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蜀素帖》的技法解析(1)
对一个技法已经成熟的书家而言,在创作过程中,感情的起伏对作品的形成效果影响最大。而所谓的技法,不过是长期积累、沉淀被物化的人文。如蜂之采花,酿成其蜜。从掌握技法到注入感情然后创作出好作品,其中有一个很长的过程。米芾从“集古字”到自成一家,大半生里所费的辛苦也非常人可及。在解析《蜀素帖》的技法前,让我们先来看看前人对米芾书法的评价吧:
平生篆、隶、真、行、草书,风樯阵马,沉著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
——宋.苏轼
元章书如快剑斫阵,强弩射千里,所当穿彻,书家笔势亦穷于此。然似仲由未见孔子时风气耳。
——宋.黄庭坚
米南宮书,神气飞扬,筋骨雄毅,而魏晋法度自整然也。
——元.虞集
吾尝评米字,以为宋朝第一,毕竟出于东坡之上。即米颠书自率更得之,晚年一变,有冰寒于水之奇。
——明.董其昌
清王文治说:天姿輘櫟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
——清.王文治
勿顿学苏、米,以咸鱼偏颇剽佼之恶习。
——清.包世臣
应该说以上评价基本勾勒出了米芾书法的风格特点。虽然后世对米芾书风的评价有褒有贬,但其书法的跳宕敧侧、沉着痛快的表达方法,从“集字”衍化出来的传统因子,远在同辈书家之上,所以宋以后,米芾书法能得以“大行于世”。
《蜀素帖》局部
一.《蜀素帖》的章法特色
《蜀素帖》从视觉美感上正如《与朱元思书》所述,“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起笔到落笔,“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从容处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跌宕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掩卷则发出“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概叹。
米芾作书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微之处的表现。书写时左顾右盼、前呼后应,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天真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态。从总体看,《蜀素帖》整体的精神团聚和局部的畸正错落交互补衬,浓淡枯润、疏密虚实此起彼伏,形成了完美的“振迅天真,出于意外”之态。
《蜀素帖》用笔俊迈,笔势飞动,提按转折挑,曲尽变化。《拟古》二首刚开头稍显规矩,愈到后面愈飞动洒脱,神采超逸。结构奇险率意,变幻灵动,缩放有效,欹正相生,字形秀丽颀长,风姿翩翩,随意布势,不衫不履。用笔纵横挥洒,洞达跳宕,方圆兼备,刚柔相济,藏锋处微露锋芒,露锋处亦显含蓄,垂露收笔处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悬针收笔处有正有侧,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牵丝劲挺;亦浓亦纤,无乖无戾,亦中亦侧,不燥不润。章法上,紧凑的点画与大段的空白强烈对比,粗重的笔画与轻柔的线条交互出现,流利的笔势与涩滞的笔触相生相济,风樯阵马的动态与沉稳雍容的静意完美结合,形成了《蜀素帖》独具一格的章法特色。
《蜀素帖》局部
不过由于《蜀素帖》是有栏格的,故而行距上的伸缩变化被迫受到约束,无法尽情施展。因此,对该帖章法的分析,就得主要着眼在“结字得势”上。
(一)行距处理
行距,整体看是直的,但因米芾每个字的结体都是时出新政,以奇为正,不主故常,动态都是生动的。虽大小不一、俯仰倾侧,可是整体的行列看上去又确实是气脉连贯的;虽然每个字倾斜的角度并不完全一致,但倾斜的程度和方向相互呼应,左右移动的角度相互抵消,每个字轴线端点连接使体势在感觉上仍然是一条直线,以不等之直,达到了平衡,成为一股隐在的凝聚力。点画成结体,结体变章法,生成了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
《蜀素帖》局部
(二)形势处理
形是具象的,一目了然,而势所表现的运动节奏感隐藏在造型内,不是直观的,只能意会,故而是抽象的。古人论书,以势为先。米芾在创作上强调“须得势”, 显然在他的概念里,得势比造型更重要。书法就是用一根线条来抒发情感。形与势是书法的生命,为了造型的丰富多彩,线条在运行过程中,需要通过提按顿挫、牵丝映带来造势,从而提升它的美感。造势、得势不仅要求点画的形状美,还要求点画的韵味和力度均达到一定的高度。一般初学者往往缺乏对“得势”的理解,古代书家都重视书法的形与势。董其昌说“非势所自生,故不为也”,只有形势兼备,才能“思与神会,同乎自然”,创作出千变万化的生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