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林出版社2018年12月
《敦煌本纪》共计109万字,描述了1910年至1938年之间,发生在河西走廊,尤其是敦煌大地上的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是首部以小说笔法为敦煌立传的长篇巨制。
作者以敦煌莫高窟和敦煌沙州城及城外二十三坊为支点,以索氏家族的荣辱兴衰为一条线索,以胡氏一族的突然崛起和光大为另一条线索,集中展示了西部人民寻路、开路、拓路的现实遭际与心路历程。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10部提名作品特点分析
就此次获得提名作品及作家而言,笔者认为有几个特点值得关注:
首先,从作家地域分布来看,东中部作家均有作品入列,足见茅盾文学奖作为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其视野和关照点不可谓不广,特别西部作家作品此次尤为抢眼,新疆作家刘亮程《捎话》和甘肃作家叶舟《敦煌本纪》的入列,尽显“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西部文学发展形势喜人、态势积极、名家名作越发璀璨夺目。
其次,着眼作家代际这一层面,此次提名作品当中,既有老一辈作家作品位列其中,如军旅作家徐怀中、知青作家梁晓声,他们可谓老当益壮、志在千里,可称得上当代文坛的“常青树”;又有青年作家、尤其近年来活跃于文坛的作家葛亮、徐则臣作品上榜,可见当前青年创作群体在文坛业已崭露头角、尽显青年创作群体与日俱增地社会认可度和时代影响力,尤其伴随当今社会文化的兼容并包深度与广度空前提升,青年创作群体势必成为中国文学长廊中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
第三,作为国内认知度最高的文学奖项——茅盾文学奖与鲁迅文学奖,它们虽侧重点不同、且社会关注度也难分伯仲,但一般看来茅盾文学奖分量更重一些;换言之,鲁迅文学奖在很大程度上是作家在创作上“更上一层楼”的助推器,军旅作家徐怀中、新疆作家刘亮程、甘肃作家叶舟、青年作家徐则臣等都曾是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他们的作品获得此届茅盾文学奖的提名,再次说明了作家的成长成熟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文学创作、特别是重量级作品的产生并非一蹴而就。
(作者: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张凡)
附: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内容:光明日报全媒体总编室、北京青年报、网络
责编:王子墨
编辑:邢妍妍 孙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