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宗庙?我们看看“宗”这个字就知道了。“宀”好像是房子,“示”的意思是祭祀,所以“宗”字的本义就是祭祀祖先的房子。古人迷信,认为人的肉体虽然死亡了,但灵魂是不死的,所以要用宗庙来供奉祖先的灵魂。一个家族的人要由宗子(即嫡长子)率领,岁时祭祀祖先,以此灌输亲族相爱的观念,使族人更好地团结起来,这叫做尊祖敬宗。所以宗庙是整个家族祭祀祖先的场所,是祖先灵魂所在,也是一个宗族存在的象征,它是宗法式家族团聚族人的精神纽带。
在古代,祭祀祖先是宗族的头等大事。一个家族在建造新住宅时,必须先建宗庙,才能再盖住宅。宗庙要建在住宅的南面,庙门也开在南端,因为古人是以南为贵的。宗庙是供奉祖先灵魂的地方,但灵魂是虚的,得用一个实物来作为象征,所以吉人用一块矩形的墩子,正面刻上相先的名讳,背面刻上祖先的谥号,这就是祖先的脾位。后来有人把石头牌位改成了木头的。
宗庙祭祀的时候,要找一个活人装扮成死去的祖先的模样,坐在宗庙上堂正中,接受祭祀。这个死者的替身叫做“尸”,所以一些特定的祭祀又称为“尸祭”。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当“尸”的,当“尸”的人必须是已故先祖的孙子或孙辈的人,而不能是儿子,这就是所谓的“孙可以为王父(祖父)尸”、“子不可以为父尸”的规定。如果孙子年幼,就派人抱着他坐在堂上受祭,这叫做“抱孙不抱子”。这些情况在《礼记》中都有记载。
依照宗子身份地位的不同,宗庙分成了很多等级,并且从各个方面反映出来。
比如,古代宗法制度规定,天子可以有7座宗庙,诸侯可以有5座,大夫可以有3座,士只能有1座,可平民家族根本不能拥有宗庙,只能在自己的居室里祭祀祖先。所以,人们从宗庙的数目上一眼就能看出这个家族是帝王还是诸侯,是士还是普通百姓。就连宗庙的庙门,数目也不一样。天子的宗庙,从外到内有5个门,分别叫做皋、库、雉、应、路;诸侯的宗庙有3个门,叫做库、雉、路;大夫的宗庙有两个门,称为大、中。
此外,牌位的尺寸也不一样,尺寸的大小,也是由祖先生前的身份来决定的。天子牌位长一尺二寸,诸侯的只有一尺长。
宗庙里的牌位、几座宗庙的排列及其朝向,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及次序。始祖庙或始祖牌位居最北正中,朝南。从始祖以下,第二代宗子庙及牌位居左,朝西,称为昭;第三代居右,朝东,称为穆,对称排列。第四代又居左,也称昭,第五代又居右,也称穆,也对称排列,以下类推。宗族祭祀时,活着的族人也要按昭、穆的次序站立、跪拜,左为昭,右为穆,不能混杂。1984年在陕西省凤翔县马家庄发掘出土了秦朝的宗庙遗址,就是按照这样的次序排列的。因此,宗庙的数目、构造等的不同,都是反映一个家族等级和贫富的重要标志。
现存最早的宗庙要数西周宗庙遗址了,在陕西省歧山县凤雏村。总面积2600平方米,坐北朝南,以门道、大殿为中轴线,东西对称,布局严整,井然有序。
古人认为,家族的一切事务都应由祖先的神灵主宰。因此,家族事无巨细,都必须到宗庙举行仪式,慎重地报告祖先,这种仪式叫做“告庙”。哪些事情需要告庙呢?比如,新一代宗子即位就得告庙。即使是阴谋篡权取得宗子地位的人,也要用告庙的仪式取得族人正式的承认。又如,宗子出行得告庙,回来也要召集族人在宗庙会饮接风。家族出征打仗,获胜要告庙,歌颂祖宗功德;失败也要告庙,以此告别宗庙,然后举族逃亡。族人犯罪,宗子决定处死他,必须先告庙;孩子长大成人,族人娶妻或死亡等事,也都要举行告庙仪式。可见,死去的祖先对活着的子孙的一举一动,都是要过问的。
全族人在宗庙里举行隆重盛大的仪式来祭祀祖先叫做“庙祭”。庙祭的种类很多,每种祭祀都有专门的名称和仪式,祭器、祭品也都各不相同,规定既严格又琐屑。庙祭是全家族最隆重的祭典,也是最重要的活动。比如,春夏秋冬有“四时之祭”,每5年有一次“禘(di)祭”,每3年有一次“祫(xia)祭”。其中裕祭是规格最高、仪式最隆重的一种大祭。
古代帝王把天下据为一家所有,世代相传,所以他们也把宗庙看成是王室、国家的象征。据史*载,最早进行祭祀活动的帝王是传说中的舞和禹,他们祭祀的先祖是轩辕皇帝。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规定只准帝王拥有宗庙,其他百官不得擅自建造,目的是为了加强宗族统治。每个朝代更替时,帝王都建庙祭祖,于是后人称帝王祭祀祖先的专用宗庙为太庙。历代太庙都建在京城。
北京的太庙,也就是现在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祖先们的地方,面积达139000平方米。如今,它已成为人们文化娱乐、游览休息的好地方。同时,它也将作为古代宗庙的珍贵文化遗迹留存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