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官职分为九品十八级,真正能入阁拜相,跻身一品的毕竟是少数,如果一个读书人以科甲入仕,能做到五品实际上已经十分不容易。或许有人会说,清代的五品官多如牛毛,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一辈子,总不至于连个五品都混不上吧?
事实情况就是如此,为了能让各位读者朋友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我们来看一下清代文官有哪些是五品及以上的?再以山东省为例,列举五品以上的官员数量。
京城文官五品以上的职务先从京官说起。清代的文官数量其实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多,根据《大清会典》的记载,道光朝时全国文官的总数仅有11352人,其中京官为2405人,地方官为8947人。
京城中文官衙门多,但五品以上的衙门也是能数得过来的,大致有内阁、六部、都察院、大理寺、内务府、宗人府、理藩院、翰林院、通政司、顺天府、太常寺、鸿胪寺、光禄寺、詹事府、国子监、钦天监、太医院等。
其中五品以上文官有:
正从一品:内阁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尚书、左都御史;
正从二品:侍郎、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
正从三品:左右副都御史、宗人府府丞、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尹、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正从四品: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顺天府丞、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
正从五品: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各部郎中、顺天府治中、钦天监监正、太医院院使、翰林院侍读、侍讲,司经局洗马、鸿胪寺少卿、御史、宗人府副理事官、各部员外郎。
京官系统中,五品以上人员大致有350人左右(粗略计算不一定准确,基本上出入不大)。也就是说,2400多名京官中,五品以上的只占了七分之一左右。
山东省正五品以上文官地方文官系统中,五品以上的就更好计算了,从高到低依次是:总督(含河道、漕运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盐运使、道员、盐运司运同、知府、府同知、直隶州知州、盐运司运副、运同、运判、盐课司提举、散州知州。
自乾隆以后,全国形成八督十五抚的定制,山东省因不设总督,所以地方大员中,仅有巡抚、布政使、按察使3人,此外加上一个学政(品级不定但一般都在五品以上),省级大员仅有4人。
道员这个官职各位都很熟悉,自乾隆以后为了与知府加以区别,定制为正四品。乾隆中期,全国共设道员92员,其中山东仅有3个道员,分守道一,即山东济东泰武临道,分巡道二,即山东兖沂曹济道,山东登莱青道。
按照《光绪会典》的记载,乾隆时期全国设府185个(至清末时增至215个),其中山东共有十府,分别是济南、东昌、泰安、武定、兖州、沂州、曹州、莱州、青州、登州。即从四品的知府有10人,外加正五品同知6人,共16人
清代州的设立也比较普遍,州又分为直隶州和散州,直隶州隶属布政司衙门直管,行政等级与府是一样的;散州隶属于府,与县的行政等级一样。根据记载,全国共设直隶州73个,散州145个。
乾隆时期,山东仅有两个直隶州,即临清和济宁二州(晚清时期加了一个胶州);散州有九个,分别为滨州、高唐州、莒州、德州、东平州、濮州、平度州、宁海州、胶州。如此算来,山东省知州的人数仅有11人。
山东省的行政区划变化较大,从清初到清末一直都有变动,尤其是府、州二个行政区,很多记载都说山东是“九州十府一百单八县”,其实这个说法不一定准确,要看具体时期。
清代还有一个地方行政机构比较特殊,就是直隶厅和散厅,直隶厅的长官为府同知,散厅长官为府通判。清代共设直隶厅34处,散厅78处,不过山东省没有厅这个机构,故略过不计。
最后一个就是盐政系统,清代盐运使仅有七个省份有设,其中就有山东,具体为盐运使1人,副使1人,此外还有滨乐运同(从四品)1人,胶莱运判(从五品)1人,不设盐课提举(从五品)。以此算,盐政系统中,山东省五品以上官员为4人。
整体来看,山东省五品以上官员的总数为38人。需要说明的是,河道总督衙门原驻山东济宁,但康熙十六年以后迁往江苏,故不计算在内。
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清代五品以上的文官数量还是很少的,绝大多数都是五品以下。所以一个读书人以举人、进士入仕,能够做到五品已经不错了,而且一旦到了五品,就可以享受佩戴朝珠的荣誉,这也说明五品官正是大部分人迈不过去的一个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