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打草时惊动伏在草中的蛇。比喻甲乙事情相关,甲受到打击侵扰,就使乙感到惊慌。后用以比喻做事不机密,使对方知道了自己的意图而有所戒备。计名“打草惊蛇”,原是借用了一句民间俗语来喻指某种军事谋略。原意是蛇在草丛中,草被搅动,蛇便受惊而走。
【原文】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谋也。
【译文】真相不明就应查实,洞察了实情之后再采取行动;反复侦察,是实施隐秘计谋所必需的。
【计名典故】打草惊蛇作为一条计策,指的是在敌情不明或敌情可疑时,先进行试探性的佯攻,诱使敌人将真实的情况暴露出来。在反复侦察、探听虚实之后,再采取行动,以防堕入敌人设置的陷阱。正如《虎钤经》中所说:“观彼动静而后举焉。”意思是先观察周围环境的状况,再采取相应的措施。“打草惊蛇”一语,源出宋代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渎物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意思是:南唐时,有个叫王鲁的人任当涂(今安徽当涂)县令。他生性爱财,贪污受贿。手下的衙吏们也跟着效法,索取贿赂。百姓们怨声载道,苦不堪 言。有一天,王鲁得知上司要来察访民情,整肃吏治,不禁担忧起自己头上的乌纱帽来。他在批阅公文当中,正好看到本县百姓联名告发他的主薄受贿的一叠状子,更是忧上加忧,神情恍惚。忧虑之中,他不由自主地在一张状子上批了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意思是说:你们虽然打的是草,但我像藏在草里的蛇一样受到了惊吓。后人将这个故事归纳为“打草惊蛇”,用作成语,比喻行 动不谨慎,使对方事先有所察觉。用作计策则反其意而用之,即有意识地打草惊蛇,却可以促使对手惊慌失措,显露原形。因此,打草惊蛇之计,便是通过侦察性的佯动,逼迫隐藏着的对手显露原形的谋略。它的诀窍是:对可疑的地方要侦察实情,在完全掌握情况之后才采取行动。反复查明情况,是发现隐秘敌情的重要手段。
【用计锦囊】
《孙子·虚实篇》中说:“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大意是:用行动来了解是动还是静的根据,用示形诱敌来摸清地形的有利和不利之处,用小的战斗测验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这段话正说出了“打草惊蛇”计的内涵。
运用此计首先要明确何为“草”,何为“蛇”。显然,“草”与“蛇”是性质不同却相互联系的两个事物。“草”暴露于外,“蛇”藏于“草”中。“草”可迅速地向“蛇”传递信息。可见,“草”泛 指敌人的同类,“蛇”指敌人自身。所以,“打草”之后必然“惊蛇”。“兔死狐悲,物伤其类”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三种含义】本计有以下三种含义:
一、打草惊出蛇。这是一种间接的侦察方法,也叫投石问路,引蛇出洞。前方的道路情况不明,可能有蛇隐伏,如果冒然踏过去,风险很大。通过打草或投石发出声响,敌人必定做出反应,结果便自己暴露了自己,这样对方才好 “观彼动静而后举焉”。火力侦察,先行试点等都属此类。引蛇出洞的目的可以是借此了解蛇的位置与力量,了解蛇的意图、动向,便于躲避,也可以是把蛇引出来,便于消灭。
二、打草惊走蛇。这是一种间接驱赶的方法。为了在行路的过程中不致被蛇所袭击,需要把伏在路上的蛇赶跑; 通过打路边的草来吓跑草丛中的蛇,是一种有效而无危险的策略。在不便或不愿与敌人直接接触,并且只需将其赶跑的时候,可使用这种间接驱赶的方法。
三、打草惊醒蛇。这是一种间接警告的方法。如果甲受到打击惩处,会使乙感到惊慌的话,那么我们就采用打击 甲来警告乙的策略。
【防范对策】要防止敌人用打草惊蛇之计来诱骗我们上当。其对策如下:
一、要静不露机。在我们隐藏的时候,要十分隐蔽和巧妙,不能让敌人发现一点可疑的痕迹,更不能让敌人了解到我们的意图。隐藏埋伏时,不能自我暴露,要静静地等待出击的时机。
二、不要被敌人的虚张声势所惑。在敌人已发现我们时,要立即做出反应,切不可迟误;在敌人虚张声势时,要沉得住气,切不可盲动。
三、要留有退路。狡兔三窟,人更应留有退路。在敌人打草之时,防止因牵连而暴露,应该主动地、隐蔽地退 走。怎样退? 从哪里退? 退到哪里? 事先都要谋划好。
【计谋范例】
徐庶试马识人
东汉末年,徐庶是有名的谋士,与当时的司马徽、庞士元、诸葛亮等人齐名,享誉甚隆。徐庶为寻求报效的人主时,闻刘备人品高尚贤达,是一位爱惜人才的贤明之主,很想投靠他,但又不知刘备是否像人们传说的那样,所以很想打探试验一下刘备的人品。但这种试探又须当面做证,否则,听别人传,也不过是传闻。但当面试探亦只有巧用。徐庶不愧为谋士之才,终于把握到了时机,妙用了打草惊蛇之法。有一日,徐庶突然发现刘备正在专心致志地欣赏自己的坐骑,便走上前去,很恭敬地对刘备说:“我以前学过一点相马之术,让我来看一下您的马。”于是,刘备命人把他的战马牵出来,在徐庶的面前走了几趟,溜了几圈。这时,徐庶忽然故作惊讶地说: “您的马虽是一匹千里马,但将来却要伤人的。”刘备听了,却很不在意地笑着说:“死生都是命里注定的,与马有什么关系?何况在檀溪的时候,是它救了我。”徐庶听罢则说:“这匹马终究要伤害一个人,您可以把这匹马先送给您所痛恨的人,等到伤害了他之后,您再骑它,就不会有事了。”刘备一听此言,大为不满,便忿忿地说:“我希望先生能告诉我大道理,而您现在却教我害人的事情,我实在不敢领教。”徐庶一听此话,连忙向刘备赔礼道:“我一直听人传说明公仁德,但一直不敢相信。今天特意用这番话来试探您,果然不错。”从此以后,徐庶便开始辅佐刘备,且尽其全力。不仅如此,他还向刘备推荐了卧龙岗的奇才诸葛亮。从此刘备如虎添翼,能与曹操、东吴成三分天下的鼎足之势。谋士徐庶,在不了解刘备真实人品的情况下,采用明试马而暗探人的手段,诱使其情急之中暴露真实品德,这是运用“打草惊蛇”策略的典型成功事例。
司马憙弄权
战国时期,司马憙在做了中山国的相国之后,中山国国君的宠姬阴妃总是为难他。司马憙为此非常苦恼,大臣田简就向他献计说:“你怎么不把阴妃的美貌告诉赵王呢?赵王知道了就一定会求娶阴妃,中山君如果同意了,那么在朝内就没有人为难你了;如果中山君不同意,你就劝他立阴妃为王后,阴妃自然会对你感激不尽。”当 时,阴妃正和另一位妃子江妃争着要做中山君的王后,司马憙决定利用这个机会,打草惊蛇,以此来巩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司马憙对中山君说,他希望到赵国去考察那里的地形,然后找出使赵国变弱、中山变强的办法。中山君同意了。司马憙拜见赵王说:“我听说赵国是天下最擅长音乐、出美女的国家。现在,我来到赵国,到了大都市,也去了小城镇,听了民歌,看了风俗,也看到各色各样的人,实在没有见到什么美丽漂亮的女子。我到的地方不少,周游各地,无处不到,从未见到过像中山国的阴妃那样的美人。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仙女,那容貌简直可以说是绝代佳人了。至于那眼睛、眉毛、鼻子、脸蛋、额角,更是长得恰到好处。她真是帝王之后,绝不是诸侯的姬妾。”赵王的心被他说动了,想要娶阴妃回来。接下来,司马憙回报中山君,说:“赵王不是贤德的君王,他不喜好道德,而喜好音乐、女色;不喜好仁义,而喜好勇武。我听说,他竟然还想娶阴妃为后呢。”中山君听了之后很不高兴。司马憙便说:“赵国是强国,赵王想娶阴妃是娶定了的。大王如果不同意,我们国家就危险了;如果给了,又要被诸侯们耻笑。”中山君闻听此言,非常着急,问:“那可怎么办?”司马憙说:“大王可以立阴妃为王后,这样就可以断了赵王的念头,因为世上绝没有向人家要求娶王后的道理。即使他想提出要求,其他的大国也不会赞同。”于是中山君就立阴妃为王后,赵王也没有再提出要娶阴妃的事。司马憙从此取得了阴妃的信任。在司马憙的计策中,访问赵王并且夸赞阴妃的美貌,是“打草”,回国之后说出此事,是“惊蛇”。通过此计,司马憙稳稳地把握住了中山国的权位,从此在仕途上再也没有麻烦了。他所运用的,正是“打草惊蛇”计中的第一套策略——“以守为攻”,假意在赵王面前推荐阴妃,而后又为中山君出谋划策,看来都是为了对方着想,却隐藏了自己争夺权位的意图,而又恰恰迫使对方(赵王和中山君)为己所用,帮助他实现了自己的阴谋。
蜀魏争夺汉中之战
公元218年,刘备领兵十万围汉中。曹操闻报大惊,起兵四十万亲征。定军山一役,蜀将黄忠计斩曹操大将夏侯渊。曹操大怒,亲统大军抵汉水与刘备决战,誓为夏侯渊报仇。蜀军见曹兵势大,退驻汉水之西,两军隔水相拒。刘备与孔明至营前观察两岸形势,谋划破敌之策。孔明见汉水上游有一土山,可伏兵千余。回营后命赵云领兵五百,都带上鼓角,伏于土山之下,或黄昏,或半夜,只要听到本营中炮响一次,便擂鼓吹角呐喊一通,但不可出战。孔明自己却隐在高山上观察敌军动静。第二天,曹兵到阵前挑战,见蜀营既不出兵,也不射箭,叫喊了一阵便回去了。到了深夜,孔明见曹营灯火已灭,军士们刚刚歇息,便命营中放炮为号,令赵云的五百伏兵鼓角齐鸣,喊声震天。曹兵惊慌,疑有蜀兵劫寨,赶忙披挂出营迎敌。可出营一看,并不见有什么蜀兵劫寨,便回营安歇。待曹兵刚刚歇定,号炮又响,鼓角又鸣,呐喊又起。一夜数次,弄得曹兵彻夜不得安宁。一连三夜如此,致使曹操惊魂不定,寝食不安。有人对曹操说,这是诸葛孔明的疑兵计,建议不要理睬他。曹操无奈,只得传令退兵三十里,找空阔之处安营扎寨。诸葛亮施“打草惊蛇”计逼退了曹兵,便乘势挥军渡过汉水。蜀军渡汉水后,诸葛亮传令背水扎营,故意置蜀军于险境,这又使曹操产生了新的疑惑,不知诸葛亮又将使什么诡计。因为曹操深知“诸葛一生唯谨慎”,认为他如果不是胜券在握,是决不会走此险棋的。曹操为了探听蜀军虚实,下战书与刘备约定来日决战。战斗刚开始,蜀军便佯败后退,往汉水边逃去,而且多将军器马匹弃于道路两旁。曹操见此,急令鸣金收兵。手下的将领疑惑地问曹操:为何不乘胜追击,反令收兵?曹操说:看到蜀兵背水扎寨,我原本就有怀疑;现在蜀兵刚交战就败走,而且一路丢下许多军器马匹,更说明是孔明的诡计,必须火速退兵,以防 上当。然而,正当曹兵开始掉头后撤时,孔明却举起了号旗,挥指蜀兵返身向曹兵冲*过来,致使曹兵大溃而 逃,损失惨重。这一回又是诸葛亮用计设险局、临阵佯败、“打草惊蛇”,置曹操于疑惑、惊恐之中,再次巧妙地击溃了曹兵。
孔明打草惊蛇败司马
三国时期,诸葛亮率蜀军五出祁山时,与强敌魏军相遇,就势将魏军统帅司马懿派出的一支部队在伏击圈里消灭,魏军损兵折将。诸葛亮在将魏军的前锋消灭的同时,又惊扰了后续部队的主帅与大军起到了“打草惊蛇”的作用,使魏军再也不敢冒然尾追主动后撤的蜀军。 诸葛亮率八万蜀军北伐曹魏,司马懿带兵相迎。蜀军除在陇西用计抢割麦子以充军粮外,又在卤城里应外合,打败魏军。但因魏、吴联合攻蜀,西川吃紧,诸葛亮决定撤军。为摆脱魏军的尾追,他便命杨仪、马忠率一万弓弩手在剑阁木门道设下埋伏,待魏军追到,听号令将其歼灭。司马懿命张领五千魏兵向前追击,自己带二万余魏军紧随其后。结果,张郃中计被蜀军射*,百余部将及魏军全部被歼。待魏军后援赶到时,山路已被阻塞。大军正要后撤,却听山头有人大叫:“诸葛丞相在此”只见诸葛亮立于火光之中,指着魏军说:“我今天围猎,原想得一‘马’(指司马懿),却误中一‘獐’(指张郃)。你们回去告诉司马懿,我早晚要擒住他。”司马懿得知张郃已命丧木门道,早已恐慌不已,急忙下令全军撤退。由此可见,蜀军的胜利与魏军的损兵折将,一败再败,正是诸葛亮在充分利用魏军统帅和将领的判断失误,以及发挥自身优势(心理优势、地形优势、战术优势、人才优势)的基础上,得心应手地运用“打草惊蛇”计的结果。
巧设空函萧衍慑政敌
南北朝齐永元二年(公元500年),雍州刺史萧衍拥兵自固,南齐王萧宝卷甚为不安。当时,南康王萧宝融任荆州刺史,西中郎长史萧颖胄具体负责州府事务,在地方很有实力。萧宝卷派遣辅国将军、巴陵和梓潼两郡太守刘山阳率领三千兵士,会同萧颖胄的兵力一起袭击军事重地襄阳,进而翦灭萧衍的势力。萧衍得知这一阴谋后,就派 遣参军王天虎去江陵,给荆州和西中郎府的官员们每人送去一封信,信中说:“刘山阳率兵西进,要同时袭击荆州和雍州。”萧衍对部将们说:“荆州本来就惧怕襄阳人,加上唇亡齿寒,不怕萧颖胄他不有所畏惧。”萧颖胄收到萧衍的信件之后,果然迟疑不决。刘山阳到了巴陵,萧衍再次命令王天虎送信与萧颖胄、萧颖达兄弟。王 天虎出发之后,萧衍对幕僚张弘策说:“用兵之道,攻心为上。前不久,我派遣王天虎去荆州,给每个人都送了信。近来驿使四出传信,忙个不停,但只有两封信给萧颖胄、萧颖达兄弟两人,信中只写:‘王天虎口述’。 他们问具体情况时,王天虎又一句也说不上来,因为我压根就没有向他交待过一句话。王天虎是萧颖胄信得过的心腹之人,所以萧宝融肯定会认为萧颖胄与王天虎一起隐瞒着什么事情,不知道朝廷的用意何在。于是人人心中都会疑窦丛生。刘山阳被众人的议论搞迷糊了,就一定要对萧颖胄产生疑心,他们互相之间将不信任。这样的话,萧颖胄将进退两难,无论如何也解脱不清自己,因此就必定要落入我的圈套之中。这是以两封空函定一州之妙计啊。”刘山阳到了江安,迟疑了十多天,不往前开进。萧颖胄对此大为恐惧,然而又想不出什么良策妙计来,夜里,他叫来幕僚一起商议对策。众人说:“萧衍在雍州招兵买马,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要收拾他们是难上加难,即使能制服他们,最终也不会为朝廷所容忍。如果斩了王天虎,把王天虎的首级送给刘山阳,那么他的疑虑就可以消除。等他来了之后,再把他收拾掉,一定可以成功。”第二天早晨,萧颖胄令人斩了王天虎,把首级送给刘山阳,并且调用民众的车,声称派遣步军去征讨襄阳。刘山阳见状便打消了疑虑,只带了几十个随从,去见萧颖胄。萧颖胄在城内埋伏了兵力,待刘山阳进入城门之后,就在车中把他斩首。襄阳之围随之不战而解。在这场斗争中,萧衍以“打草惊蛇”之计取得了完胜。他在身处险境下不动声色,以两封空函引出了处于暗处的敌人,先打王天虎这棵不足为道的“草”,从而惊动了刘山阳这只“小蛇”,最后惊扰了萧颖胄等“大蛇”。小蛇被消灭了, 受惊的大蛇龟缩在洞穴不敢轻举妄动。为萧衍厉兵秣马,建立梁朝奠定了基础。
蒋恒断案
唐太宗贞观年间,湖南衡阳的板桥客店发生了一起谋*案。店主人张迪在妻子回娘家的那天晚上突然被*。店里的伙计和当地的官府都认定是当天晚上住店的三个客人所为。因为这三个人身上均带有刀子,住店的第二天也都匆匆离开,被追上遭逮捕之后,其中一人的刀上还留有血迹。经大刑审讯,三人供认不讳,等候处斩。唐太宗李世民听说了此案之后,觉得非常蹊跷:三个店客与店主无冤无仇,何以要行凶*人呢?为了不草菅人命,唐太宗命令御史蒋恒复查此案。蒋恒受命来到湖南衡阳,亲自提审三名店客。经审问才知道他们三人并非本地人,而是出来做生意的,因为第二天要去六十里外的地方看货,所以天不亮就开始动身;又因为当时店里的人都在睡觉,所以不辞而别。至于刀上的血迹,他们确实不知道从何而来。了解到这些情况,蒋恒认为此案有以下的几个疑点:第一,这三个人是外地人,和店主张迪素不相识,没有理由*人;第二,三个人即使是谋财害命,也不可能不擦干血迹,致使被追上之后才发现,而且张迪的店里没有丢失任何东西,所以三个人不可能是谋财。于是,蒋恒使用“打草惊蛇”的办法深入调查,引出凶犯。
蒋恒让板桥客店的所有人员都到官府集合。人到齐之后,他又说人数不够,明日再来,但是单独留下一个八十岁的老婆婆,和她说了一些无关紧要的话,很晚才让她回去。随后,蒋恒派一个狱卒跟踪老婆婆,看谁向老婆婆打听情况。果然,一个男子向老婆婆打探情况,老婆婆都实言相告。按照这个办法,蒋恒又让客店的人集合了两次,又把老婆婆留下了两次,那个男人又向老婆婆询问了两次。
蒋恒就派人查清那个男人的底细。原来此人和张迪的妻子有暧昧关系,张迪为此和他争吵过。蒋恒下令逮捕此人,经过审问,这个男人果然是*死张迪的凶手。他长期和张迪的妻子通奸,为了达到霸占店产、永远姘居的目的,他一直寻找机会谋害张迪。那天晚上他看到三个带刀的客人,便想借刀*人。为了掩人耳目,他事先让张迪的妻子回娘家,他半夜潜入客店,偷了客人的刀*死张迪,之后又把带血的刀放回原处。
蒋恒终于使案情真相大白,凶犯按照律令被斩首,三位无辜者被释放。蒋恒使用的计策,正是“打草惊蛇”计中的第二套策略——“以攻为守”,表面上不找真凶而利用一个不可能作案的老婆婆引诱真凶令凶手紧张起来,终于露出了马脚而被捉拿归案。
张伯行打草捕蛇
清朝康熙五十年(公元1771年)六月,会试、乡试发榜。江南乡试的一些不学无术的富户子弟榜上有名,不少真才实学的考生却名落孙山。人们群情激愤,把考场的匾额“贡院”二字改为“卖官”,联书告状要求查办。江南巡抚张伯行是个正直的官员,他接到状子后,立刻查办。原来副考官赵晋受贿,正考官畏于权势,不敢过问。张伯行立刻上书皇帝弹劾。康熙帝看了奏本,很生气,派尚书张鹏融、侍郎赫寿,到江南会同江南总督噶礼和张伯 行一块追查。噶礼盛情款待皇帝钦派的官员,终日歌舞宴乐,当问及此案时,噶礼说:“已查明副考官赵晋私漏考题,依法逮捕了。”然后当堂会审。赵晋跪在众官面前,只承认是他自己的过失,与他人无干。回答时吞吞吐吐,不时偷看噶礼的脸色。这引起了张伯行的怀疑。退堂后,张伯行秘密提审了赵晋,查出行贿的考生吴泌、程光奎。张伯行严厉追查,吴、程二人虽承认贿赂了考官, 却誓死不敢深供。再审问赵晋,他吓得痛哭流涕地说: “ 大人,奴才不敢再 说了。否则一家人的性命难保哇!”张伯行觉得这案子的背后,有一股无形的压力,犯人如此惧怕,定有原因。张伯行派人连夜追查,从犯人的家眷中得知,江南总督噶礼曾派人关照警告过。于是继续秘密提审人犯,终于查出噶礼受贿最多,一手策划了这次舞弊案。张伯行立刻通报给尚书张鹏融、侍郎赫寿。他们二人原来就和噶礼关系不错,这次又得他的许多好处,于是决定马上停审结案,想一并处理了赵晋和行贿的考生完事。噶礼立刻倒打一耙,诬陷张伯行七条罪名,上奏皇帝,表示宁可丢官也要依法办事。康熙算是比较明白的皇帝,他感到一方要追查,一方不让追查,这里必有鬼,于是派了靠得住的人去秘密调查,结果与张伯行的审理结果完全一样。他又亲自审案,果然如此。当即下令将噶礼等人犯依法治罪;怒斥了张鹏融、赫寿、穆和伦、张廷枢等人,并处以降职;提升张伯行为尚书。
在这场科场舞弊案中,张伯行之所以能查处若干案犯,并获升迁,原因有二:一是康熙重视吏治,严惩徇私舞弊的官员;二是张伯行在与势力强大的贪官斗争中运用了打草惊蛇之计。首先,在初审时他识破了噶礼企图掩盖真相的诡计,并查出他收受贿赂的罪证,此谓“打草”;此时,“草中蛇”噶礼不已经按耐不住,笼络钦差,诬告张伯行,事情演变得逾发严重,却更加暴露出其“七寸”。为官清廉的张伯行当然不惧怕,并获康熙帝的支持,捕获了“为害之蛇”,成为这场斗争中的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