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文化特色简短,藏族的风俗文化简短介绍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4-07-05 21:40:17

1 煨桑

煨桑是藏民族最普遍的一种宗教祈愿礼俗,是宗教场所不可或缺的形式之一,燃起桑烟有清香舒适之感。

煨桑就是用松柏枝焚起的霭蔼烟雾,是藏族祭天地诸神的仪式。在藏族地区,几乎每家每户,以及各大寺院都备有桑炉或者煨桑台,每逢藏历新年,初一十五等吉祥和殊胜的日子,人们起的很早,第一件事就是煨桑祭神,素以第一个去煨桑的人为荣。寺院则是天天煨桑,桑烟不断。信徒们赶往寺院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在已经燃起的煨桑堆上加松柏枝、桑面(糍粑)等物,还要献酒洒浆,跪拜叩首。据说在煨桑的过程中产生的烟雾,不仅使凡人有舒适感,山神也会十分高兴。因而信徒们以此作为祈福的一种形式,希望神会降福于敬奉它的人们。

藏族文化特色简短,藏族的风俗文化简短介绍(1)

“桑”是藏语,其本意为“清洗、消除、驱除”等净化之意。煨桑时除点燃有香味的干柏技和香草外,还有糌粑、茶叶、糖、苹果、清水等众多食品,所以煨桑有两层含义,一是净化,二是祭祀献供。佛经上说,神灵不食人间烟火,只要闻到桑烟之香味便宛如赴宴,藏语称其为“智萨”(即食味)。所以僧俗民众总是到寺院、山顶煨桑祭神,给神灵以美味,给自己以精神解脱。

2 磕长头

磕头朝圣的人在其五体投地的时候,是为“身”敬;同时口中不断念咒,是为“语”敬;心中不断想念着佛,是为“意”敬。三者得到了很好的统一。“磕长头”分为长途(历数月经年,风餐露宿,匍匐于沙石冰雪之上,坚定地向目的地进发)、短途(数小时、十天半月)、就地三种。

磕长头时两手合十,表示领会了佛的旨意和教诲,触额、触口、触胸,表示身、语、意与佛相融,合为一体。信徒们认 为在一生修行中,至少要磕十万次长头,叩头时赤脚,这样才算虔诚。磕长头首先取立正姿势,一边念六字真言,一边双手合十,高举过头,然后行一步;双手继续合十,移至面前,再行一步;双手合十移至胸前,迈第三步时,双手自胸前移开,与地面平行前身,掌心朝下俯地,膝盖先着地,后全身俯地,额头轻叩地面。再站起,重新开始。在此过程中,口与手并用,六字真言诵念之声连续不断。

藏族文化特色简短,藏族的风俗文化简短介绍(2)

磕长头不光能够除去色身的障碍,使身体快速恢复健康,最重要的是能够消除自身的业障。

3 放生

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具有生命,都有苦乐感受,在佛陀的大悲心中,对于有情没有亲疏之分,一切都是平等的,既不会偏袒人,也不会偏袒动物。凡是具有生命的,是不可以伤害的。*生的罪过很大,因为任何众生,对于自己的生命是十分爱惜的,不怕死的众生是很稀少的,谁也不愿意别人*害自己,也不愿意指使他人*害自己,自己也不*害谁,也不指使别人去*谁。

藏族文化特色简短,藏族的风俗文化简短介绍(3)

不做恶事,多做善事,普渡众生,积功积德是佛陀的教诲,是佛教放生功德之所在,藏族于公元七世纪制定的《十善法》中有一条是 “不*生”,要求僧人做到舍弃*生,保护所以生命的善业。放生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将自己饲养拥有的家畜家禽,解除他们对死亡的恐惧;二是不属于自己拥有的生命,在即将被人或被动物*害时,给予妥当放生,解除死亡恐惧;三是以清净意乐地劝阻他人舍弃*生,并行放生。

放生一般选择在善行增上的节日,藏历藏月初一至十五之间是佛陀亲现神变的节目,四月初七是佛陀将生日,四月十五日是佛陀成就日,六月初四是佛陀转法轮日,六月十五是佛陀入胎日,九月二十二是佛陀天降日,每月十五日、三十日和初八日,分别是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的节日,六月初六是莲花生大师在“达那郭夏”海中诞生日。这些都是放生日。另外,凡是自己居住地区所流行的佛菩萨节日,也可以放生。也可以随各自的方便随时放生。放生时,如有僧人迎请念颂放生经。如果自己会念更好。

4 经幡

在西藏,随处可见挂在山顶山口、江畔河边、道旁以及寺庙等各处被认为有灵气地方的五彩经幡。之所以被称作经幡,是因为这些幡上面都印有佛经,在信奉藏传佛教的人们看来,随风而舞的经幡飘动一下,就是诵经一次,在不停地向神传达人的愿望,祈求神的庇佑。这样,经幡便成为连接神与人的纽带。风幡所在即意味着神灵所在,也意味着人们对神灵的祈求所在。风幡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

藏族文化特色简短,藏族的风俗文化简短介绍(4)

首页 12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