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抖音推出了“在家云游博物馆”系列三天九场直播,播放量超过了3亿次。其中,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点赞量超过17万。
文物是历史之鉴、时代之证。每一件历经千百年风雨流传至今的国宝背后无不隐藏着一段历史旧事。即便这段历史旧事有多么沧桑与辉煌,有多么曲折与坦荡,有多么匪夷所思与合情合理,有多么屈辱凄凉与激荡昂扬……都是中华文明不能离弃的一部分。
韩滉《五牛图》卷是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品真迹之一,是韩滉作品的传世孤本,也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因而受到广泛重视,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堪称“镇国之宝”。
《五牛图》画在一张窄而长的桑皮纸上,五牛姿态各异、身形逼肖,全图除了一丛荆棘之外,不设任何背景,着重突出牛的既倔强又温顺的性格。韩用粗壮雄健而富于变化的线描,表现牛的骨骼和筋骨,以赭、黄、青、白等色彩表现五牛毛色的不同,且根据牛体的凹凸施以不同颜色,具有立体感。“点睛”是牵动全局的关键,画家将牛眼适当夸大,着意刻画,使五牛瞳眸炯炯有神,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所以元代大画家赵孟题道:“五牛神气磊落,希世名笔也。”韩由于画艺高超,又对牛的生活习性熟悉,才能留下如此神妙绝品。
韩滉偏爱画田野中的牛
唐代人尚武爱画马,所以画马的人多,画牛的人寥寥无几。马作为亲密战友可以上战场打仗,牛只能作为耕田和运输工具,虽然一生勤勤恳恳,但根本没那个荣幸出现在唐代贵族画家们的笔下。
史料记载,韩滉是唐玄宗时期宰相韩休的儿子,是“当红贵族”。作为贵族中的“异类”,别人都画马,他偏爱画田野中的牛。这又是为什么呢?辽宁省博物馆学术研究部主任董宝厚认为,这与韩滉的经历和性格有很大关系。
《新唐书》里记载,韩滉的父亲韩休做宰相时,因为敢于直谏,让唐玄宗又爱又恨。几十年后,到了德宗即位的时候,德宗又猜忌韩休的儿子韩滉。韩滉当户部侍郎时,掌管天下钱粮,管理方式过于严厉,德宗曾一度怀疑他“搜刮民财”,但又看中他的才干,所以派他去浙江任观察使,让他执掌浙江一地的军政大权。韩滉依旧铁腕治理,一丝不苟。后来,长安西北地区的士兵造反,攻陷长安,德宗出逃至奉天(今陕西乾县),忠心耿耿的韩滉凭借自己的才智和在浙江多年苦心经营的一支军队消灭了叛军,把德宗安然接回长安。
盛唐崇尚华丽奢靡的生活,韩滉虽然出身于富贵人家,却偏偏不随波逐流。他生性节俭,衣服、被褥10年才更换一次。夏天无论多热也不用扇子,所居住的地方也很简陋,只能遮蔽风雨。按当时的规定,他家的大门口应当有相应的仪仗,韩滉以“这是父亲在世所修建的,不忍毁坏”为由,拒绝仪仗和朝廷给的财款补贴。厅堂四周没有厢房,弟弟韩洄只要稍微修建,韩滉就拆掉,说:“先父建造的房屋,我们应当保持原样居住。如果损坏,修好就行,怎么能随便改建以损害节俭的德行呢?”
有人向德宗进言,说韩滉有反叛之意,幸好当时的宰相李泌以全家百口人的性命担保韩滉清白,德宗才不再怀疑他。聪明的韩滉感觉到了危机,他立刻画下这幅《五牛图》表忠心——我们一家子都是勤勤恳恳的老牛,为您李氏家族鞠躬尽瘁,我们不是战马是老牛,绝对不会造反啊!估计德宗明白了韩滉的心意,没有*他。
韩滉本就有傲骨,又立下汗马功劳,后来官至宰相,做事情更加独断专行起来,给人的感觉就是“牛哄哄的”,唐德宗既害怕他,又暂时不敢招惹他,很头疼。
唐贞元三年(787)二月,韩滉于长安病逝,享年65岁。唐德宗立刻把浙江地区重新划分,将浙江一分为三,消除韩滉的影响。
中国现存最早的纸本绘画
《五牛图》为黄麻纸本,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在横卷上画了五头神态、性格、年龄各异的牛。从右至左,首头为棕色老牛,描绘成一边咬着东西一边在杂木旁蹭痒痒的情状,意态悠闲;次为黑白杂花牛,身躯壮大,翘首摇尾,步履稳健;第三头为深赭色老牛,筋骨嶙峋,白嘴皓眉,老态龙钟;第四头为黄牛,躯体高大,峻角耸立,回首而顾;第五头牛,络首而立,体态丰厚,凝神若有所思,双眼流露出倔强的个性。
《五牛图》画卷上无作者名款,这是因为,在唐代以前,画师还没有在画作上留款的习惯。在拖尾的后纸上有赵孟頫、孔克标、项元汴、乾隆、金农等14人的题记。此画在《清河书画舫》《石渠宝笈续篇》等书均有著录,身世及传承清晰而明确。
据董宝厚介绍,这幅画最特殊的一点在于,它是韩滉作品的传世孤本,也是为数不多的几件唐代绘画真迹之一,不论是艺术成就还是历史价值,都堪称国家级瑰宝。同时,它还是中国美术史上现存最早的纸本绘画真迹。“也就是说,现在我们能看到的画在纸上的画作,最古老的就是它了。”董宝厚说。
唐代的纸张多为麻纸,早期以黄麻、布头为主原料,这种纸张强韧,最有名的是“蜀纸”。据史料记载,唐代时,成都产麻纸已冠绝天下,浣花溪边集中了近百家造纸作坊。蜀纸是皇家贡品,更是朝廷专用公务纸。王公贵胄写诗作画都愿意花费重金从成都购买蜀纸。因为纸贵,所以唐时盛行用绢作画,只有极少量的纸本画。
董宝厚指出,画牛和画马的技法不一样。马的速度快,流线美,画马的线条就会相对较细,笔锋硬朗,以凸显马的灵活矫健。牛笨拙,速度迟缓,韩滉画的牛用笔很粗,这种粗重的线条,使画面产生一种很迟缓的感觉。
《五牛图》中,右起第一头牛是大黄牛,从右向左行进,身躯庞大,步伐缓慢,脸上露出温和可爱的表情。这个姿势,让看画的人也忍不住想伸出手去挠挠它的脖颈,听一声憨实可爱的“哞——”。
第二头牛身上有黑白斑,昂首前行,像个冷酷的骑士,高高在上,不容亲近。
第三头牛居中,也最为特殊,是唯一一头头部直接朝向画外的牛,嘴巴张开,似乎在和我们打招呼。
第四头牛最为可爱,吐着小红舌头“回眸一笑”,脖子上的褶子一层层显露出来,线条流畅,仿佛能够感受到小牛脖颈间温热柔软的质感。韩滉也是真有耐心,眼睫毛画的和现在姑娘们的假眼睫毛似的,这水灵灵的大眼睛、卖萌的小舌头,和周围几头严肃认真的老牛一比,真是画风突变。
第五头牛估计刚干完活,或者准备去干活,斜眼看着画外,眉头紧皱,一脸嫌弃。
很多研究者都认为这是韩滉的寄情之作。毕竟伴天子如伴猛虎,在大唐由盛渐衰的过程中,每天要面对皇帝的猜忌、同僚的挤压,向天子表达自己“俯首甘为孺子牛”、憨厚勤恳才能保命。
《五牛图》相传为韩滉在出游时目睹田间耕牛图景所画,看到几头耕牛在低头食草,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逍遥自得。远处又见一头耕牛翘首而奔,另有几头耕牛纵趾鸣叫。有的回头舐舌,有的俯首寻草。韩滉遂命随从取出纸笔,全神贯注地速写出一幅幅耕牛图景。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修改,终于绘出状貌各异的五头牛,并为这幅画取名为《五牛图》。
有专家考证,《五牛图》渗透着浓厚的个人情感,“五牛”寓指自己兄弟五人,以任重、勤劳、温顺的牛的品性,表达勤奋、忠君的真情实感。而董宝厚指出,韩滉就任宰相期间,注重农业发展,他以牛为画题,也很可能是含有鼓励农耕之意。
前人在研究《五牛图》后认为,此作品并不是单纯的畜兽画,而是有深刻的内涵寓于其中。画家以牛的朴实雄健,来传达一种注重实际、任劳任怨的高尚品格,是以物寄情的典型之作。画上唯一一头带着缰络的牛,神情忧郁,目光深邃,又仿佛暗示着画家在感叹命运的无奈。当时唐代上层社会风气崇尚穷奢极欲,而韩滉在青年时代经历了安史之乱所造成的社会动乱和民不聊生的苦难岁月,他继承了父亲的风范,关心民瘼,崇尚简德。于是,他将讽喻之意寄托在《五牛图》中,一方面哀生民之艰,倡导农耕积粟,另一方面慨叹个人力量的有限。
《五牛图》上历代收藏者的印章。
乾隆印章。
《五牛图》前有乾隆题字“兴讬春犁”。
乾隆一口气盖了15个印章
《五牛图》自问世以来就成了历代皇室和收藏家们争相收藏的宝物。相传,《五牛图》第一次进入皇宫是在宋朝。据记载,历史上有名的书画皇帝宋徽宗赵佶曾经在《五牛图》上写过题跋,可现在的画上却没有。有人猜测,可能是流传年代太久,画面破损,装裱画时宋徽宗赵佶的题跋迫不得已才被裁掉了;还有人说,由于宋徽宗的“瘦金体”非常有名,可以卖大价钱,于是就故意被人裁去了……
公元1126年金兵大举进犯中原,并很快占领北宋的都城汴梁,北宋皇宫顷刻被毁,宋徽宗成了金兵的俘虏。在现存的《五牛图》画面上可以看到的两方收藏印章,说明它在北宋灭亡后,并没有被金兵掠去,而是流传到了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的手中。北宋灭亡后,宋高宗赵构慌忙南逃,逃亡中,赵构还没有忘记带上《五牛图》。
公元1279年南宋灭亡,《五牛图》流落到民间,先后被元代赵氏、孔氏、明代项氏等收藏。他们在《五牛图》上题跋或是加盖上自己的收藏印章,为《五牛图》的传世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清兵入关后,《五牛图》一度下落不明。清朝时,乾隆过生日,广征天下珍宝。《五牛图》随着一大批宝贝一起入住清宫,并被载入大型书画典籍《石渠宝笈》中。《三联周刊》作者丘濂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学者董建中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里发现两江总督尹继善为庆贺乾隆生日而进贡的一份贡单。在进贡的20件贡品中,“玉龙凤罇一件、古铜提梁卣一件、王翚《江山苍霭图》一卷”名称前有墨笔打的叉子,表示退回;其余17件,则画圈表示赏收,其中就有这幅《五牛图》。通过此画卷上乾隆的一枚“八徵耄念之宝”,我们可以看出,乾隆到了80多岁的时候,还在看这幅画,由于实在是太喜欢,他噼里啪啦至少在这画上盖了15个印章。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京城,抢走了中国大量的珍贵文物,《五牛图》也在那场浩劫中流落到海外……
回归之路曲折惊险
据《中华国宝档案》记载,1950年初的一天,*收到一位香港爱国人士的来信。信上说,当年这幅被八国联军劫走的《五牛图》,近日要在香港拍卖,画的主人要价10万港币,他个人无力购买,希望政府能够出资收回国宝。
原来,《五牛图》被掠走后,几经辗转,被香港汇丰银行的实业家吴蘅孙买到。后来,吴氏企业濒临*,吴蘅孙自知无法再完好地保存这幅名画,便忍痛决定出售《五牛图》。于是,这件拍品出现在香港拍卖会的图录上。
*收到这位爱国人士的来信后,立刻给文化部下达了三条批示:一、派专家赴港对国宝进行鉴定,确定其真伪后负责收购;二、派可靠人员专门护送,以确保文物安全;三、文物返回后,交给收藏条件好的单位妥善保管。
接到总理批示后,文化部立即组织专家赶赴香港,鉴定《五牛图》确系真迹后,文化部给新华社香港分社发出紧急电报。黄作梅,时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他拿到手的这封电报只有八个字:“不惜代价,抢救国宝”。
可10万港币不是一个小数目,尤其是在当时的香港。这时,黄作梅又接到中央的电报。电报上说,可以马上去中国银行提款。
与此同时,蒋介石也想得到这幅画,还专门成立了抢救小组,甚至连把国宝运回去的轮船都准备好了。为了夺回国宝,黄作梅急中生智,上演了一出“暗度陈仓”,玩起了失踪。
黄作财是新华社香港分社的秘书,黄作梅的弟弟。哥哥突然失踪了,黄作财很着急,眼看拍卖时间已到,黄作财只好提着巨款来到拍卖公司。谁知,拍卖公司突然宣布《五牛图》撤拍。黄作财非常沮丧,以为国宝再次与祖国失之交臂,但当他回到办公室,却发现哥哥回来了,而且就坐在办公室里,静静地欣赏着《五牛图》。
原来哥俩一明一暗,弟弟在明,和拍卖公司打交道,吸引大家的注意。而哥哥在私下里,不停地做吴蘅孙的工作,当吴蘅孙得知国家欲收购《五牛图》后,以6万港币的低价卖给了国家。黄作梅兄弟就这样以低价抢回了这件国宝。唯恐节外生枝,当晚,《五牛图》就经由广州运回了北京。
辗转流传1300多年的名画虽然回归祖国,但经历了颠沛流离,由于保护不当,画面上蒙满了尘垢,伤痕累累,更有大小洞蚀数百处。
1977年1月28日,《五牛图》卷被送到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厂,由裱画专家孙承枝先生主持修复。经过一系列高难度的修补,8个月后,通过了验收。专家组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图卷在补配处全色及接笔不露丝毫痕迹,与原画保持了统一,裱工精良,裱件平整、美观,达到了较高的装裱修复水平。(来源:《辽宁日报》吴限/文、《中华工商时报》王涛/文、《牛城晚报》翰墨/文、《国宝档案》曾惠娟 胡蔓妮/主编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
有温度、有态度、有深度!《读者报》封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