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者空竹3轴5轴区别,空竹初学者应该买几轴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4-04-20 06:55:44

抖空竹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有人说早在三国时代就有,并举曹植所撰之《空竹赋》为证,但那篇《空竹赋》一望即是伪作,曹子建要是能写出“小竹缘何成大器,健身娱乐聚人气”这样的句子,“三曹”就直接把他开除改成“二曹”了……目前比较公认的最早出现空竹的史料之一乃是明代的《帝京景物略》,其中谈到了一件趣事,那就是抖空竹必须望着“柳色”来。

初学者空竹3轴5轴区别,空竹初学者应该买几轴(1)

▌ 清 弘仁《雨余柳色图》

京师空竹“俨如天外晨钟”

《帝京景物略》是明代学者刘侗、于奕正所著之北京风物掌故的名作。里面提到空竹时作“空钟”:“空钟者,刳木中空,旁口,卓地如仰钟,而柄其上之平。别一绳绕其柄,别一竹尺有孔,度其绳而抵格空钟,绳勒右却,竹勒左却。一勒,空钟轰而疾转,大者声钟,小者蜣飞声,一钟声歇时乃已。”当时的空竹,直径有八九寸那么大,既可以独自抖放,也可以三人玩耍。至于抖空竹的时间,要看着柳色来。民谚有云:“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死,踢毽子;杨柳发芽儿,打柭儿。”从这段话不难看出,抖空竹应该是在柳色最青嫩的春天最相宜的运动。

事实上,明清两代都以“空钟”称空竹,而“空钟”亦是北京的“专有名词”,在地方上也有此物与此戏,别有一名曰“地铃”(江南则叫“扯铃”)。两者的区别主要在外形和抖动后发出的声响上,据《清代野记》记载,地铃“两头以竹筒为之,中贯以柱,以绳拉之作声”,而京城的空竹“其形圆而扁,加一轴,贯两车轮,其音较外省所制,清越而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空竹渐渐成为了北京儿童的“特色玩具”。在《燕京杂记》里强调此乃“京师儿童之戏”,在玩具的制作方式和玩耍方式上与旧时无别,只是声音如“洪钟一般”,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里亦形容其声音“俨如天外晨钟”,读来令人神往。

初学者空竹3轴5轴区别,空竹初学者应该买几轴(2)

▌ 故宫藏清代空竹

老北京人买空竹,大多是在春节逛厂甸的时候,跟风车、风筝一起,买回家去预备着,开春了再玩儿。常见的空竹有单轮和双轮的两种,尺寸有大有小,主要结构由轴和轮子两部分组成。轴部是用桦木车制的,轮子的轮面是木头的,轮圈是竹片揻成的。轮圈上开着一个或几个方孔,有几个孔就叫几响。著名学者陈鸿年先生在《北平风物》中回忆:“空竹响儿,至少有两个响音,一个大声是小四方洞发音,一个细声是一道缝儿似的洞洞发声的。由两个响而四个八个,到十二个响,多少不拘,可是响儿越多,空竹越大。不管多少响,大响只有一个,其他都是小响儿。”抖空竹的家伙是两根二尺长短的细竹棍儿,也叫绳竿,两根绳竿的顶端用一根小线儿连接。玩儿的时候,将小线儿缠在轴的中间的凹处,两手轮换上下抖动,空竹就快速旋转起来。

一般来说,初学抖空竹都是先抖双轮的,因为比较容易掌握平衡,等熟悉了再学抖单轮的。单轮的是一头有圆盘竹“钟”,一头只是木头轴,一头重一头轻,抖起来难度很大,但这才是正宗的空竹。您要自己健身,那抖双轮没问题,但要说到表演,那还得是抖单轮才更显能耐。

抖响空竹只是“一般路数”

如今传统民俗式微,偶尔在公园里看见个抖空竹的,只要能做到“不掉下来 抖出声响”,就能惹来一片喝彩,也真是令人叹息。老年间“把空竹抖响,只是极一般的路数”。按照民俗大师邓云乡先生的说法,抖单轮,不仅能抖得空竹飞快地旋转,而且能做到一松抖绳,把空竹投掷在地上,让它尖头朝下,像陀螺一样在地上旋转,等它旋转快要停止的时候,趁着空竹即将倾斜倒地之际,用绳子突然裹住轴部,提起来接着抖,这“在孩子们当中,可以算及格了,若进一步来讲究空竹技艺,那还有一大套呢”。比如将旋转的空竹抛起来,让它的轴凹处落在绳竿上,继续旋转,然后再溜回到小线上去;比如抖的当中突然一甩抖绳,将空竹抛到空中,原地转个身,将掉下来的空竹用抖绳稳稳接住再抖。当然,最好看的还是一群人配合抖一个空竹:我抖着抖着,突然将绳子一抛,空竹以漂亮的抛物线飞向你,你马上接住,抖一会儿再传给他,无论是传的还是接的都亮开架势,动作灵巧漂亮,看上去那空竹行云流水,竟仿佛在半空中书写着抑扬顿挫、龙飞凤舞的行草一般,真是说不尽的潇洒……

虽说空竹本是“儿童之戏”,但在旧京,喜欢玩儿的和玩儿得好的大人也不在少数,而且真正能在杂耍场上独领风*的,还得说是大小伙子。陈鸿年先生在《北平风物》里说,爱玩儿空竹的小伙子一般都是家里趁两个钱儿,或者吃瓦片的,衣食无忧又闲来无事,就喜欢撸胳膊挽袖子发散发散精力,于是抖空竹就成了他们的一大爱好。他们抖的空竹可不是小孩子玩儿的玩意,而是“大空竹”,直径足有一尺二,上面镶有薄板,上面的响儿都是用鸽子哨做成的。抖的时候用两手,拿着皮带来抖,这绝对需要膀子力气,一旦抖开了,随着空竹上下翻飞,发出嗡嗡嗡的声音,半里地外面都能听见,真正是“练家子”的玩物!

不过这“大空竹”跟真正的职业表演者玩儿的空竹比起来,却又是小巫见大巫了。

“空竹德子”的盖世神技

老北京抖空竹的表演者,大都集中在天桥一带。据著名北京文化学者成善卿先生在《天桥史话》中回忆:北京抖空竹艺人的先驱姓德,满族人,自幼酷好抖空竹,因为玩物丧志,不务正业,致使家道中落——但从现代的角度来看,他实在是一位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他抖空竹所用的是“六道儿木”的竿子和小线儿,均比一般的空竹要长出许多,且是单轮。德子不仅抖得高,抖得响,而且能控制空竹沿着绳竿和线绳儿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地爬来爬去。当他把两根绳竿竖起并绷直线绳的时候,“那飞速旋转的空竹便如滑车一般,在颤颤巍巍的线绳儿上荡来荡去,忽而将绳儿一弹,空竹离线而起,转换方向后再落于线上,仍然左右滚动,发出悦耳的嗡嗡之声。”当德子双臂回环之时,空竹立即悬而欲坠,他迅速用线绳儿兜起,“如此放而收,收而放,周而复始,绳竿一上一下牵动着线绳,空竹被线绳忽而抛起忽而承接,令人目不暇给。”在围观群众的掌声里,德子又将线绳绷直,用脚频频踩动线绳,让空竹忽左忽右地跃过脚面……这种几乎可以称得上是“神技”的表演,引来一片潮水般的喝彩。

“空竹德子”对后来的空竹表演者们启发极大,很多艺人都纷纷向他学习或模仿。其后在天桥撂地的两位著名艺人“麻瑞子”和“空竹范”,在继承了德子非凡技艺的同时,在空竹的“大”和“高”上下了一番功夫。前面说到小伙子们抖的大空竹,直径最大也就一尺二,而“麻瑞子”和“空竹范”的空竹,直径可达二尺,重量更是在四五十斤至一百斤不等,真比车轮还要巨大。如此沉重的空竹抖将起来,跟一辆重型卡车的轮子原地打转似的,呼呼的风声让近前的围观者震耳欲聋,艺人的膂力之大、气势之猛,令他们瞠目结舌。这两位艺人抖小空竹则展现出另外一番精湛与精巧,手舞足蹈,形似游龙,其动作或串绕,或抡高,或对扔,或过桥,穿插变化,令人眼花缭乱——他们最拿手的还是抡高。两条健壮的手臂一抖动,可以把空竹抡上一二十丈的高空,围观的人们抬头仰望时,几乎难以找到,等到看见一个小黑点落下时,还没瞅清楚,那空竹已经稳稳当当地落在线绳上,继续旋转着嗡嗡作响,跟抖动它们直上云霄的艺人一样,有一种面不改色、气定神闲的泰然魅力。

正是因为旧京艺人们对空竹艺术的不断创新,带动了民间抖空竹运动的兴盛。在很多关于老北京的小说、散文和随笔中,都能看到动人的描述:“农历二月间,在风和日丽的天气,如果你住在一个小小的四合院或三合院中,不论你住的是西屋、南屋或北屋,隔着明洁的纸窗,你不时地会听到嗡嗡的声音,一会儿紧,一会儿慢……啊!原来是抖空竹的声音!”这声音,跟鸽哨、叫卖声一样,永远萦绕在老北京人的脑海中。

直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人依然喜欢抖空竹。自幼生活在牛街的作家陈春喜先生在《牛街琐忆》一书中写道:“那时的空竹都不贵,块儿八毛的就能买一个,那时的空竹都是竹子做的……我们院的小顺子抖得就特棒,不但抖得响,还能抖出几个花样,有时还把空竹弹向天空,等落下来接住接着抖。那年月在北京城尤其是过年前后,您能经常听到那悦耳的空竹声,那也是京城一景啊!”

可惜在笔者儿时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这样的景象已经非常罕见了,天坛、陶然亭或许还能见到,其他公园倘若有这么一位在抖空竹,那围观的人们都当成西洋景看。大学毕业后我从事健康新闻的报道工作,几乎每位保健学家和运动学家在谈到抖空竹时都赞不绝口:不仅是个全身运动,还能练习注意力和反应能力,且非常安全,更加重要的是那悦耳的嗡嗡声还有愉悦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可是即便知道这些,又有什么用呢?在我们古老的民俗文化中,还有多少像空竹一样优秀的传统,而今连嗡嗡的余韵都已无迹可寻了啊!(责编:沈沣)

来源: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呼延云

编辑:袁新雨

流程编辑:郭丹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