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兔镇行香行政村有一个自然村叫“后颜”,“后颜”是《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古村落,时属来苏乡。
后颜村在龙山之北约3里的地方,过去又叫颜家村。村名源于唐代书法家、政治家颜真卿及其墓葬。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叛乱时,颜真卿起兵抗击。因平定安史之乱有功,后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
唐德宗时,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皇上听从宰相卢杞的诡计,任命76岁的颜真卿做淮西宣慰使,前往劝降。785年,颜真卿被缢*在蔡州(今河南省汝南县)确山龙兴寺里,时年77岁。
颜真卿被害后,皇上废朝五日,赠司徒,谥“文忠”。下诏颜頵、颜硕二子护丧还至句容,葬于来苏乡虎耳山。今龙山湖行政村山南村。
南宋《景定建康志》中有王遂《唐颜鲁公祠记》载:“颜真卿死后其子护丧葬句容虎耳山。”现存封土径4.5米,存高2米。前为神道,南宋时尚存石龟趺、石柱、石翁仲、供桌等,现已不存。
《弘治句容县志》记载:“县东三十里来苏乡有尚书颜鲁公墓”“……(颜真卿)德宗时为李希烈所*……诏子颜硕护丧还至句容葬于来苏乡虎耳山。子孙迄今成族。”
颜真卿祖籍山东,后居西安,死后为何“归葬虎耳山”?
颜氏先祖早就南迁,东晋南渡时,随王室渡江,迁居于建康(南京)、江乘(句容北)一带。几代先祖死后均葬于今南京老山南麓(见《景定建康志·风土志·诸墓》)。一直到唐朝,颜真卿在京任职时,才移居京兆万年(今西安市)。平定“安史之乱”之后,曾一度来昇州(今南京)任刺史;此后即使调任他处,也多次来句容,凭吊其先祖。颜真卿赴任湖州刺史时,途经茅山。得知茅山紫阳观李含光先生已经谢世,还追怀故人,写下了《广陵李君碑》(又名《李玄靖碑》或《李含光碑》,全称《有唐茅山玄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并序》)。
颜真卿来句容时,曾经到过虎耳山,看中这块风水宝地,遂将颜氏部分家族遗骨(九坟十八墓)安葬于此。还说过:“颜氏祖籍于此,我百年之后若能长久安歇于此,是一大幸也。”
颜真卿被害后第二年,即贞元二年(786年),他的两个儿子颜頵、颜硕按父亲遗愿,护丧把颜真卿归葬于句容虎耳山。墓旁建有颜鲁公祠。祠里有人看守。
葬父之后,子孙就搬来定居于此地,慢慢发展成族,成了村庄,所建村以颜姓定名叫颜家村。再以后,后裔越来越发达,人多了,分居两村,村西的叫西颜村,原来的颜家村成了后颜村。后颜,意思是颜的后代。
太平天国时,为逃兵灾,大部分颜氏后代从后颜村迁移到7.5公里外现在的格桥头村。格桥头现属边城镇桥东行政村。至今,村中颜氏还保存着《颜氏家谱》。
虎耳山与龙山相邻,不远处还有马庄桥和狮子庵。虎耳山与龙山附近的龙王庙,古时有一副对联:“虎耳山龙王庙,龙骑虎背;马庄桥狮子庵,狮立马旁”。过去,虎耳山上的龙王庙远近闻名,前往茅山的香客都先在这里行香,然后一直烧到茅山,以示虔诚。
至今,虽然龙王庙已经无存,但颜真卿祠墓遗址尚在。墓地有很大的土围子,颜鲁公墓在中央,另外还傍依着12座颜氏家族墓。
2004年,颜真卿墓遗址被公布为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