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传统节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当下中国节日体系是传统节日、现代节日纪念日、外来节日、新兴民间节日、地方节会等多种不同类型节日的共生共存。其中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具有丰富生活、凝聚人心、传承文化、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缓释心理压力、满足情感需求等多种功能,是民族生活的时间制度和社会大众的精神家园,不仅见证着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也推动着中华文明历久弥新、赓续传承。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但是,由于社会的深刻变革,人们的交往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节日面临着节俗单调、内涵缺乏、魅力不足、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民众需求的实际问题,近来大众对“节味儿不浓”的抱怨就是这一问题的反映。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今天,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振兴传统节日,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增强幸福感与获得感,推动形成温馨家庭、和谐社会,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激发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振兴传统节日,需要守正创新,妥善处理传统节俗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在充分尊重礼敬传统的基础上因时而变,通过返本开新,进一步突显传统节日的“特殊性”,增强对于广大民众的吸引力,激发其过节热情。
振兴我们的传统节日,要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传统节日作为以历法为基础、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与常日共同构成社会人文时间。传统节日通过其“非常性”与常日区别开来,并获得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传统节日的非常性主要体现在生活氛围的特殊性、生活内容的特殊性和文化内涵的特殊性等方面。今天振兴我们的传统节日,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思考、着手。
第一,充分运用和创新各种文化符号,增加和装饰活动场所,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浓郁的节日氛围,是让人们感受到浓厚节味儿的重要因素。从感受的角度而言,人们正是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种器官对节日文化符号的综合感觉而置身于节日氛围之中。其中视觉和听觉发挥的作用尤其重要。因此,使用色彩鲜艳的对联、门神、斗方、年画营造过年氛围,用到处张挂的花灯、装饰的花树营造元宵节氛围,不仅在过去是有效的,今天也是需要坚持的。而鞭炮、锣鼓等声音符号对于节日氛围的营造同样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声音的缺失是造成当前节日淡化的重要原因。有限燃放鞭炮而不是完全禁放鞭炮,让年、节成为带响的年、带响的节,能够有效增强节日氛围。无论是视觉符号还是听觉符号,都不仅应用于家庭环境,还要应用于商场、公园、广场、博物馆、图书馆、各种娱乐场所等公共活动空间。
在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方面,尤应注重群体性节俗活动的开展。庙会、闹社火等群体性节俗活动是营造节日氛围、增添节味的重要载体。鉴于当前互联网、手机已深深融入生活,传统节日的氛围就不仅要在实体空间进行营造,也需要在虚拟空间里进行营造。线上线下相结合,让人们无处不在节日的氛围之中。
第二,促进节俗活动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与日常生活迥然不同的习俗活动是节味的载体,也是吸引人们过节的关键所在。一般而言,每个传统节日都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习俗活动,涉及饮食活动、服佩装饰活动、仪式活动、娱乐活动、社会交往活动等多个方面。这些节俗活动生发于传统农业社会,符合农业社会的生产生活节奏,主要表达农业社会人们的向往与追求。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结构的变迁、科学技术的进步,诸多传统节俗活动因缺少创造性转化而消失或传承乏力,冲击了节日的“非常性”。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美味佳肴、鲜衣靓服已不像过去那样能够激发人们过节的热情;通信工具的便捷使社会联络可以随时随地展开,而不必依赖节日期间的“走亲访友”;节日期间曾有的各种禁忌不再具有约束力;等等。因此,振兴传统节日,必须促进节俗活动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方面,要在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并传承具有当代价值的传统节日习俗,甚至重建已经式微乃至消失的习俗活动,并进行一定的转化,使其融入现代生活,比如过年时从年龄小者起按序饮用屠苏酒、祭拜祖先的习俗,清明节放风筝、荡秋千、斗鸡子的习俗,端午节插艾、用艾草洗浴的习俗,七夕节穿针乞巧、做乞巧果的习俗,重阳节佩戴茱萸囊的习俗等等,这些习俗或与爱护儿童、慎终追远有关,或与锻炼身体、愉悦心灵有关,或与提升个人修养、增强身体保健意识有关,都可以继续传承弘扬。另一方面,则应根据新的时代需求,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创造新的节日过法。比如春节进行微信拜年,端午节开展诗会活动,重阳节走进养老院,等等,都是创新之举。或者将原来属于家庭内部的活动向家庭之外延伸,增强其公共性和公益性,从而突显节日的非常性,满足人们的精神和情感需求。
第三,丰富节日的文化内涵。文化内涵是传统节日的精神核心,也是其得以传承发展的动力支撑,寄寓在传统节日文化符号和习俗活动之中。一方面,每个具体的节日都有自己的文化内涵,比如春节的文化内涵可以概括为更新、庆贺、团圆、祈吉与和谐;另一方面我国传统节日作为整体,其文化内涵更为丰富,从关系的角度来看,既有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顺天应时,感恩思报,以人为本,刚健有为;又有人与他人关系方面的敬祖孝亲,慎终追远,佑护儿童,夫妻恩爱,敦亲睦邻,尊敬师长,与人为善,忠于国家;还有人与自我关系方面的珍爱生命,重视道德修养的提升;等等。今天,伴随着传统节日的变化和节日符号、习俗活动的创新,节日的文化内涵也在进一步丰富,比如春节走向世界,乃至成为联合国机构的假日,春节的和谐内涵具有了天下和谐的意义。当相亲大会、烛光晚餐更多出现在人们的七夕节生活中,七夕节就具有了爱情和美的内涵。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自觉将新的文化内涵赋予传统节日,比如在清明节举办面向人文始祖、革命先烈、地方先贤的公祭活动,将家庭祭祖蕴含的慎终追远、感恩情怀延伸至公共领域;比如中秋节在传承团圆内涵的同时,突出庆丰收、欣赏自然之美的节日内涵;再比如将敬老孝亲的内涵赋予重阳节,弘扬“敬老、爱老、助老”的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风气。
我国传统节日源远流长,赓续不断,之所以能够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不同时代的人们总是能够与时偕行,因时而变,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有新的创造。今天振兴传统节日,就要遵循传统节日的发展规律,发挥广大民众的聪明才智,在传承节日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其习俗活动和文化内涵,积极服务社会需求,共建共享。这样,传统节日就能长出新精神,焕发新活力,成为亿万民众的生活选择,并因此拥有广阔的前景和美好的未来。
[作者为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本文为北京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大课题“传承赓续中华文脉研究”(项目编号:23LLZXA146)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