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存在着一种“受困”的状态——
当我们怀揣着内心的渴望去实践某些事情时,却常常由于种种现实因素的影响,不得不违背初衷,走向与期望相反的方向;
青春年华里,或许一心想要在事业上拼搏一番,然而,在家人的殷切期盼和悉心建议中,往往迫于压力提早步入婚姻,草草应对生活琐碎;
职场生涯中,面对逆境时,无数次萌生过离职的念头,但又因对未知风险的担忧,特别是害怕找不到更理想的工作岗位,从而选择了默默忍受现状;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妥协与迁就,人们会突然意识到,自己已被生活的桎梏束缚得愈发紧密,尽管内心渴望挣脱,却无力改变,只能无奈地在“将就”中度过每一天。
正如卢梭曾深刻指出:“人生本自由,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
若要寻求解脱枷锁、追求随心所欲的生活之道,何不品读一下李银河的著作《一生所寻不过爱与自由》?
这部作品源自李银河在远离都市喧嚣,归隐田园的日子里,每日与自然界的日月星辰进行心灵对话的心血结晶。
她以最为淳朴的文字,向读者揭示生命的深层含义,引导我们如何勇敢坚定地活出自我真我。
深入探寻内心世界,你会发现,追求自由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艰难。
生之欢欢,只管活得开心
李银河教授在其著作的开篇第一章巧妙地使用了“生之欢欢”这一表述,这四个字承载的深意在于强调生命的本质即蕴含着无尽的喜悦与欢愉。
曾在知乎平台上引发热议的一个问题是:“成为一个生命体,具体到成为人类的概率有多大呢?”
这个问题在佛经中的一个寓言故事——“盲龟入浮孔”中得到了形象生动的回答。
故事描绘了一只失明的海龟在浩渺的大海中,偶然间碰到一块漂浮的木头,而这块木头上恰好有一个可以让海龟探入头颅得以歇息的小洞。
设想一下,这只盲龟不仅需要克服生存挑战并在广阔海洋中存活下来,还要凭借无比的机缘巧合找到那块浮木,并且精准地让头部适应那个小洞口,这样的概率微乎其微。
这个寓言中所比喻的盲龟与浮木相遇的概率,恰恰象征着我们作为人类诞生的可能性极低,几乎不到万分之一。
若非命运的奇迹眷顾,我们可能仅是宇宙间的一粒尘埃。
然而,最终有幸降临世间,成为具有智慧和情感的人类,这已然是一种极其珍贵的福祉。倘若还能享有健康平安的生活,那更是难能可贵的幸福。
遗憾的是,许多人未能充分领悟这份生命的欢悦与幸福,反而时常抱怨现实生活,不满于自身所拥有的一切。
亚历山大大帝在其辉煌的一生中建立了无数卓越功绩,甫一登基,年仅20岁的他就凭借非凡的战略智慧与宏图壮志,成功实现了对整个希腊地区的整合统一。
紧接着,他挥师南下占据了埃及,并横扫了欧洲大陆,进而挺进至中亚腹地,将影响力扩展至全球,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君主。
尽管如此,他对疆域的渴望并未因此止步,仍希冀进一步开疆拓土,扩充帝国版图。
然而,连年征战与政务劳累,使得他在33岁的盛年之际不幸罹患重疾,生命垂危。
临终之际,亚历山大向身边的将领们表达了他最后的心愿:在他被送往陵墓安葬的路上,要沿途撒满国库中的金银财宝,同时要求将自己的双手放置在棺椁之外,以供众人目睹。
面对疑惑不解的部下,他解释道:
此举意在告诫世人,纵然拥有广袤领土和堆积如山的财富,当他离世之时,却无法带走分毫。
而将双手坦露在棺椁之外,则是要让人们铭记,他出生于世间时两手空空,同样,最终也是赤手空拳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人生再显赫、财富再多,终究无法摆脱时间长河中过客的角色。许多看似重要的执着,实则并不那么举足轻重。
把握现在,或许才是生命中最值得珍视的事情。只要用心去体验,就会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好:
日出日落间,阳光灿烂地将大地镀上一层金色霞光;
街头巷尾的花朵,四季轮回中变换着各自的风姿;
挚爱的家人与朋友,在悠闲时光里陪伴我们谈笑品茗,为生活注入盎然生机与欢乐。
这一切,都是我们无形却宝贵的财富。
在这有限的一生中,只有每一刻的生活体验是完全属于我们自己的。
因此,何不善待自我呢?毕竟,你就是你的全世界,他人并无权力令你痛苦。
尽管无人能自主选择是否降临人间,但既然有幸成为这个世界的一员,何不尽情欢愉,活出生命的精彩,不枉此生几十载的宝贵光阴。
拒绝攀比,接纳平凡的自己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生活的快乐呢?
李银河在其著作中给出了这样的解答:既不与他人相比较,也不自我较量。
我们似乎习惯性地热衷于与他人进行比较,关注谁在某些方面优于自己,又有哪些人尚不及自己。
孩提时代,我们会比较学习成绩;成年后,会比较收入水平;到了老年,还会比较子女的成就表现。
一旦在比较中胜出,固然会沾沾自喜,但又害怕被他人超越,因此不得不时刻保持警惕,密切关注他人的动态;
而当发现自己在比较中处于劣势时,则容易陷入自怜自艾的情绪中,甚至对他人生活产生嫉妒心理,渴望将他人拉入同样的困境。
在这场无休止的人生攀比竞赛中,我们渐渐累积起怨恨情绪和负能量,内心的宁静也因此变得遥不可及。
然而,你可能未曾意识到,你每天所抱怨的平凡生活,恰恰可能是他人梦寐以求的理想状态。
曾经有一段鹰与兔子的对话引人深思——
鹰表达了这样的愿望:“如果生命能够重来,我愿意成为一只鸡,享受无忧无虑的生活,既有稳定的食物来源,又有安全的栖息之所,更受到人类的庇护。”
而鸡则回应道:“若我能拥有第二次生命的机会,定会选择成为翱翔天际的鹰,自由自在地巡游四海,随心所欲地狩猎生活。”
这正如那句诗所述,“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每个人都可能是他人眼中的美好愿景。
不必过分艳羡他人的生活,因为此刻你所拥有的,或许正是他人梦寐以求的宝贵财富。
此外,李银河先生还教导我们,不仅要避免与他人比较,更要停止将真实的自我与理想化的“应然自我”相较量。
那么,何谓“应然的自我”呢?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应然自我”对应着“超我”的概念,它是每个人内心深处塑造的理想化形象。
许多人想象中的完美自我,也许是富甲一方、声名显赫、风华绝代且广受欢迎,这就是他们心中的“应然自我”。
然而,当回到现实生活,人们往往愕然发现,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着巨大鸿沟——
也许我们每日辛勤工作,仅能维持基本的生活所需;
也许倾尽毕生努力,依然默默无闻,无人铭记;
尽管处处小心谨慎,仍无法赢得所有人的喜爱和接纳。
倘若因此陷入无休止的内心挣扎与消耗,那么人生的平静与安宁必将难以企及。
实际上,那个看似完美的“应然自我”,可能原本就是一种虚幻的存在。毕竟,没有任何人能够完全实现自我理想化的形象。
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就如同古龙小说中的角色,纵使极具吸引力,也难免存在一两个惹人烦的小瑕疵。例如,陆小凤有着对美色的过度追求,而李寻欢则沉溺于饮酒之中。
然而,正是这些不完美之处,并未削弱他们的光彩,反而让他们显得更为真实、立体且生动。
因此,我们不必过于纠结于塑造理想的自我形象,而应坦然接纳那个原原本本、实实在在的自我。
在《大宗师》这部作品中,有一个富含哲理的故事:子祀与子舆是一对挚友。
一次,子舆不幸患上怪病,导致身体驼背变形,从昔日的风度翩翩变得面目全非。面对这样的变化,子祀内心难以接受,但子舆却表现得异常淡然。
子祀不禁问子舆:“你不为自己的遭遇感到悲哀吗?”
子舆回答道:“为何我要为此哀伤呢?假如我的左手化作一只公鸡,那我就用它来唤醒黎明;倘若我的脊柱变为车轮,我的精神化为骏马,那我便能驾驭它们畅游各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或境遇,都有其独特的快乐所在。
关键在于找到并适应自己的生活节奏,欣然接受并乐享其中,这便是人生的真实意义所在。
打破常规,勇敢追寻
李银河教授将人生存在的模式划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必然状态”,指的是生活中存在一些我们必须去做的事情;另一类则是“自由状态”,它关乎个人内心的渴望,即我愿意去做这件事。
现实生活中,多数人往往处在“必然状态”之中,仿佛被生活的洪流推动前行,被迫做出种种选择,如“男性到一定年龄应当娶妻,女性到一定阶段应当出嫁”,“男性应坚如磐石,女性则应柔情似水”,又或是“结婚时必备的房车条件”等等。
在这类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之下,我们不知不觉中淡忘了,选择的决定权其实始终紧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然而,即便偶尔察觉到某些规则并不尽合理,许多人仍难以鼓足勇气去挑战现状,去突破这些束缚。
因此,李银河先生强调,追求自由不仅需要一颗热切向往的心,更关键的是要有勇于付诸行动的决心。
这种决心,能激发我们扬帆起航,勇敢探索生命的深层意义与广阔边界。
自幼性格内向且敏感的三毛,在青少年时期曾经历过自闭症的困扰,内心深处渴望找到一片可以自由展现真我的天地。
因此,她毅然决定舍弃在台湾所拥有的一切,选择了迁徙至遥远的撒哈拉沙漠生活。
在这片广袤无垠的沙漠中,她邂逅了挚爱荷西,沐浴在爱情的温暖之中;她凭借一双慧眼和巧手,将捡拾而来的废弃物变废为宝,将原本空荡简陋的住所装饰得如诗如画,充满温馨气息。
同时,她积极融入当地社区,开设课程教育周边的年轻女性,并在必要时挺身而出,护送喝醉的男子返回军营,甚至在狂风肆虐的日子里,她也会不辞辛劳地长途跋涉,只为给身处困境的陌生少年送去解渴的生命之水。
正是在撒哈拉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三毛重燃了对生活的炽热激情,实现了她那诗意般流浪的梦想。她的经历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的内在自由度往往超越自己的想象。
当你选择拒绝随波逐流,坚守自我之时,也正是你散发出最独特、最具魅力的瞬间。
这,就是个性的力量所在。
在撰写这段文字时,不知李银河先生是否会忆起她那位离世多年的伴侣。
他身患“桶状胸”而显得体态佝偻,性格内向且孤僻,周围的人常常视他为“与众不同”的存在。
由于他的独特性,许多人对他敬而远之,使他在生活中饱尝孤独,然而他却淡然表示:“沉默,其实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他曾是工厂里的工人,也曾担任教书育人的教师角色。在四十岁的节点上,他毅然决然地辞去了稳定的工作,顶着众人的劝阻,选择成为一位自由撰稿人。
他一生秉持反叛精神,拒绝任何事物对他的束缚,就如同他笔下的那只永远坚持自我、独立独行的猪一样。
身处世间,我们往往身不由己,难以摆脱各种桎梏。正如作家罗兰所言:“尽管环境与条件可能将人困于框架之内,但心灵却可以自由飞翔。”
当你面临人生抉择的十字路口时,请听从内心的召唤,勇敢选择自己真心向往的那条道路。
当你抵达旅程的终点时,你会领悟到,你所收获的,远远超过了你所舍弃的。
采蜜哲学
李银河曾言,她的人生哲学便是“采蜜之道”。
在她眼中,世界如同一片繁花似锦的花园,而她,只是轻轻摘取那最绚烂的几朵,对于其他,则选择视而不见。
人生苦短,短短几十载,当尽情享受生命的馈赠,率性而为,随遇而安。
这不仅是李银河对生命的独到见解,亦是我们每个人都应秉持的人生态度。
生命的魅力在于自由,一个真正美好的生命,必定是自由的化身。唯有不断追寻自由,生命才能绽放其最璀璨的光彩。
无论何时何地,都应听从内心的召唤,做出自己的选择。
莫要停下追寻爱与自由的步伐,正如李银河在书中所写:
自由地去追求所爱之事,自由地去爱所喜之人,自由地选择心仪的生活方式。
此乃人生之真谛,亦是幸福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