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夜的习俗,正月十五的习俗知识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4-05-01 20:14:37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或望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被称为元宵节。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就是赏花灯,唐朝时期,这一天也是解除宵禁的日子,男男女女都会走上集市,通宵游玩观灯。

正月十五夜的习俗,正月十五的习俗知识(1)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索开。暗沉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宵夜,玉漏莫相催。”唐代苏味道的这首《正月十五夜》是元宵诗词的经典之作,描绘了长安夜的绚烂光辉,当灯火烟火汇聚,宛如一片星光闪烁的银河。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今,每到正月十五,灯影照耀、人流如织,所有人都尽情娱乐,共享盛世繁华。

元宵节的由来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正月十五这天,皓月高悬,人们点起彩灯万盏,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因此,元宵节也称灯节。

元宵节源远流长,其起源可上溯至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据记载,汉武帝制定太初历时,就把正月十五作为一个重大节日,每逢这一天,皇宫里要祭祀太乙神,祈求太乙神保佑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汉武帝在祭祀太乙神时还要在宫中掌灯一夜。

正月十五夜的习俗,正月十五的习俗知识(2)

到了唐代,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诗人卢照邻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五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到了明代,元宵节要连续赏灯十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三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元宵节的民间习俗有哪些

1、吃“元宵”

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和“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2、赏花灯。

汉明帝年间,因明帝提倡佛法,下令在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到了唐代,这一习俗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宋朝时期,赏花灯成为全国的盛事。

3、“送花灯”

“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正月十五夜的习俗,正月十五的习俗知识(3)

4、耍龙灯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

5、舞狮子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

6、猜灯谜

每逢元宵节,各地都有猜灯谜活动,希望新的一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唐宋时期,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灯迷,猜谜的人众多。起初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7、踩高跷

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

8、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正月十五夜的习俗,正月十五的习俗知识(4)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