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先民看重家风,因此每一个大家族都会制定教育子孙的家规家训。有的家训流传至今仍然具有参考价值,如《陆游家训》、《颜氏家训》、《朱子家训》。但普通老百姓没有那么庞大且自成一派的教育体系,他们只能将教子经验总结成一句句俗语,忠告后世父母。很多与家教有关的俗语我们常听常说,比如“养不教,父之过”、“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这些俗语朗朗上口,言浅意深,容易理解,但老祖宗留下的另一句教子俗语“纵有麒麟子,难敌化骨龙”,就有许多人不知其意了。
麒麟子倒是不难理解,在我国民间风俗中,麒麟总会与新生儿联系起来。中国人以谦虚为美德,如果别家生了儿子,往往恭贺“喜得麟儿”;自家生了儿子就不能这么说了。现代很多人闹不明白谦称文化,所以常常出现说自己儿子是“麟儿”的情况,令人忍俊不禁。
麒麟是一种上古瑞兽,古人认为,麒麟出没处必有祥瑞。麒麟文化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春秋》哀公十四年春,孔子听说有诸侯狩猎获得麒麟,不禁落泪,感叹仁兽被猎,自己倡导的仁义礼德在那个时代也无法推行了。长期的文化积累,让麒麟成了德才兼备者的象征。
所以,称别人孩子是“麟儿”代表一种美好的赞扬,等于祝福别人家的孩子将来成材,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麟趾”就是祝颂子孙贤能、品德高尚的意思。父母生下孩子后得了别人的祝福,自然满心欢喜,希望孩子将来如他们所说,成为聪明伶俐、成就非凡的“麒麟儿”。
话虽这么说,但古人也能认识到别人的祝福无法决定孩子一生,只有把“养”与“教”都做好了,孩子才能成为出类拔萃之人。否则,孩子就算有王安石笔下神童“方仲永”那样的天赋,也会因为父母的愚钝失去成材机会,最终碌碌无为,而这正是父母最不希望看到的。
所谓“化骨龙”,与“麒麟子”相对,含有贬义。俗话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化骨龙指的就是这九子里面的“饕餮”,它是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因为人们对外介绍自己儿子时总用谦称,于是除“犬子”外,“化骨龙”也成了一种谦称,形容自家孩子太贪吃,太顽皮等。
只是随着文化内涵的丰富,“化骨龙”又多了一丝贬义,指那些品性差、没有能力、只会坐吃山空、败坏父母家业的子孙。常言道富不过三代,古时候许多富贵家族,即使曾经钟鸣鼎食、煊赫富贵,最终前途也葬在了不成器的子孙手中,因此前人总结了这条经验教训。
在前人看来,一个家族长久传承需要良好的家风教育,否则即使出现一两个优秀的子孙,也无法挽救家族颓势,因为“化骨龙”们会将父辈心血败得干干净净。光有对孩子的期望祝愿并不管用,唯有尽心教育才能令他们成就,这种观点到现代仍然具有参考价值,你赞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