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艳阳照, 家家门上插艾蒿。
挂丝线,戴香包, 娃娃乐得蹦又跳。
吃粽子,划龙船,纪念屈原永记牢。
谈起端午节,我们很多人都知道是为了纪念一代爱国诗人-屈原。可问题是,屈原这么一个对国家忠贞不渝、善良正直的人,
为什么最后却落得不被楚怀王接纳,投汨罗江的悲惨下场?虽然事情发生距今已有几千年,可对于生活在当今社会的我们
能从中汲取什么样的教训,我想这才是最重要的吧。
屈原,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这里先普及以下屈原的姓氏,跟现在不太一样。屈原少年时受过
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
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屈
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可以看出,屈原是一个有能力并且一心为国的人,早年首楚王信任,可后来是如何遭遇贵族排挤诽谤的?
“性格决定命运”,在当时的楚国,虽然存在上官大夫、令尹子兰、靳尚那样的奸佞之臣,但我想也不乏与屈原同立场的有志
之士。“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傲个性使他不能更好的融入那个政治群体,容纳别人的缺点,这样的性格即
便放在当今社会,我想也未必不会遭受排挤?
屈原这个人宁在直中取,不在弯中求,遇到看不惯的事情和君王有错误的决定,往往正面冲突,这样一来与朝中贵族结怨,
在当时那个腐败的朝政中,朝中上下都与屈原意见相左,最后很多人在楚王面前说他坏话,一开始或许楚王并不以为然,
但时间一长,毕竟楚王不是一个辨别是非的明君,也没有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样容忍魏征的肚量,一来二去,他的权力渐渐
被楚王削弱了。即便这样,屈原依然没有吸取教训,通过写诗嘲讽当时的朝政,这更增加了当权者对他的不满。
后来秦昭襄王即位以后,很客气地给楚怀王写信,请他到武关(在陕西丹凤县东南)相会,当面订立盟约。 屈原极力反对,
可惜后来楚怀王听取了自己儿子公子子兰的意见坚持赴约,结果一去不复返。楚顷襄王即位后,楚国人因为楚怀王受秦国欺
负,死在外头,心里很不平。特别是大夫屈原,更是气愤。他劝楚顷襄王搜罗人才,远离小人,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
家和怀王报仇雪耻。
可是他的一腔热血并没有得到楚顷襄王的理会,反倒招来奸佞小人的谗言诽谤,最终楚顷襄王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去。这一流放就
是二十几年,楚国最终被秦国给灭了,知道国亡后的屈原,万念俱灰,什么想法也没有了,他不愿做亡国之人,宁死也不辱节,就这样,
最终投江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