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感悟,看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言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4-04-29 04:48:56

非物质文化遗产感悟,看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言(1)

近年来,随着中央对文化复兴的高度重视和人们文化自觉的不断增强,曾经“藏在深闺无人识”“昨日黄花缺人怜”的“非遗”,似乎迎来一次浴火重生的契机,各地基于“文旅融合”、“经济变现”功利取向的“非遗”传承发展实践,可谓招式叠出、层出不穷。然而,表面热闹的背后,却不得不看到一个不争的事实:“非遗”传承发展困难重重!认识不深、人才匮乏、创新乏力、融合不深、支撑不力、无米下炊等等,都是“非遗”传承发展的困境。如何推动其创新性传承、创造性发展,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全面展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建设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新需要,这无疑是急需探讨的理论和实践双重命题。

思考之一:“非遗”的功能价值如何认知?

一讲到“非遗”,人们往往就会把它与披满灰烬的“老古董”联系起来。诚然,作为长期历史沉淀的产物,“非遗”一般都是“过去时”,极易给人以古董过时的感觉。然而,如果作进一步的探讨,我们就不难发现它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不可多得、不可再生的独特资源,具有多种价值属性。“非遗”是历史的承载体,每一项“非遗”都领着我们走向历史的深处,它存续着历史的根脉,凝结着劳动人民的创造智慧,彰显着文明的魅力,让我们知道从哪里来。正如**反复强调的: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勇于创新;“非遗”是重要的教科书。*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非遗”是历史的重要记载,是对人们进行爱国主义和地方优秀历史文化教育的活教材。民俗“非遗”、美食“非遗”、工艺“非遗”、曲艺“非遗”、节庆“非遗”等等,每一项“非遗”都寄寓着人们的价值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当下,是开展研学旅游最有效的资源;“非遗”是最具辨识度的地域文化标识。但凡“非遗”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通过“非遗”,人们可以认识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质和民风民俗,一提到某种代表性“非遗”,人们就会联想到那是什么地方,正如人们一讲到“火腿”,就会想到那是金华。利用独具地方特色的“非遗”开展对外文化传播,以此扩大地方知名度,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提供支撑,是各地普遍的做法。就金华而言,火腿、婺州窑、婺剧、金华府酒、木雕等都是可以充分利用的对外文化交流、对外形象传播媒介,我们完全可以借助现代传播手段,通过筹划“非遗一台戏”“金华好腔调”“非遗集市”“非遗走亲”等活动,打响金华地方文化金字招牌,为金华赢得好口碑,扩大金华“朋友圈”。当今时代,口碑就是资源,就是竞争力。9月份在上海举办的“金华周”,“婺风遗韵”金华“非遗”展演系列活动,走红了整个上海滩,这是一个不错的尝试,应认真总结推广。更为重要的是,“非遗”不仅具有重要的传承、教育价值,而且具有不凡的经济属性、产业价值,如木雕产业、火腿产业、金华酒业、酥饼产业等等,都是极具发展潜力的历史经典产业。

思考之二:政府如何强化“非遗”传承发展的支持?

**今年5月11日至12日在大同调研视察时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非遗”的独特属性决定了其传承发展需要传承人、社会、市场和政府的多向发力。这当中,政府的角色定位、作用发挥尤为关键。那么,政府应该干些什么?一是要科学规划,做好顶层设计。金华“非遗”资源十分丰富,拥有国家级“非遗”32项目,省级“非遗”116项,市级“非遗”413项,县(市、区)录入目录的700多项,有各级各类“非遗”传承人520余名,“非遗”数居全省第三位,是名副其实的“非遗”大市。但从实际看,缺少一个可操作的整体规划,不少“非遗”处于后继无人、自生自灭的境地。要从“重要窗口”“文化金华”建设的高度,把“非遗”传承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充分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以制定“十四五”规划为契机,编制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非遗”传承发展专项规划,引领“非遗”可持续发展。二要建好平台,给“非遗”提供展示和发展空间。目前,“非遗”缺平台、缺空间的情况十分突出。作为一个“非遗”大市,只有一个800平方米的“准展馆”寄生在文保单位金华城隍庙里,受条件限制,根本难以有效开展展示和展演。鉴此,金华迫切需要选择一个合理的地址重建一个高大上的、多功能的专题“非遗馆”,最理想的选址是古子城区域。建在古子城,既可以增加古子城的文化厚度,又可以丰富古子城的业态,同时,更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非遗”展演、“非遗”集市、“非遗”体验、“非遗”文创等,为古子城集聚人气,推动金华古城旅游高质量发展,并以此撬动城市旅游直至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三要育好人才,让“非遗”后继有人。当前,“非遗”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后继乏人,有的正面临失传的危险。为此,要设立专项培养基金,通过实施“非遗传承人培养星火计划”、开展“非遗”文创大赛等有计划地开展培养,同时,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扶持力度。要充分利用丰富的高校资源,依托高校开展“订单式”培训。如果条件具备,也可以学习借鉴景德镇、龙泉市的做法,建立“金华非遗学院”,或在高校开设“非遗”二级学院。为调动学生学习“非遗”的积极性,使之学习“非遗”也有发展空间,可以考虑单设“学艺奖学金”,若无这个支撑条件,难免不少学生即使学了“非遗”也不会从事“非遗”。如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虽开设有木雕专业,每届招150名,可毕业后从事木雕行业的只有区区几人!这必须引起重视。四要加大投入,切实解决缺米下锅问题。“非遗”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和事业属性,不少“非遗”是很难变现为市场行为和经济价值的,这就需要政府财政必须的投入。据了解,2019年市本级“非遗”专项资金只有区区46万元,这点钱要承担非遗办的日常运营、杂志刊印和普及读物的编印、场馆维护等等,尽管国家有31万补助、省里有98.1万,市文旅局有少许二次分配资金,但相较于“非遗”事业的发展,这点投入无疑是杯水车薪。

思考之三:“非遗”如何以创变求突围?

当今时代,是创新创变的时代,创新赢得市场,创变引领未来,唯创变者强。“非遗”之所以是“非遗”,往往是因为它已跟不上时代节拍、不适应当下人生活,从而极易被当下人所遗忘甚至抛弃。正因为如此,“非遗”尤其需要以创变求突围,通过艺术植入、现代文创,让古老的“非遗”以更加时尚的方式打开、更加轻松的方式表达,融入旅游、融入课堂、融入人们的生活。事实上,在人们开始崇尚返璞归真、诗和远方高度融合的文旅时代,只要理念新、能创新、善策划、会运营,不少“非遗”是能找到当下复活、经济变现的市场空间的,尤其在现代文旅中,“非遗”文创、“非遗”体验、“非遗”购物已成为最突出的卖点,“非遗”和美食是吸引游客聚焦的两大支柱。我市新光村、李祖村、坛头村、岩头村的实践探索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婺城区安地镇岩头村,近年来吸引了一批“非遗”人进驻,以“婺州染坊”为核心的非遗文创园日见起势,原本已淡出人们生活的植物扎染非遗文创服饰、布鞋、饰品,成为不少中老年妇女的最爱,扎染体验吸引了一拨一拨的孩子前往研学。岩头因“非遗”而兴,“非遗”因创意而活,如今的岩头成为城市近郊旅游的打卡地,4家农家乐、50余间民宿游客爆棚,村民家门口念活了致富经。

“非遗”传承发展是个时代命题,它需要情怀,也需要理念的革新;需要“非遗”人的坚守,也需要社会的呵护和政府的支撑,多向发力,必能突出重围,求得重生复兴。

作者单位:金华市文史研究中心(《金华政协》与文史资料编辑部、政协信息服务中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感悟,看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言(2)

值班主编:杜羽丰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