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主要聚居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外,云南的昆明、元江、南华、丽江、兰坪、碧江、保山,四川的西昌和贵州的毕节等地也有部分白族。白族自称“僰兹”、“僰尼”、“僰乎”,意思是白人。春秋战国时的“僰”,西汉史籍中的“嶲”、“昆明”,唐宋时的“白蛮”、“洱河童”、“下方夷”,一般认为就是白族的先民。元、明时代称为“白人”或” 僰人”。明、清以后称为“民家”。
白族的支系有:居住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碧江县的勒墨人和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的那玛人。贵州威宁县的白族有九姓,故被称为“九族姓”。1956 年,正式统一定名为白族。白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历史上,白族曾有用汉字记白语和自造文字符号组成的文字,叫“僰文”(又叫"白文”),但仅在知识分子、民间歌手、艺人中流行,没有成为规范文字。
本主崇拜
白族的宗教信仰,有本主崇拜、佛教和道教。19世纪初之后,天主教和基督教先后在白族地区设立教堂、发展教徒,但信教人数不多。大理的白族中,有少数人信仰伊斯兰教。
本主
在白语中称为“劳谷劳泰”,意思是祖父母,或称为“朵博”,意思是大老爷。本主是村寨保护神。本主都有自己的节日,叫本主会;还有自己的神话传说、自己的性格、禁忌。白族的本主信仰起源于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经历祖先崇拜、英雄崇拜和偶像崇拜,其思想根源是万物有灵论。凡为民除害、有英雄业迹者、为国立有功勋者,道德高尚、受民爱戴者,皆可尊为本主。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本主神祇谱系、“朵希博”即巫师的谱系,有仪式、口诵经、巫术、咒语。
火崇拜
大理地区是云南最早的火的发源地之一,据考证,滇池、洱海和抚仙湖诞生于距今340万年前,那时云南曾有过一次巨大的地质灾变,伴随着大陷落出现大面积和较长时间的森林火灾.当时幸存下来的蝴蝶腊玛古猿不得不离开森林,直立行走、寻找烧熟的野兽和根块充饥,于是逐渐学会用火和熟食。白族先民相信万物有灵,对火的功用和威力感到惊奇和神秘,认为火也是灵魂的住所,于是产生了对火的崇拜,并产生了火神崇拜。旧时,白族聚居的地方大多有火神庙。新年伊始,村民要祭献火神,祈求免遭火灾,一旦遭遇火灾,除在原屋址举行送火神仪式外,还要到火神庙去祭献,以求火神息怒。如发现“天火"落入村寨,要举行送火神仪式。白族还认为火可驱邪除秽,所以火把节时要以火燎身。
巨石崇拜
这是白族原始图腾,产生于石器时代。白族的先民居住在高山、岩洞,悬崖巨石的崩塌会危及人们的生活和生命,使他们对悬崖巨石产生神秘和畏惧心理,以为其中有灵魂存在,所以以巨石为图腾。据记载:“乞子石,在马湖江南岸,东石腹中出一小石,西石腹中出一小石,故僰人乞子于此。有验,因号乞子石。”马湖江是今四川雷波县南部的金沙江一段。江南岸即今云南永善、盐津、大关等县一带,僰与白同音相通。在晋代,这一带居住着白族的先民焚人。《大理古代文化史稿》记载:南诏初期,白族先民“以三白石代表神,后此三白石变为支釜之三足,而三白石之所在,为神圣不可侵犯之处。”大理市太和村遗址有一巨石名曰“女儿石”,译为“女儿母亲的石头”,意思是石头妈妈。
虎崇拜
白族原始图腾。白族的众多别称中,有十一种称为虎人,他们都是虎氏族的人。碧江县托托村虎氏族腊修的子孙共十一代,以虎为氏族标志,禁吃虎肉。其他虎氏族虽与他们并非一家,但只要是虎子虎孙,即亲如一家。据记载:南诏“贵绯、紫两色。得紫后,有大功则得锦。又有超等殊功者,则得全披波罗皮。其次功,则胸前背后得披,而缺其袖。又以次功,则胸前得披,并缺其背。谓之“大虫皮’,亦曰“波罗皮’。”波罗皮就是老虎皮。南诏宫廷贵虎皮,是虎图腾遗俗。白族农村,特別是山区,男子爱穿羊皮褂,成年妇女爱披羊皮,就是与此有关。
鸡崇拜
白族原始图腾。白族的别称中,有十一种称为鸡家或鸡人,直到1960年前后,碧江县金满村的鸡氏族还能说出十二代,即:介候—摩干蒲—千山蒲、冻则蒲、金冲蒲、念冲蒲、怒则蒲—腊冲、腊旺一普米蒲—阿托蒲—尼子蒲一念道蒲—科鸡蒲—哈祖赛蒲—鸡波乍蒲—左子蒲。今大理州境内名为鸡登、鸡鸣村、鸡坪、鸡邑、拉鸡井等地,据说就是古代鸡氏族的居住地。
螺崇拜
白族原始图腾。据记载:其“为二蛇首尾交叉,形如洱海,二蛇将洱海分为南北二海,北海中有一金螺,人称神螺,乃洱海之神。”“西耳河者,河西如耳,即大海之耳也。主风声,扶桑影照其中,以种瑞木,遵行五常,乃压耳也。二者,河神有金螺金鱼也。……蒙毒蛇绕之,居之左右,分为二耳也。而祭奠之,谓息灾难也。”金螺为河神,金,含贵重、高尚、神奇之意。在白族传统观念中,奇螺与怪鱼、怪蛇一样,可变幻为龙,也是白族先民的图腾。
鱼崇拜
白族原始图腾。据记载:其“为二蛇首尾交叉,形如洱海。二蛇将洱海分为南北二海、南海中有一白头鱼,人称神鱼,乃洱海之神。”“西耳河者,河西如耳,即大海之耳也。主风声,扶桑影照其中,以种瑞木,避行五常,乃压耳也。二者,河神有金螺金鱼也。金鱼白头,額上有轮。蒙毒蛇绕之,居之左右,分为二耳也。而祭奠之,谓息灾难也。”在白族传统观念中,鱼、龙可相互变幻,龙、蛇亦可相互变幻。所以鱼、蛇皆为白族图腾。白族是近水民族,和鱼有特殊感情,特别敬畏与众不同的巨鱼和怪鱼。下海捕捞前,都要先祭海神。渔民禁忌捕捞巨鱼和怪鱼,更忌食用。如果捕捞到这两类鱼,以为捕捞到了海神,要保密,并隆重举行祭海神仪式,将鱼放回海中。
龙崇拜
白族原始圈腾,据记载:龙的形状如蛇。近代本主庙中的龙为鳄头、鱼尾、蛇身,与汉族的龙大体相似。在白族观念中,龙主人类吉凶祸福,主水,江河湖泊都是龙的居所。有些本主就是由龙衍化而来,所以又称龙王,那里的村民也自认为是该龙的子孙后代。因此,大理白族地区,龙的神语传说极多。
葫芦崇拜
白族原始图腾。据说:几万牛前,人类遭遇大洪水,洪水暴发前,天神阿白告诉人们,搬到葫芦旁边住,洪水来了就躲到葫芦里。人们不相信,只有阿布帖和阿约帖兄妹搬到葫芦边住。不久,果真发了九十九天的大洪水,把地上的人都淹死了。只有阿布帖兄妹躲进大葫芦里,漂浮于水面活了下来。洪水退后,地上没有人烟。为繁行后代,兄妹按照天神的意旨,结为火妻,生了五个女儿,阿布帖一家成了人类始祖。葫芦是神圣之物,人类能保存和繁行下来,是因为葫芦的保护。
女性生殖器崇拜
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剑川县石宝山石窟第一窟,有一块三角形的石头,中间凿有一缝,象征女性生殖器,白语叫“阿盎白”,即女生殖器。“阿盎白”的龛顶,有墨书题记,但大多残损,只能隐约看到“盛德四年作口已亥口八月三日记”,题记中有“法师”、“造像”、“福田无穷”、“子孙”等字。盛德是大理国正段智兴年号,盛德四年是公元1179年。每年石宝山庙会期间,赶会的白族妇女要向“阿盎白”点香燃烛、跪拜,用香油去抚模“阿盎白”,以求子嗣。据传,可多子多孙,不育妇女可生儿育女。
白族的宗教信仰对象
本主
相传,本主有五百个神祇.俗称“五百神王”,“五百神王“之上,有“七十二坛景帝”;再往上是“十八坛神”;再上是“九坛神”;最上面的是最高本主,即神明大子。最初,本主为氏族、部落的守护神,来后演变为村寨守护神。其中有图腾崇拜之神、祖先崇拜之神、英雄崇拜之神、南诏大理国统治者、汉、彝等族历史人物,还有佛、道教的神灵。按白族传统宗教观念,凡为民为国立有功勋,受群众拥戴者,不分贵贱贫富,不分官民,不分性别,不分民族,不分职业,不分年龄,均可奉为本主。
九坛神
白族九个本主神的总称。本主庙在今大理市喜洲镇,洱源县和剑川县也有。据传说,九坛神是灵镇五峰建国皇帝,鹤阳摩诃金钵伽罗大黑天神,宾阳王崇建国鸡足名山皇帝,囊聪独秀应化景帝,凤冈阖辟乾坤懿圣帝,河涘龙王妙感玄机洱河神帝,邓赕(dǎn)白姐圣妃神武阿利帝母,桑霖元祖镇子福景帝,狮子国王一德天心中央皇帝。
据记载,九坛神的来源是:“某年天大旱,村人祈雨于九坛神庙。九神皆降,香雾如云,斋设九坛,供养上真,于时演剧侑神,以音乐宣彼神曲,诸神醉止,顿已天明,白日飞升,神所甚忌,九神皆不能去。村人塑之于此、因号九坛神云云。”
民间相传另有一版本:古时候,有一年天大早,老百姓纷纷向各村本主求雨。中央本主段宗榜把八位本主召到喜洲商量,决定向洱海龙王借水。借水时,除上阳溪村本主段功带了水瓶外,其他七位本主未带装水工具,于是,上阳溪村的水用不完,其他七村缺水,无法栽秧,常与上阳溪村本主闹纠纷。一天夜里,中央本主段宗榜把八位本主召到喜洲本主庙调解纠纷,但都各执一端,吵到鸡叫也没解决。据说,本主们只能在夜间行事,鸡叫天明,就无法行动,九位本主只好在原地坐在一块成为喜洲的本主,于是人们把他们称为九坛神。段宗榜仍为中央本主,又兼喜洲本主。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