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及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文化具体内容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4-04-17 15:09:12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早在尧舜时期,人们就用节气来确定时日。农耕文明时期人们对天气、时节的需求非常迫切。据文献记载,在商朝时期,中原地区已出现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名称。

那时候,人们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所以,在商朝时只有以上四个节气。

中华传统文化及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文化具体内容(1)

日圭

周朝时期出现了八个节气名称。

据《尚书》中记载:“尧时冬至日在虗,立春日在壁,春分日在昴,立夏日在东井,夏至日在星,立秋日在轸,秋分日在房,立冬日在斗。”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在古代,天文学家把太阳在一年中运行的轨道,叫作“黄道”。

整个黄道分为360°,每隔15°列为一个节气,黄道被分成24个等份。

举例而言,受夹角的影响,太阳在一年中,会南北移动。当它出现在黄道90°和270°时,分别是夏至和冬至,达到地球南北半球昼夜时长的极值。太阳位于黄道0°和180°时,直射赤道,昼夜相等,分别是春分和秋分。太阳到了黄道120°和255°,分别是大暑和大寒。

中华传统文化及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文化具体内容(2)

黄道二十四节气

在二十四节气中,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用来划分一年当中的四季。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表示一年中最热、最冷的时期。

白露、寒露、霜降反映气温下降的过程与程度。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雨降雪时期的程度。

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季节和农作物的生长现象。

中华传统文化及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文化具体内容(3)

芒种

为了便于记忆,祖先们还根据上面节气名称的顺序,编写了一首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著相连,秋处霉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节气在民间相当接地气,加速了它的推广和普及。

在农村,流传着很多和节气有关的农谚,如:“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清明要晴,谷雨要淋”、“立夏小满,雨水相赶”、“过了芒种,不可强种”、“小暑惊东风,大暑惊红霞”等。

中华传统文化及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文化具体内容(4)

二十四节气歌

这些农谚和节气紧密相连,体现出节气在农耕中的指导价值。

总之,二十四节气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从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

中华传统文化及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文化具体内容(5)

二十四节气图

敬请大家留言讨论,敬请多多关注哦。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