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上仁义胡同的来历,乐亭仁义胡同的来历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3-04-27 04:18:28

文 | 刘素萍

汶上仁义胡同的来历,乐亭仁义胡同的来历(1)

摄影丨王建

说起“仁义胡同”,大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安徽桐城的“六尺巷”,清朝宰相张廷玉失去的是祖传的几分宅基地,换来的却是邻里和睦及流芳百世的美名。而山东汶上县城也有一条“仁义胡同”,是因明朝尚书路迎的传奇故事而得名,至今保存完好。

著名佛教圣地——山东汶上县宝相寺风景区路东,有一池澄澈的湖水,佛塔倒影水中如梦似幻。夏天一池莲花与寺院红墙相得益彰(据说莲花是佛教的象征),偶见僧人在红墙外行走,有一种“大隐隐于市”的感觉。

湖南岸有一条东西向的百年老街,名曰“关后街”。街西头的牌坊上有一副楹联,上联“一池碧水清风起”,下联“百年老街紫气来”。走进关后街就会看到一块大牌子立在右侧,牌子分左右两部分,右边写着“路迎简介”,其左上角是一幅身穿铠甲的古代将士半身照片,写着“兵部尚书路迎。”左边写着“仁义胡同”,其右下角是一幅长长的胡同图片。左右部分中间是一幅荷花图,碧绿的荷叶、亭亭玉立的莲花。荷花图的寓意既不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也不因为莲花是佛教的象征,而是赞美路迎“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路迎为官时清正廉洁、两袖清风、一尘不染,故以莲花喻指。

明朝正德、嘉靖年间,汶上先后出了四位尚书,这便是正德年间的兵部尚书路迎、户部尚书王杲和嘉靖年间的吏部尚书吴越、公部尚书郭朝宾。

当时大奸臣严嵩弄权,在朝中多次安插江西同乡私党。江西籍官员为保乌纱帽,多阿谀奉迎,唯公部尚书郭朝宾不肯买账。一日,严嵩威胁且得意洋洋地对郭朝宾说:“满朝文武半江西”。郭朝宾轻蔑地一笑,立刻回答到:“小城不大四尚书”。严嵩无言以对,只好干咳几声走开了。

至今,汶上人仍以“小城不大四尚书”为荣,其县城主干道也被命名为“尚书路”。

四尚书之一的兵部尚书路迎(1483年-1562年),字宾旸,号北村,明朝正德三年(1508年)进士。初任南京兵部主事,旋迁入郎中,后转任襄阳、松江、淮安知府。

路迎忠实践行儒家德法并举的治国方略,在注重德治、教育感化的同时,坚持依法办事,严惩不法分子,确保辖内风清气正。

路迎任浙江按察使时,杭州一位气焰嚣张的官宦子弟以欠账为由,仗势抢夺穷书生的美貌妻子,官司报到按察使府衙。路迎在审清案子的来龙去脉后,当即依法判令退还书生妻子,并对夺人之妻的“官二代”进行了严惩,打击了当地不法官宦士绅的嚣张气焰。

路迎到嘉兴视察时,嘉兴知府觐见时以赠送“水手银”(过往路费)的名义,私下呈上银两若干作为礼物,路迎当场予以严词拒绝,并提笔在礼单的空白处写道:“此物悉从来,奈何污我!”事后,路迎以为官不谨的罪责将嘉兴知府免职。这一举动, 在浙江官场引起强烈震动,官员们没想到一向待人宽宏大量、气度温文尔雅的按察使,行事竟然是这样的严肃峻厉、嫉恶如仇。从此,个个谨小慎微,无人再敢生行贿受贿之念。当时官场盛行的迎来送往、吃喝拉拢等腐败之风得到极大遏制,路迎清廉官声誉满江南。

在以都察院佥都御史巡抚宣府时,路迎深入实际,经过认真、慎重的调查核实,用不到两年的时间,一举查清了隐藏很深、错综复杂的骄横不法军士用改名换姓、虚报兵员等手段冒领钱粮的贪污腐败大案,军中上下震慑叹服,从此军中再也没有官员胆敢以身试法。

之后,路迎擢升副都御史、山西巡抚。回朝后,任兵部左、右伺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十二月升兵部尚书,留下了许多廉政勤政的佳话,被朝野称为“善政之中第一人”。后因上疏告老乞休,违背皇帝意旨,被免职。

路迎一生虽多武职,却善诗文,是明代大儒、杰出哲学家、军事家王阳明的得意弟子。他潜心阳明心学,为官施政谨遵师训,以“致良知”为指导思想,以“知行合一”为处事原则,待人宅心仁厚、平易近人,不摆官架;治国理政坚持仁爱为本、严慈并施、周密防范、教化风气,脚踏实地地践行儒家以人为本、忠君爱民的“善政”理念,颇有标本兼治、惩防并举的意识,深得王阳明的嘉许,多次写信称赞他“宾旸质美近道,故吾素所望”和“好学之笃”。路迎在诗文方面的佳作,后被镌刻于汶上城内的独乐园壁间。民国初年,独乐园拆除,仅部分诗文流传于民间。路迎卒年80岁,皇帝颁谕以祭,葬于汶上城南路家林。

世代居住在汶上城的路迎,家园就在关后街的南面,与关帝庙隔着一条胡同。在路迎升迁至兵部尚书之后,族人倍感荣耀,意欲重新修葺家园,以振兴路家雄风与声望。

重修家园动工时,路家人向东边胡同扩出了一墙。事也凑巧,胡同东边的关帝庙也在筹备修建,也想向西扩出一墙。原本这个胡同就不宽绰,如此一来人就难以通行了。关后街的广大居民见状,纷纷请求当事者双方各让出一墙之地,因为这是关后街居民通往南大街的一条胡同。

路家人觉得有朝中大官路尚书撑腰,扩出一墙还不易如反掌,当然不肯相让。修庙的主事也不甘示弱,站在关公圣像前理直气壮地说:“路家官再大,也大不过关二爷,扩出一墙又何妨。”于是,双方各持己见,一时争执不下,修建工程只能停止。

路家人连夜驰书北京,希望借助路迎的权力欲成此事。路迎接过家书看完后淡然一笑,随即提笔回书,并嘱咐家人一定要按回书行事。家人收到回书后,感觉手握尚方宝剑,如获至宝,喜不自禁,连忙拆开宣读:“千里家书为一墙,让上一墙又何妨?万里长城今还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路家人看完,顿感茅塞顿开,同时也心生惭愧,主动在原址的基础上又向西移了一墙。关帝庙的主事听知尚书的回信后,在赞叹和佩服尚书肚量的同时,也有所感悟,遂也向东移了一墙,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关后街通往大街(如今叫尚书路)之南北的胡同,而且比原来的胡同宽绰了许多,极大地方便了关后街居民们的日常出行。

为纪念这段佳话,汶上人给这个胡同取名“仁义胡同”。

罢官归乡后的路迎,就住在汶上城的“仁义胡同”。他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信条,扶危济困,仗义疏财,和睦邻里,淡薄明志,很有长者风范。由于路迎为人豁达坦诚、平易近人,汶上当地的老百姓都喜欢与他交往。路迎小时候的一位老师,因其子孙贫困不能自立,路迎对他们尽力帮扶,并让他们把家搬到路家附近,也就是现在的“仁义胡同”,给他们提供衣食和钱款,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教导他们自立成人。路迎信奉的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他以自己的高风亮节,教育感化着周围人,带动形成了淳朴仁厚、扶危救困的良好民风,直至今天,他的事迹仍在汶上广为传颂。

如今,到处都在旧城改造,拆旧建新,汶上的“仁义胡同”从明朝一直保留至今。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仁义胡同”代表的谦让与宽容的传统美德,自始至终都在汶上人身上存在着,路迎是汶上人的骄傲。

汶上仁义胡同的来历,乐亭仁义胡同的来历(2)

作者简介:刘素萍,笔名泉魂江韵,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文章散见于《齐鲁晚报》《扬子晚报》《武汉晚报》《生命时报》《知音》《演讲与口才》《博爱》《辽宁青年》《做人与处事》《中国金融文学》等多家报刊杂志及《金融作协》《山东金融文学》《江湖寻味》《扬州拾味》等多家公众号。

壹点号山东创作中心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