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历史和习俗
土家族历史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主要聚居于湘鄂川黔边相毗连的武陵山区。土家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尧舜禹时期,生活在武陵山区的部分人群,就是现在湘鄂川黔边土家族的先民。《后汉书》将湘鄂川黔边广大地区的少数民族称为“武陵蛮”,永顺土家先民当属其中的一支。《南齐书》除称“武陵蛮”、“荆州蛮”外,又称“五溪蛮”,永顺县境属五溪中的酉溪、满溪(即县境内的朗溪),可见土家即是这一地区的主要民族。以后的史*载,对土家族聚居地域的区划更为明确。《宋史》称“南北江蛮”,北江即酉水,其流域即当今龙山、保靖、永顺、古丈等地。历史文献中所称的“土丁”、“土兵”、“土人”、“土民”等,其“土”一般作为对土家族的汉语专称。明代《永顺宣慰使司志》,对土、苗、汉,均有确称:“永顺重岗复岭,徒壁悬崖,接壤诸岗,又连汉地,土苗杂居。”其中“土”就是土家族先民。清乾隆七年(1742年)《永顺县志》记载,县境有土民55074人,客民26438人,苗民22171人。“土民55074人”就是说土家族有55074人。
唐末,溪州土家族首领彭瑊崛起,干掉了湘西一带的土家族首领,基本上统一溪州土家族,开始了对永顺等地的统治。彭瑊死,其子彭士愁继位,后晋天福四年(939年),彭士愁和株洲、长沙那边楚王马希范抢地盘,狠狠地打了一仗,史称“溪州之战”,彭士愁虽然战败,但中央政权为安抚土家族,决定由彭士愁继续统治湘西,彭家可以世袭统治湘西,但不能外出,溪州铜柱是盟约。由此开始了彭氏家族长达800年的统治(其中600年统治中心在永顺县老司城),直到清雍正的改土归流后,彭氏家族才拍屁股回江西老家。
1952年成立湘西苗族自治区,包括现今的龙山、永顺、保靖、花垣、泸溪等地,当时土家族并未被当作一个独立的少数民族,全都是作为汉人。到1953——1956年,经中央考察,土家族作为一个独立民族的基本事实和古今证据已经搞清楚了,但因为政治上的权衡,直到1957年1月土家族才被确立为一个独立民族,1957年9月,建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
土家族习俗
一、 生育习俗
永顺土家族的生育习俗有:求子、催生、踩生、报喜、 甑“祝米酒”、甑“满月酒”、订记性片儿(祈求孩子聪明能干)、剃胎头(满月理第一个发)、开荤(又叫油嘴巴)(小儿百日时,给小孩吃肉)、寄拜(认干爹干妈干爹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水井、石头、观音、菩萨等等)、抓周、打胎等等。
(一) 踩生
妇女分娩时,无意进入该家或路过门口的第一个外人,称为“踩生人”。土家族认为“踩生”是一种预兆,所生的小孩,无论性格、品行和前程等都会像踩生者,所以生小孩的人家,希望碰上一个品德、才能、威望各方面都好的人踩生。
(二)报喜
孩子降生后,女婿向岳父母报喜,生男孩提一只公鸡,生女孩提一只母鸡,加上几个染红的蛋,到岳父家说:“你女儿放脱了。”岳父母一看见鸡,便知道外孙性别。
(三)甑“祝米酒”、甑“满月酒”
男孩出生九天或女孩出生十天的时候,,岳母家要送来衣物,给婴儿“放脚”,表示祝贺,称作“祝米酒”,有的人家也会推迟到孩子满月那天送祝福,称作“满月酒”
(四)抓周
孩子满一周岁,岳父母和亲朋送礼祝贺。那天,在桌子上摆上许多日用品,让小孩去抓,如果小孩先抓上书籍、纸、笔,就预兆孩子长大后会写字读书,抓到什么就预兆长大能干什么,谓之抓周。
(五)打胎
小孩长到12岁前,若遇到食欲不振、身体虚弱、面黄肌瘦、消化不良时,便认为是小孩“走了胎”,于是请“梯玛”或会打胎的人前来驱打。
二、婚姻习俗
“改土归流”前,土家族男女青年恋爱比较自由,多以情歌为媒,对歌相恋。每年跳摆手舞时,男女青年且歌且舞,自由选择对象。如果彼此爱慕,得到主持活动的土老司应允,便可订婚,择日而娶。过门时,新娘手拿红丝线,由女方弟弟或妹妹送到男家成婚。不索取聘礼钱财。到了清代,由于受汉族封建礼教的影响,实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手续日趋繁琐,有求婚、订婚、认亲、结婚、回门等过程,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但仍杂有土家族的特色。如订婚后每到新年女婿必须到岳父家拜年,准备结婚的那年女婿须到岳父家拜年叫拜大年,必须有带尾巴的猪腿,岳父家同意即将女婿所送的礼品全收下;如不同意当年结婚,就把猪尾巴割下来退回男方。娶亲时,女方兴拦门、戴花、哭稼,由亲兄弟背新娘上轿。花轿抬到男方家时,由土老司咬鸡冠血退煞,门上插上一把刀避邪。新郎新娘须拜堂、步七星灯,还兴“闹房”。
哭嫁是土家族婚俗中最有特色的环节,以前新娘在结婚前半个多月就哭起,有的要哭一月有余,最少的也要哭三、五日。土家人还把能否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头”、“哭戴花”、“哭辞爹离娘”、“哭辞祖宗”、“哭上轿”等等。 陪十姊妹是土家族姑娘哭嫁的独特形式。新娘出嫁的头天晚上,爹娘邀请亲邻中的未婚姑娘9人,连新娘共10人围席而坐,通宵歌唱,故称陪十姊妹歌。
土家族的婚姻有:媒妁婚姻、童养婚姻、入赘婚姻、买卖婚姻一夫多妻婚姻、指腹为婚、姑舅表婚和填房婚等多种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婚姻习俗已经发生很大的改变。
三、丧葬习俗
土家族实行土葬。土司时期,长者死后,要请土老司(梯玛)唱“溜床词”,安慰家属。灵堂设于堂屋中,停柩3--7日,祭祀由土老司主持。后来受汉族丧葬的影响,改由道士主持葬礼,程序分为入殓、葬礼、送葬、安葬、葬后事等部分。
四、祭祀与崇拜(宗教信仰与崇拜)
宗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而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作为一种特殊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现象,宗教存在与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与其所处的社会形态相适应的。土家宗教信仰大多属于时代存留下来的原生性宗教,即是指产生于原始社会并继续遗存于现代的各种原始宗教形式,如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多神崇拜、土王崇拜、灵物崇拜等,都程度不一地保存着,其内容也复杂而繁多。最为重要的有八部大王崇拜、白虎崇拜、土王崇拜、梯玛崇拜等。
(一)、八部大王崇拜
八部大王传说与史籍记载
八部大王崇拜主要流行与酉水流域和澧水流域,史籍中称八部大王为“八蛮”。八部大王是因传说共有八个部落或八个峒而得名,也有说是土家语称爷辈以上祖先均为“拔铺”,八部即是“拔铺”的转音,八部即是“拔铺”的转音,是一个人 而不是八个人。但不论哪一种说法,“八部大王”崇拜为氏族祖先崇拜则是无疑的。据土家族人世代相传,远古时代,土家共有八个部落,各部落均有各自的首领,八个部落的首领分别叫:熬朝河舍,西梯佬、里都、苏都,那乌米、拢比也所耶冲、西呵佬,接耶费耶飞列耶。他们的英雄业绩多不胜数,如征雷公的伟绩就是他们所为,但也不幸招致人类第二次毁灭。
建城历史近千年的永顺老司城内,有专门祭祀八部大王的神庙,烟火一直延续不熄。明《永顺宣慰司志》载:古设庙以祀八部大神。每年正月初一日,乌祀试白水牛,以祀一年休祥。
今土家族祭祀土王的摆手堂所贴的对联即为:
守斯土,抚斯土,斯土黎民感恩戴德,同格摆手;封八蛮,佑八蛮,八蛮疆地风调雨顺,共庆丰收。
即表明了八部大王或八蛮在土家族地区存在 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八部大王庙
时至今日,土家族对八部大王仍十分尊崇。在传说中的八部大王发祥地保靖县碗米坡镇水扒峒村,八部大王庙宏伟壮观,占地有四亩之多,周边砌以围墙,大门上嵌有一四周刻着浮雕盘龙,中间阴刻“八部大王”四字的石碑。入庙第一进为岩板铺成的调年坪,可容纳三百余人同时摆手调年。坪两侧为马房,立有石人石马。从石坪上八级台阶进入二门,门两侧立有一雌一雄蛙口石狮状神兽,奇特造型至今也不明白是何物。二门后是戏场,左右有厢房。第三进是神殿,神坛上共有两米多高的八尊神像。每年过“舍把日”时,男女老少均会来此跳摆手舞,祭祀八部大王,八部大王神像慈祥而端庄,土家人称为“拔铺”意为“祖父”。这种把远祖作为近亲的称谓,大大缩短了人神至之间的距离,显得亲切而情深。神像的脚边有一只铁链系着的大公鸡,象征被土家远祖征服的雷公,庙外有对联“勋犹垂简篇驰封八部,灵爽式斯土血食千秋”,把八部大王奉为族神千古祭奠。在祭祀时,特别至尊之城,不仅要在供桌前献上獐、麂、兔等猎物,还有供上不褪毛的猪肉与猪血作为牺牲。祭拜时深情地唱道:“拿洞杰了格拔也,捏洞杰了克者也,拿洞捏洞杰了哩,业皮我坡巴莫恩至谢。业路我路巴莫扎的谢。”意即:“列祖列宗啊,我们请了一遍又一遍,请你们看着挂有金斗银斗的地方走来;看着洒满金钱的路上踩过来吧。”请祖先们享受后人的祭祀牺牲。
敬祈后,要在八部大王庙前举行大摆手活动,摆手的大坪中央要竖一根顶端扎一只白色凤凰、悬挂白龙的旗杆。每支摆手队伍必须持青、红、蓝、黄、白五色长丈余的龙凤大旗入场,按“排甲祭祖”“闯驾进堂”“纪念八部”“送驾扫堂”等摆手议程,由掌堂师领唱,众摆手队伍随同,有问有答,委婉深沉,再伴有牛角,土号、溜子锣鼓等古老的土家民族乐器,现成了一种肃穆而雄浑的艺术氛围。
(二)白虎崇拜
白虎崇拜亦属祖先崇拜,源于廪君蛮的传说。廪君蛮为古代巴人的一支,在秦汉时编辑整理成书的《世本》中,较详细地记载了廪君出生,争神、灭盐水女神、君于夷城等史迹,最后,强调了“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因此,土家族有了白虎崇拜的宗教信仰,但白虎崇拜是土家族内最具矛盾的信仰,清江流域与酉水流域对白虎的态度截然有别,清水流域是“敬”,俗语谓之曰:“白虎当堂坐,无灾亦无祸。”酉水流域是“忌”,俗语谓之曰:“白虎当堂坐,无灾必有祸。”两字之差,敬与忌的态度一目了然。
1、清江流域敬白虎
清江流域敬白虎,自称是“白虎之后”以白虎为祖神,家神。每家的神龛上常年都供奉一只木雕的白虎或者画上一只白虎,用来坐镇避邪,同时也寓意吉祥如意,保佑人们安居乐业,时时不忘敬奉。在鄂西土家族“跳丧”中表演的“虎抱头”“猛虎下山”,显示出对白虎的崇敬。“跳丧”之时,两人对舞,鼓点突变,一人如猛虎腾空跃起,掀起舞伴,舞伴应战,两人躬自相对,瞠目逼视,同时不断击掌,前纵后跳,忽掀忽扑,模仿猛虎搏斗之状。搏斗之时还发出雄壮的虎啸吼声,整个场面壮观粗粗犷,气势雄劲,显示出虎虎生威的气概。
2、酉水流域忌白虎
酉水流域忌白虎神,认为白虎是恶神,对人有害,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必须坚决清除掉,很多土家语地名,都含有对虎忌恨的因子,如“利布苦”意为“*老虎的山”,“利哈苦”意为“打老虎的山”,“利射胡”意为“死老虎的地方”,等等,民歌唱道:“白虎当堂坐,无事惹场祸。打虎将军赶白虎,让我子孙无落坷(无麻烦)。”小孩在婴儿时期,为保佑他健康成长,父母叫梯玛(巫师)来家里“钉白虎”。梯玛用白纸剪成一只虎的形状,在对纸白虎念一番咒语后,用铁钉把纸白虎钉在堂屋的中柱上,待小孩子长到12岁后,梯玛再把钉在堂屋的纸白虎取下来,拿到野外烧死或放到野外去了,就不会再来侵扰小孩子了,日常生活中,小孩发了高烧,成人中暑口吐白沫昏迷不醒,都会认为是白虎作崇,得请梯玛做法事“赶白虎”。民谣曰:
白虎星是扫把神,一有机会就整人,道士先生念神咒,赶跑山中白虎神,河左河右得安宁。
清江、酉水流域相同的种族,不同的信仰崇拜,实际上反映了土家族历史民族征服与融合的过程。按《世本》所载,廪君在西迁的过程中,灭盐水女神,显然是一次征服。而巴灭亡之后,据唐梁载言《十道志》载:
楚子灭巴,巴子兄弟五人流入黔中,汉有天下,名曰:酉、辰、巫、武、沅五溪,各为一溪之长,号五溪蛮。
这巴子兄弟五人进入五溪,各为一溪之长,显然又是一次征服过程。有征服必有反抗,土家族对白虎的“敬”与“赶”,就是以宗教信仰的形式反映出这种反抗。
(三)、土王崇拜
土家族土王崇拜并非原始宗教信仰,而是五代时期,彭仕愁确立了对土家族地区的绝对统治之后,利用土家族崇拜祖先的习俗,创造出对土王即彭仕愁本人及亲信的崇拜,土司制度实施后,湘,鄂、渝、黔土家族各大土司竞相效法,不同的土司赋予了土王不同的出身,土王崇拜实际上成为土司王崇拜。乾隆《永顺县志》记载:“土王祠、阖县皆有,以祭历代土司,俗称土王庙。每岁正旦后元宵前,土司后裔或土民鸣锣击鼓,舞蹈长歌,名曰摆手”即指出了土王崇拜的真正内容是“祭历代土司”,正因为各地土司不同,土王亦不相同。湘西供奉的是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而彭、向、田、覃、冉、杨都是土家族土司最高级别宣慰使司的执掌者,世袭多者三十余代,计八百余年。如彭氏土司执掌永顺,保靖两宣慰司,号称“八百年土司王朝”。这说明土家族的“土王崇拜”实际上是以地缘为基础,结合了政治领袖或领主统治的因素而形成的一种祖先崇拜,其他地域特征十分明显。
土王崇拜的人物各地虽然不尽相同,但土王庙里的塑像却是一致,都是红、黑、白三种脸谱的神像。白脸居中,红脸居左、黑脸居右,称大、二、三神。土王除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有明显所指外,其余他没有具体人名。
传说:向老官人应与向王天子崇拜相关,他的名字叫向宗彦,传说是保靖县水扒峒人,溪州铜柱上有他的名字,应生活在五代时期。向老官人是一个悲剧性英雄,传说他能呼风唤雨,撒豆成兵,因不愿为皇帝服务,被皇帝赐御酒毒死。向老官人死后,他的白马驮着尸体快速往家赶,逢水过山,逢水渡水,终于葬在家乡猛虎山。
彭公爵主即溪州铜柱所记的“溪州彭仕愁”他的最伟大业绩是与楚文昭王马希范盟誓签约,铭于溪州铜柱之上,确定了土家族疆域,创下了彭氏土司八百年的基业。
田好汉的原型据说是小土司田二根,其业绩是摔领土民反抗“改土归流”,失败后被押送京城凌迟处死。土家族中的彭、田、向三大姓认为土王庙就是家庙,对其他姓氏而言,则为族苗。但其他姓也应在自己堂屋神龛处设牌位祭土王,自己的祖宗却只能供于屋角门后。土司树立自己权威的手段可略见一班。
(四)梯玛崇拜
“梯玛”是土家语音译,既指土家族的一种原始宗教仪式,又指主持宗教仪式的巫师。“梯玛”是土家做最为神秘的职业,“梯”具有“敬神”的意思,“玛”是“卡”的转音,其意为“人”即“敬神的人”。现在则俗称为“土老司”或者“土老师”。梯玛是天、地、人三者之间的沟通者,是“天人合一”“人神合一”的统一体,在梯玛的法事中,他时而代表陈述人的祈求,时而又是神的化身,向人传达神的旨意。他可以与南斗六星、北斗七星称兄道弟,他可以与土地神像老朋友一样拉家常,土家族地区的祭祀、占卜、丧葬、嫁娶、祈雨、驱邪、治病、求子、纠纷等都由梯玛负责。德高望重的梯玛实际上是土家族的神权和宗教领袖,同时也是熟悉本民族历史的民族文化传承人,梯玛主持的法事道场,集中体现了本民族的原始宗教,佛教和道教的内容。
五、土家族传统节日
土家族民间非常重视传统节日,自年始到年终,可谓月月有节。正腊月间的年节(过赶年)、元宵节,二月社日、清明节、四月初八牛王节、五月端午节、六月六、七月乞巧节、月半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等等,都是较为重大的节日。
(一)过年
在众多节日中,以“过赶年”最具特色。过赶年,也称过蓑衣年,即逢月大,腊月二十九过年;逢月小,腊月二十八过年,过大年的时间比汉族提前一天,故名。
县境内土家族过年有以下习俗。
家家户户都要*年猪,用甑子蒸饭和蒸坨坨肉。据说是抗倭出征官兵众多,为了赶时间,只好用甑子蒸饭,猪肉来不及细切,砍成坨坨,拌些小米和香料,放在甑子饭上面一并蒸熟。
煮合菜。就是将猪杂、豆腐、粉条、海带、萝卜、白菜等过年菜合煮着吃。据说是因为出征时间紧迫,各种过年菜来不及分炒,只得一锅煮。因“合”、“贺”谐音,后人把合菜称为“贺菜”。
插腊梅花和柏树枝。过年那天,神龛上、大门上、堂屋中柱上都要插一些腊梅花和柏树枝。据说这是因为出征官兵人多,没有那么大的屋集中开餐过年,只好在村外梅树园和柏树林下开餐,故成习俗至今。
过年祭祖。先将祖先牌位取下来,供放在堂屋中大桌子上,中堂围上麻布帷帐,并陈设雄鸡(煮熟的整鸡)、刀头(煮熟的一坨猪肉)、生猪头、粑粑、团馓等供品,磕头礼拜。过了正月十五日才把帷帐取下,将祖先牌位归位原处。
过年这天,须在门窗、猪圈、牛栏、鸡笼上和碓(dui)、磨、犁、耙、锄、打谷桶、柜子上遍贴压岁钱(迷信纸钱),祈求来年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正月十五才将这些钱纸烧化。
除夕夜,彻夜守岁。农村人家,户户都要在火垄里架起大火,烤的人面红耳赤。火垄里燃烧的大树兜子叫“火主”(俗称年兜脑壳),是事先在前几个月都准备好了的。年兜脑壳烧得越旺预示来年越兴旺。鸡叫头声,即燃放爆竹,争先给土地菩萨拜年,争先挑水、春碓、推磨等,名为“抢年”。
拜年。正月初一在本家族里四处拜年。拜年首先是男女依次拜长辈,长辈对晚辈特别是幼辈分别给“打发”,俗称“压岁钱”,故俗谚有“大人爱种田,伢们爱过年”之说,初二开始走亲访友,俗话又有“初一拜父母,初二拜丈母”之说。
(二)舍巴节
正月间最热闹的是过舍巴节,土家族男女青年身着绚丽多彩的“西兰卡普”(锦被),打着绣龙凤的吉祥彩旗,抬上木鼓、在二胡、唢呐、牛角等乐器的伴秦下起舞,常伴有诗歌,舞姿古朴,曲雅,优美,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七十多个动作,形象鲜明,有显著的民族特点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参加者达万人之多,场面盛大。此外,耍龙灯,耍狮子,灯会,戏剧,武术等活动为欢乐的土家人带来无限情趣。
(三)牛王节
永顺土家族有一个重要节日——牛王节,农历四月初八牛王节,这一天停止用牛,除给牛割青草以外,还要给牛煮稀饭、灌白酒、喂鸡蛋。同时还要以酒肉粑粑敬牛王菩萨。这个节的来历流传着“牛王”神话说。古代农民刀耕火种日夜辛劳却忍饥挨饿,牛王奉命下凡了解到“三日一餐”难以活命,便擅改“圣旨”叫老百姓“一日三餐”。玉皇将它贬到凡间只许其吃草。因此,土家人为感激牛王,把四月八定为“牛王节”。
(四)六月六
境内土家过“六月六”的习俗,依姓氏和地域额不同稍有差异。一是严姓土家人的“六月六”,传说他们坐船从沅水来永顺,掉了队,于次年六月初六才赶到,是补过年的节日,因此过“六月六”如同过年,十分隆重。二是传说茅岗土司覃垕王起兵反抗皇帝统治,后被害。人们在六月初六这天曾把血染的战袍洗晒干净,称这天为晒龙袍日,表示对覃垕王的纪念。三是嬷妈节,传说土家族姑娘出嫁后,一直很忙,不能回娘家,六月六农事较松,嫁出去的姑娘乘此时日回娘家过节相聚,故“六月六”称嬷妈节。
(五)七月半
七月半,也是土家族较大的节日,即农历七月十三。这个节日主要祭祖,有的地方叫“鬼节”。传说这天阎王放开了鬼门关,让所有的鬼魂回家。所以一进七月,家家户户打扫环境,并且家人不许吵闹、不许赤身露体。家中看到蛇蛙等不能打死,要焚香烧纸,说这些东西是祖先变化的,过节后要备办一些稀饭,烧些纸钱拌在里面,在大门外远处点洒完,叫做洒“鬼稀饭”,表示送祖先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