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九节由来50字,拗九节起源与历史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4-04-15 10:33:17

正月里,福州人还有一个专属节日——拗九节。

基于拗九节的精神内涵,2020年11月,福州拗九节习俗被列入福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1月又进一步成功上榜福建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拗九节由来50字,拗九节起源与历史(1)

2021年3月9日,福州市闽都乡学讲习中心主任、闽都文化志愿者方向红从时任中共福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张学勇手中接过第六批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牌匾。

拗九节的由来

拗九节是福州特有的传统节日,日期是农历正月廿九,福州民间称正月初九为“上九”,十九为“中九”、廿九为“后九”,故此节又称“后九节”。

关于拗九节的由来主要有两个版本,一是源自“目连救母”的故事,二是“送穷”的民间说法。

“目连救母”

据传,古时候有一个叫目连的人,其母亲死后被关在阴间牢房里,他探监时,经常送食物给母亲吃,但均被看守的狱卒小鬼给吃掉了。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用荸荠、花生、红枣、桂圆、 红糖等原料与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后,再洒一把黑芝麻送去给母亲,看守狱卒见这稀饭黑乎乎的,问道:" 这是什么?", 目连随口答道∶“这是黝垢."(福州话“九”与“垢”谐音)看守信以为真,认为这粥很脏,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连母亲的手中。

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闽俗中,正月分“三九”,正月初九称为“上九”,十九称为“中九”,廿九称为 “后九”,所以这粥便叫“后九粥” 。后来,以粥的颜色黝黑,叫“拗九粥”,又以目连孝顺母亲,又叫“孝九粥” 。

乡人赞叹目连的孝心,遂仿其孝行。于每年正月廿九煮“拗九粥”孝敬双亲及邻里长辈,并相沿成俗,演绎出“拗九节”这个民俗,流传至今。

“送穷”

传说,上古颛顼、高辛时,宫中生一子,终日衣不蔽体,宫中叫他“穷子”,他在后正月晦日(即正月初六)死,宫里把他埋葬后定下一天“送穷日”。

明代学者谢肇制曾说:“高阳氏子,衣敝食糜,正月晦日死,世作糜,弃破及街巷口,除贫鬼。”清代林祖焘对此也表示认同,曾作《闽中岁时杂咏》写道:“相传拗九届芳辰,各煮饴糜杂枣榛。扫尽尘封投尽秽,送他穷鬼迓钱神。”

旧时以阴历正月晦日为送穷日,至明、清改为正月廿九。早年,在拗九节这一天,民间有除晦送穷的习俗。每逢这天,福州人家家户户都会大扫除,清扫家里的破烂脏秽,并将之作为垃圾倒掉。

拗九节的习俗

福州方言中“后”与“拗”谐音,旧时福州人认为,逢“九”不顺利,因此每年这天,岁数逢九或九的倍数的人都要“过九”。

拗九节由来50字,拗九节起源与历史(2)

这里说的“九”分为“明九”与“暗九”,即:凡年岁数中带有“九”的,如9、19、29等,称为“明九”,凡岁数是“九”的倍数,如18、27、36等,称为“暗九”,家里要为其煮拗九粥、太平面(即线面、鸭蛋),以祈其逢凶化吉,除去晦气,平安地跨过“九”的门槛。

拗九节由来50字,拗九节起源与历史(3)

福州还有个“掼九”送拗九粥的习俗。凡已嫁的女子,在拗九节这天,必提拗九粥回家探望父母与尊长者。

拗九节由来50字,拗九节起源与历史(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