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世居毗连湘、鄂、渝、黔的武陵山地区。土家族人自称为"Bifzivkar",汉族对“毕兹卡”的称呼为“土家族”。历史上,土家族先民被称为“蛮”或“夷”。宋代以前,居住在武陵地区的土家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宋代以后,土家族就单独被称为“土丁”、“土人”、“土民”或“土蛮”等。改土归流后,随着汉族移民的增加,“土”、“客”、“苗”往往对举,以对武陵地区的土家、汉、苗三族进行区分。
土家族有四个支系:毕兹卡、孟兹、廪卡、南客;北支土家族,分布于湖南省湘西州、张家界市,湖北省恩施州、宜昌市,重庆市渝东南,贵州省黔东北,自称“毕兹卡”、“毕基卡”、“密基卡”等等。土家族北支(湖南省湘西州、张家界市,湖北省恩施州、宜昌市,重庆市渝东南,贵州省黔东北)自称“毕兹卡、毕基卡、密基卡等”。
南支土家族(仅分布于湖南省湘西州泸溪县境内的几个村落)自称“孟兹”,南支土家语与北部土家语不能通话,现只有泸溪的九百余人使用。南支土家族,仅分布于湖南湘西州泸溪县境内的潭溪镇。自称“孟兹黑”,其语言为孟兹语(南部土家语),现只有泸溪的两千余人使用。
湖南凤凰县当地土家族自称“廪卡”,廪卡认为自己是巴人廪君的后裔,当地苗族称其为“卡嘎”。但廪卡与前两者之间的文化等各方面有着诸多差异,廪卡人已经被汉化,因此廪卡究竟是被汉化的毕兹卡还是被汉化的另一个民族难以考证。
根据2015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土家族人口数量约为8,353,912人,在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排名第七位,仅次于壮族、回族、满族、维族、苗族、彝族。土家族也有自己的语言-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土家语支,也有人认为归入缅彝语支,是藏缅语族内一种十分古老独特的语言。土家人绝大多数都通汉语,现如今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他们没有本民族文字,现时使用1984年创制的拉丁文字,通用汉文。
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方面,刺绣、编织比较有名,土花铺盖尤为著名。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受汉族影响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点。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坝漆”,都是饮誉中外的名产。“西兰卡普”是土家族民族工艺中的一朵奇葩,又称“打花铺盖”,它是一种土家锦,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图被列为中国五大织锦之列。
土家族人爱群居,喜住吊脚木楼。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
土家吊脚楼多为木质结构,早先土司王严禁土民差瓦,只许益杉皮、茅草,叫“只许买马,不准差瓦”。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后才兴盖瓦。一般为横排四扇三间,三柱六骑或五柱六骑,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神龛,是家族祭祀的核心。根据地形,楼分半截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跨峡过洞吊,富足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诗情画意之意境。
土家族人性格开朗、粗茶淡饭、生活很有规律,吃的食物大多是自己生产,无污染;茶是土家族人生活必需品,喜喝熬茶。茶用大瓦罐置火坑间熬煮,常年不离,是土家人火炕中的“不倒翁”。熬茶多用藤藤茶、老茶叶或茶果等,俗称长寿藤、神茶,学名茅岩莓。“住山靠山,靠山吃山。”这是土家族生活经验之谈,也是土家人不成文的长寿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