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人们依赖手机的漫画)
讽的小篆写法如图:
(讽的小篆写法)
2、诵。读sòng。《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诵,讽也。从言,甬声。”形声字。本义是朗诵;念读。《周礼·春官宗伯·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郑玄注:“信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桂馥《说文义证》引阎若璩说:“诵之者,抑扬高下其声,而后可以得其人之性情与其贞淫、邪正、忧乐之不同。”很简单,诵,是用带有感情的声调朗诵。
(任志宏先生在朗诵《春江花月夜》)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穆子不说,使工为之诵《茅鸱》。”穆子不高兴,让乐工为他朗诵《茅鸱》这首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孔雀东南飞》)中的:“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六岁能朗诵诗书是一种才能,所以要专门提出来,这里的“诵”,是朗诵,不是背诵,带着感情的朗读当然需要较高的文化修养。另外,这里的“诗书”是诗与书的概称,并不指具体的《诗经》和“四书”,因为在那个时候,还没有“四书”的概念。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诵在本义之外,还有很多种用法,常用的有:
(1)述说。《广雅·释诂四》:“诵,言也。”《孟子·告子下》:“子服尧之服,育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你穿着尧的衣服,述说着尧的言语,施行着尧的作为,就是尧了。
(2)以婉言、隐语讽谏。《左传·襄公四年》:“臧纥救鄫,侵邾,败于狐骀……国人诵之曰:‘臧之狐裘,败我于狐骀。’”臧纥救援鄫国,入侵邾国,在狐骀被击败。……国人们讽刺说:“姓臧的身穿狐皮袄,使我们在狐骀战败了。”
(3)诗篇。《诗·小雅·节南山》:“家父作诵,以究王讻(xiōng,祸乱)。”家父作诗篇,追究王朝祸乱之根。
(4)背诵。杜甫《可叹》:“群书万卷常暗诵,孝经一通看在手。”既是“暗诵”,当然不是对着书朗读,是背诵。苏轼《前赤壁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这里的诵,当然也不可能是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