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马上又要到了,相信很多小伙伴在为毕业论文的事犯愁,下面让我们一起看一下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的毕业论文该怎么写吧!
摘 要
《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讴歌了湘西至情至善的民俗风情,至真至纯的人情之美。《边城》中理想的人生形式和古拙的湘西风情相交融,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文本中翠翠和祖父的相互依靠,难分难舍的祖孙骨肉之情;翠翠和天保兄弟纯洁真挚的爱情;天保和傩送互相成全,血浓于水的手足亲情;乡人互助互爱热情诚挚,和谐共处的邻里之情都是那么自然,那么淳朴因而在众人之间相互联系的“情与爱”中,我们感受到了古朴边城的人情美。本文意在通过对爷孙亲情、子兄亲情、渡船上的乡情分析对翠翠原型的寻找,作品的意境,爷爷和翠翠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作品的意境分析等几方面来浅析《边城》。
关键词:亲情,爱情,乡情,意境,理想
目录
引 言 3
第一章 原作概说 4
1.1作者简介 4
1.2思想内容 4
第二章 作品分析 4
2.1人物形象分析 4
2.1.1爷爷---边城人道德的结晶 4
2.1.2翠翠----作者的理想人生 5
2.2人物关系分析 6
2.2.1至纯至美的祖孙亲情 6
2.2.2诚挚和谐的子兄亲情 6
2.2.3朦胧自然的悲剧爱情 7
2.3作品意境分析 7
2.3.1如梦如诗的意境 7
2.3.2和谐的人与自然 8
2.3.3渡船上浓浓的乡情 8
2.3.4理想的生活乐园 8
2.3.5天人和一的境界 9
结 论 11
参考文献: 12
[1]沈从文. 《边城》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 12
[2]凌宇. 《沈从文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3。 12
[3]汪曾祺. 《读<边城>》,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 12
致 谢 13
引 言
中篇小说《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的中篇小说。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凉的人生,本文意在通过对爷孙亲情、子兄亲情、渡船上的乡情分析对翠翠原型的寻找,作品的意境,爷爷和翠翠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作品的意境分析等几方面来浅析《边城》。
第一章 原作概说
1.1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汉族,但有部分苗族血统,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但是在他众多的著作之中,《边城》则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边城》奠定了沈从文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1.2思想内容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一部极富诗意的抒情中篇,也是常被人们认为最具有牧歌情调和表现作者理想世界的作品,自问世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被人们誉为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边城》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活方式,赞美他们的质朴与善良,以山青水秀的自然风光为衬托,以翠翠的爱情纠葛为线索,展现出一幅描绘人情美的风俗画,构筑了一个“人性美、人情美理想化的情爱天堂”。
《边城》就正是作者“人情美”的典范。作品正是通过对亲属之情、男女之爱、邻里之睦等世态人情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理想人生的执着追求。
第二章 作品分析
2.1人物形象分析
2.1.1爷爷---边城人道德的结晶
文中的边城人是不功利的,人人以反功利为荣。爷爷便是他们的代表。孙女俩生活拮据,可爷爷却为人如此的“不爱钱”,似乎与钱有仇般,处处与钱为难。实际上,爷爷是传统的边城人思想,以不爱钱为荣。
文中几处自豪的提到茶峒人平素品德,而正因为爷爷的性格正符合茶峒人的道德观,所以为人们所推崇,提起渡船,无人不知那个豪爽老人,当然,可以说每个人都摆渡,所以知道她,但是,从文中人们对老人的熟悉和态度可以看出,人们对他性格的尊敬,甚至他去买东西,“一定有许多铺子上商人送他粽子与其他东西,作为对这个忠于职守的划船人一点敬意”。
文中有个细节,翠翠不愿去看热闹,要与爷爷守船时,爷爷便拿茶峒人品德去压她,以使她乖乖去玩。为什么要品德压一个女孩子呢,因为对爷爷自己,这是最具权威性的东西,所以下意识的拿来“恫吓”翠翠。
文中描述了当事情与钱发生关系时,爷爷的处理方式----定是互相推诿,仿佛钱是人人都不要的东西般,在这些争执里,谁要是最后占了钱的便宜,谁就是输家。文中安排了几个推钱的场景,读来就如生活中发生的事般真实。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与屠夫的争执,还有一个定要留钱的摆渡客。沈先生对此类场景津津乐道,可见他对这种风情的喜爱。人人以情义为重,以
不要钱为荣,我认为,这便是沈先生所念念不忘的人土风情。
2.1.2翠翠----作者的理想人生
主人公翠翠,翠翠是一个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是人性爱与人情美的化身,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是一个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形象。是经过作者乡恋情感与怀旧思想孕育起来的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是沈从文向往的优美的人性与人生的化身与极至。
作者不仅赋予了这位少女健康、优美的外貌,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人物感情变化的过程,特别是对待爱情的态度,描绘出人世间一种纯洁美好的感情,从而讴歌了象征爱与美的人性与人生。
翠翠取名于两山篁竹的诱人的翠色,她在作品中一出现,仿佛就是自然的造化:“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也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巧,和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②花一样的年龄,水一样的性情,她美丽、热情而又纯真,她善良、乖巧而又懂事,她是人之子,更是大自然的女儿。在一种近乎奇迹中,翠翠长大了。多了一些思考,多了一些梦。她喜欢看迎送新娘的喜轿,喜欢在头发上插野花,看到团总家王小姐有一副银镯子,内心充满了歆羡。在一次龙舟竞渡时邂逅了船总的儿子二老,从此便暗暗倾心。至此,作者向我们展示了翠翠的青春的觉醒与萌动,朦胧的憧憬和少女的羞涩的美妙心态,表现出人类感情中极为美好的一面。当翠翠面对着大老遇难而死、二老赌气下行、大风大雨之夜,祖父离世,翠翠仍然怀着对祖父的伤悼之情和对恋人的思念,守着渡口,等待二老回来,一如既往,因循着传统的方式,平和的生活着,虔诚地等待着。
2.2人物关系分析
2.2.1至纯至美的祖孙亲情
翠翠是这个老船夫生活的精神依托,翠翠可以代替天,代替大自然,结老船夫一种生活的勇气,是老船夫的另一种太阳,一个人可以代替天与太阳,可以与天和太阳并提,可见翠翠在爷爷的重要性!祖孙以船为家,迎来送往。爷爷疼爱翠翠,并且教会了翠翠牵船的活计,在感情上尽力体谅,把孙女看得如掌上明珠,从不呵斥,从不责难。在她烦心的时候为她讲故事、唱歌;操心她的亲事,想促成她的爱情,引翠翠注意夜晚的歌声。生活上无比关心,不让坐热石头。对从小失去父母从翠翠满心的温和和悲悯。平常日子就在祖孙俩的一片亲情中打发过去。由于女儿女婿的悲剧,在他的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他担心翠翠走她母亲的老路,就不告诉翠翠晚上唱歌的事实,也不告诉她天保兄弟的选择。他更担忧着翠翠在自己离开人世后的生活,想把她的生活安排的更好一些,有一个好的归宿,因此他为翠翠的婚事多次向傩送及其父亲探听消息,遭到淡漠的回答,使他伤心烦闷,但他并不因此对船总父子怀恨,他相信他们是好的,并企图继续寻找机会撮合外孙女与傩送的婚姻,这种努力直至他病逝。从这个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他对孙女的深厚的爱,这相依为命的祖孙俩使我们看到了人世间至纯至美的祖孙之爱。
2.2.2诚挚和谐的子兄亲情
船总顺顺慷慨豪爽,常常济人之危,处事公正无私,成了当地德高望重的名宿。而他对儿子的要求也相当严格,长大后,随船见识,甘苦与共,划桨拉纤,一视同仁。在旱路做生意不避寒暑,学贸易,学应酬,练得身体结实,和气亲人,不骄不惰,与父亲一样受人尊重。父与子之间如同朋友,相亲相爱,没有家长命令,没有族规拘束,演绎着边城人特有的人世真情。
兄弟俩面对翠翠,照茶峒的规矩,一方面来一次流血竞争,一方面兄弟俩必须有一个“情人奉让”, 作哥哥的天保走车路占了先,无论如何也不肯先开腔唱歌,当明知自己不是弟弟的敌手时,二老却主动替大老唱歌。就此,在这种二难中,大老主动离家出走,双方的慷慨热情,带来了宁静与和谐。让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了那份浓厚的诚挚的手足之情。这种以人道精神为主体建构的边城和谐的人际关系,在读者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城堡。它很恰当地注解了作家要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生形式”③的理想。按作家自己的话来说,《边城》是“为人类‘爱’字做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2.2.3朦胧自然的悲剧爱情
翠翠,明慧温柔,天真纯粹,她对傩送,虽不是一见钟情,却又那样难以忘怀,自然而然产生出了一种既朦胧又执著的爱。二老傩送,心地善良,勇敢漂亮,“结实如小公牛,能驾船,能泅水,能走长路。凡从小乡城出身的年青人所能做的事,无一不作,作去无一不精。”他“不爱说话,眼眉却秀拔出群,一望即知其为人聪明而富于感情。”在渡船与碾坊之间,傩送选择了渡船,他爱翠翠本人;同时爱上翠翠的大老,也作了感情上的让步,在他看来,二老与翠翠更相配——人品与才能;那爱多事的爷爷,也处处尊重翠翠的选择,并且善良地为外孙女作红娘。在这里,虽有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但更有唱歌定情的风俗,自由,热烈,真挚,没有道德的羁绊约束,封建礼教的冥顽愚昧,小市民的虚伪做作,也没有病态的情欲纠结和肉体放纵。一切都顺乎自然,处处显示出由自然而来的生活。
美丽总是愁人的,小说中老船夫对翠翠母亲悲剧的回忆,便隐隐预示了翠翠未来的命运:当前的人总是生活在往昔“情结”“原型”的阴影里,注定难逃宿命的结局。结尾又写道:“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会来。”留给读者想象的空白,但悲剧的结局已是无可避免。小说在启示人们:千百年来,人们在主观上总是在追求爱情,追求圆满,追求幸福,但事实上,这种追求总是难以尽如人意。尽管如此,我们发现这并不影响文章的美,她的感人正是因为爱情悲剧的美丽,反而更加突出了翠翠这种朦胧的自然的爱情。
2.3作品意境分析
2.3.1如梦如诗的意境
作者笔下的湘西世界是理想的梦的天堂:边城有诗一样美丽的自然山水和风土人情。有诗一样秀美,随顺的男女老少,有诗一样的情感和语言。作者以如诗如画的故事、人物、山水风情圆了自己的梦。
在作者的笔下,啼声婉转的草莺,繁密的虫声,美丽的黄昏,如银的月色,肥大的虎耳草……其景如画,美不胜收。这些又都随着人物情感世界的波动而自然的展开。或是以黄昏的温柔,美丽和平静,反衬翠翠爱情初萌时内心的躁动,落寞,凄凉;或是以柔和的月光,溪面浮着的一层薄薄的白雾,虫的清音复奏,烘托此次对傩送的情歌的热切期待,以及少女爱情的纯洁和朦胧。借自然景物的人格化,歌唱爱与美,从而构成独有的审美的意境,给人以强烈的梦想感受!
2.3.2和谐的人与自然
《边城》中许多人与自然的关系皆是山水画之和谐的典范。翠翠的祖父,作者对他的称呼就很有意思,曰老船夫,无名无姓。他五十年如一日,在碧岨溪为来往的行人摆渡,把这看作自己的天职,任劳任怨,将自己的生命与渡船维系在一起,与碧岨溪维系在一起,与渡船与小溪浑合成一体,构成和谐的色彩。文章未尾写到祖父逝世之时,雷电雨大作,它们有着人的高妄想获七情,悲痛这一位仁爱,慈善的边城渡手的飘逝,为之号叫悲苦。随着雷雨风电,白塔倒坍,船被冲走。这一老船夫生前的忠实伴侣--船,这象老船夫完善品德,优美人性的白塔,皆因这一位仁爱慈善的老船夫的归去而不愿停留于世,与之共赴归途。在这里作者将船,白搭,风雨雷电上升到了人的高度,它们已不单单是一种自然景物,而是充满了人性,充满了爱,与逝去的老船夫形成一幅凄凉却和谐的画卷,一曲催人泪下却优美动听的乐章。自然与人达到了同一高度,给人以山水画的和谐之感。
2.3.3渡船上浓浓的乡情
老船夫敦厚朴实,恪尽本分,为了让过渡人能赶回家吃晚饭,在渡船上忙个不停,过渡人过意不去,掷下些钱,老船夫好意谢绝过渡人掷在船板上的钱,每每推却不过,就必另设法或赠草烟或供凉茶予以回报,于是,碧溪的方头渡船上就常常演绎出一个又一个浓烈的乡情故事。渡船是公家的,人情却是私家的。正是因为公私分明,古渡口的老船夫祖孙俩才给过往行人客商那么深的印象,从这里更可看出边城人纯朴的乡情。“边城”社会,人人靠自身的劳动生活,与人为善,待人以诚。老船夫把固守渡船为过客服务作为自己的天职,只要活着就不离开岗位。“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地很忠实地在那里活下去。”他忠厚朴实,宽厚热情,重义轻利,慷慨大度,这种境界也只有在湘西的边城才能表现出来,更体现出边城人之间的人情之淳朴。
2.3.4理想的生活乐园
沈从文在《边城》中写道:“一个与对于诗歌图画稍有兴味的旅客,在这小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做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致于感到厌烦,正因为处处有奇迹,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无一处不使人神往倾心。”一个读者身份相同或相近的游客,要“作三十天的旅行,”才能到达那里,真是名副其实的边城。读者可以设想沿着这条路线到湘西去,路是桥梁的纽带,也是分界和阻隔;空间的阻隔和距离生成两个世界,作者在努力建立一处理想的生活乐园。
沈从文声称,他要在《边城》中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从文又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在《边城》中设置一个生活虽不富裕但人们都很和美融洽相处的环境,人与人之间没有争斗没有尔虞我诈……他的理想的生活乐园,建立在人性善良的基础之上,投射到人物性格,人际关系,茶峒的社会与习俗,甚至自然环境等各种层面。例如渡船老人,他勤劳、善良、本分、敦厚,凡一切传统美德,他都不缺少。他管理渡船,无论风吹雨淋,寒暑春秋,皆忠实自己的义务职责。因为食公家粮禄,过渡人出于感谢送给他的钱物,他一概极力退还;不得以得来的好处,总想法超量报答,是个心地善良纯朴的老人。翠翠人小责任少,但乖巧、心善、勤快,是爷爷的好帮手,她单纯、明快,对美好爱情有追求。顺顺是地方上有头脸,有身份的人物,他的美德自然比渡船老人来的大气、豪迈。他“大小四只船,一个妻子,两个儿子”,算不上豪门大户,但仗义疏财,扶弱济困,正直公平,亦使他深受当地人尊敬。他的两个儿子皆结实如虎、豪勇爽直,与人搏斗敢挺身而出,吃苦出力不畏缩。沈从文并不满足于在主人公身上堆砌美德,这种美德不是个人修养的结果,而是在本地风尚习俗中形成。边风民风纯朴,沈从文为了强调这一点,将妓女接客这种极端的事例也理想化了,由于民情的淳朴,身当其事的不觉得如何下流可耻,旁观者也就从不用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责与轻视。地方小而事少,主持者处置得法,所以无大的变故发生,一切平和安详,井然有序,正如批评家刘西渭所说:“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曦的空气。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⑦
2.3.5天人和一的境界
作者笔下的边城人从大自然中领悟到了古朴灵动的美学观念,那就是顺应自然,拥抱自然,与自然融合,天人合一。边城人设计的茶峒城凭水依山而筑,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的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置码头,湾泊小小篷船。贯穿各个码头有一条河街,房子大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全都设有吊脚楼,地尽其力,物尽其用。青石铺道,白塔耸立,古渡摆舟,石碾滨水,如诗如画,古色古香。在酉水两岸,“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边城的人们爱山爱水更爱挑杏花。沈从文是这样描写和称道这种自然协调的建筑审美布局的:“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四周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沈从文对边城灵动的山水、建筑的神往倾心和推崇之情,流淌在《边城》故事的字里行间,贯穿在作家对边城一草一木一人一物的描写之中。
结 论
作者在《边城》中,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完美社会形态,这里没有绳墨规矩的束缚,也没有法律和道德的制约。这个社会中的人和事是那么质朴、单纯,虽然也有贫富等级之分,但人们都在一种淳厚古朴的人情中享受着一定的人格平等,富人也与穷人一样的豪爽,慷慨和救人之急,他们的心灵同样单纯、温存、善良。边城人的身上都闪烁着人情美的光彩,边城社会的人际关系也体现着人情的善与美,展现着古城特有的原生态!
总之,《边城》是中国现代攻学史上一件别致的艺术精品,其中展现的“优美、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与团结和善的思维情感”促使我们把湘西这块“世外桃园”心驰神往、牵肠挂肚。湘西人特有的人情美在沈从文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透过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我们已能感受到一种似乎已为我们所陌生的自然、优美、健康的人生,那种明慧而又本色聪慧的人生形式,就让它时刻教导我们去深思、去反省、去创造、去奋斗!
参考文献:
[1]沈从文. 《边城》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
[2]凌宇. 《沈从文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3。
[3]汪曾祺. 《读<边城>》,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
致 谢
本论文是在导师孙教授的细细指导下完成的。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不禁使我树立了远大的学术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我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事的道理。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指导新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