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师报】
周忠和的办公室里除了两面墙满是书的书架,还摆放着不同的化石和各类标本。坐在沙发上接受采访的周忠和前一天刚从江苏老家返京。那天有些感冒症状的他在不停地喝水,但丝毫没有影响他的表达。
我们的话题是从一本名为《化石》的杂志开始的。如果说化石是生物进化的证据,是研究远古生物的重要线索,那么当这本杂志与周忠和联系在一起时,它便被赋予了一种故事感。
30多年来,周忠和从江苏农村到求学南京,再到扎根首都北京,从走出书斋,走到人迹罕至的地方进行田野调查发掘。远行之人,必有故事。
有人说,化石代表着真实的发生。在周忠和身上,化石更像是个隐喻,不仅代表了他的传奇经历——因为一本《化石》杂志埋下了爱上古生物学研究的种子,又因为发现一块化石改变了科研的方向,而且代表了一种科学家精神——朴素的求真务实精神。
采访中,周忠和不止一次谈到“不能玩虚的,要多做实事”。
务实首先体现在他将科普作为自己的分内之事上。专业之外,周忠和一直高调做科普,让高冷难懂的生物进化等科普知识走出书斋,进入公众视野。在周忠和的研究领域,可谓“一石一世界”,他是能让化石“说话”的人,而在科普领域,他借助化石连接古今,并将化石讲成了一个辽阔而有趣的世界。
有人说,院士做科普是“大材小用”,但在周忠和看来,院士做科普更严谨,可以避免一些科普知识以讹传讹。院士做科普举重若轻,更能吸粉,也更有力量。
务实也体现在他的博览群书和真诚表达上。按照周忠和自己的说法,“我读书挺杂,除了古生物学、地质学、生物学方面的专业书,还有历史、哲学、美学等不一而足”。他认为,人文精神是科普的灵魂。如果说好奇心是他研究的起点,那么博览群书、欣赏音乐,研读美学,了解人文和艺术,给了他更多理解科学的灵感。“不同领域的知识、思想积累,可以帮助一个科学家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俯视多学科的宏观问题,给人以哲学的思考,人文的观照。”周忠和说。
周忠和曾多次批评学界弥漫的功利之风。他兼任《知识分子》杂志总编辑,曾在2022年新年寄语中这样写道:对待科学,我们更期待少一分功利,多一分纯粹;少一篇论文,多一项原创;少一句口号,多一个实招。
务实还体现在他的很多建议上。为了更好地做好科普工作,他主张发挥政府、市场、个人三种力量,尤其是要善于与市场相结合,市场的介入是不可小觑的一股力量,当然相关部门需要做好监管。比如,利用电影、短视频等科普形式,“我相信市场的力量会做得更好”。
本文来自【中国教师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