时、5分钟之说)。因香不受夜晚或阴雨天影响,携带也方便,价格也不贵,所以以香计时在古代很普遍。唐朝宫廷有一计时器叫“香篆钟”,也曰“五孕祥云”。在唐之后,一般把香洒在一个铜制的盘子里,成篆文心形。由此看来,古人对时间判断的需求,从单纯地实际需要,又加上了艺术需求。
香
六、沙漏
沙漏别名沙钟,它的制造原理与漏滴大致相似,不过采用的是流沙代替水的方法,沙漏是根据沙从一个容器流漏到另一容器的方式来计时的。由于没有水压的限制,所以沙漏比漏滴在计时方面更精确。
沙漏
七、浑天仪
浑天仪是浑仪和浑象的总称,浑仪是用来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浑象是用来演示天象的。东汉科学家张衡改进了西汉落下闳发明的浑仪,制造了铜铸浑天仪,它能依照月亮圆缺变化,而不断地旋转开合,不断旋转开合也代表着朔望弦晦等日期的变化。
浑天仪
八、水运仪象台
水运仪象台是北宋苏颂等人发明的一种以漏刻水力驱动的天文仪器,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新仪象法要》中记载,水运仪象台分为上层露天平台(设有一座浑仪)、中层无窗密室(里面有浑象)、下层报时装置等三大层。水运仪象台代表了中国十一世纪末天文仪器的最高水平,英科学家李约瑟等人也断言“中国天文钟可能是欧洲中世纪天文钟的直接祖先”。
水运仪象台
九、大明殿灯漏
大明殿灯漏是由元代科学家郭守敬发明的大型计时器,它利用漏水计时的工作原理,造型很像宫灯,又放置在皇宫中的大明殿,所以被称为大明殿灯漏。其主体用金子和珠宝制作而成,木人根据不同的时辰,“钟鼓钲铙各一人”,拿着带有声音的器具“一刻鸣钟,二刻击鼓,三刻击钲,四刻击铙”,时初和时正的时候这些器具也要奏响。
大明殿灯漏
上述计时工具皆是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由最初的被动看日,演变到主动发明计时器,人类智慧不容小觑。大家说,先民们的智慧惊叹到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