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怎样评价萧定权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3-04-28 06:14:39

第二,竞争太激烈。

中国古代除了极个别的君主,一般都有可能生出一个班甚至是一个排编制的儿子来,问题是太子只能有一个啊,这么多儿子应该选谁啊,还好嫡长子继承制被很好的流传下来了,历朝历代只要没有太大的变动,君主的嫡长子一般都会被立为太子,但问题是太子之位实在是太诱人了。

原先的太子仅仅依靠“嫡长子”这个商标还不足以震慑野心勃勃,妄图夺嫡的兄弟们的。因为古人在更换太子时还往往借助“立贤不立长”的变通方法,故而太子这个岗位绝对不是铁饭碗。

历朝历代,几乎每一个太子在登基之前都与自己的兄弟进行过你死我活的斗争:汉景帝刘启时,刘荣与刘彻;吴大帝孙权时,孙和与孙霸;隋文帝杨坚时,杨勇与杨广;唐太宗李世民时,李承乾与李泰;明成祖朱棣时,朱高炽和朱高煦;明万历年间,朱常洛与朱常询;清康熙年间,九子夺嫡等等。

斗争中能胜出的太子自然就可以即位成为君主,失败了的就只能万劫不复。

历史上怎样评价萧定权,(5)

第三,子凭母贵,母凭子贵。

嫡长子继承制最关键的地方就在于嫡庶尊卑有别,只有君主的正妻即皇后生的嫡子中最年长的才是名副其实的嫡长子。

但是,皇后的地位与君主的宠爱是直接挂钩的,也与皇后母家的权势地位、想象力关系密切。皇后失宠、皇后的母家失去权位,太子的位子就几乎不可能保得住。

问题是皇后失宠在中国历史上太常见了,皇后年老色衰,而年轻漂亮的嫔妃又会源源不断的进入后宫。君王也大多都会爱屋及乌,因宠爱某个嫔妃进而喜爱这个嫔妃所生的儿子,在枕头风的推动下萌生了废长立幼的想法。

简单点说,就是太子的母亲不一定是君主最宠爱的女人,太子本人也不一定是君主最疼爱的儿子,在一个不疼爱自己的父皇手下当太子,境遇的艰难可想而知。《鹤唳华亭》中萧定权的母亲,皇后去世的较早,使得他缺乏母亲恩宠的庇护,成为他遭受父皇猜忌打压的一个重要原因。

历史上怎样评价萧定权,(6)

第四,太子与君主是天敌。

秦代以后,历朝历代都设立了比较完备的扶持和培养太子的系统——东宫制度。“东宫”最早代指太子出自《诗·卫风·硕人》:“东宫之妹,邢侯之姨。”后世一直沿用,东宫设置的官员几乎完全效仿朝廷,有负责总领东宫、教导太子的六傅(太子太傅、少傅、太师、少师、太保、少保)、管理太子家事的詹事、保卫东宫安全类似于皇帝禁军的卫队“太子诸率”,就连太子的妻妾也仿照皇帝的妃嫔,有正式的封号,如太子妃、良娣、孺人等。(具体官职的数量和名称历代有差异,但大体如此)

东宫的官员跟太子同气连枝,太子顺利即位,东宫各官员被提拔重用,例如,历朝历代都不乏太子六傅在太子即位之后就直接升任宰辅的例子;太子如果在权力斗争中失败,东宫官员也基本都会成为炮灰,《鹤唳华亭》中的太子太傅、与萧定权情同父子的卢世瑜就一直在太子与齐王的斗争中首当其冲,结局也相当悲催。

历史上怎样评价萧定权,(7)

东宫制度设立的原因除了教导、培养太子之外,更重要的是保证权力的顺利交接防范前朝的旧贵族、官僚集团。因为太子不可能仅仅凭借着一个皇帝名号就能在登基之后拥有对朝廷的绝对控制权。年轻的太子成为君主后,往往会受到前朝旧贵族、旧官僚的掣肘甚至是威胁。

历史有太多的年幼、年轻的君主被权臣篡权夺位的例子了。因此,东宫制度相当于君主为太子培养的亲信集团;还有很多君主在外出或生病时让太子监国,同样是为了树立太子的威信。

然而,东宫制度的存在也会出现一个矛盾的现象,那就是国家会出现两个权力中心。太子及其东宫集团如果存在的时间过长,就往往根深蒂固、尾大不掉,反过来威胁皇帝自身。除非皇帝死的早,不然太子及其集团经常会等不及从而逼宫谋反,这几乎是一个无解的难题。

历史上怎样评价萧定权,(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