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谓齐宣王曰翻译,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文言文翻译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4-07-20 06:41:51

【原文】齐王问孟子曰:“或谓寡人勿取燕,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翻译】齐王请教孟轲:“有人建议我不要攻占燕国,有人却建议我乘机吞并它。我想,以万乘兵车的大国去进攻另一个同样的大国,五十天就征服,这靠人的力量是作不到的,只能是天意。现在我若不吞并燕国,上天一定会降祸怪罪。我把燕国并入齐国,怎么样?”孟轲回答说:“吞并后如果燕国人民很高兴,那就吞并吧,古代有这样做的,比如周武王。吞并而使燕国人民气愤,就不要吞并,古代也有这样行事的,比如周文王。齐国以万乘兵车大国征讨另一个大国,那里的百姓都捧着食品、茶水来迎接齐军,没有别的原因,就是为了跳出水深火热的战祸啊!如果新统治下水更深,火更热,百姓又将转而投奔别的国家了。”

【解析】根据《史记·燕召公世家》和《战国策·燕策一》,先有孟轲谓齐王曰:“今伐燕,此文、武之时,不可失也。”再有齐国伐燕。因此,占领燕国后,齐王问孟子后续如何处置燕国。伐燕在孟子看来是主持正义,拯救人民。而取燕则是齐王的战略意图。孟子认为需要调查民意,人民是否忠于燕王王族,看时机是否成熟。当时的统治基础是贵族,其实就是问燕国贵族如何处理燕国。而且,还需要考虑当时的国际形势,齐国兼并燕国将会破坏战国的平衡,势必引起其他五国共同伐齐。《战国策·赵策三》就有“齐破燕,赵欲存之”。

【原文】诸侯将谋救燕。齐王谓孟子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崐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齐王不听。

【翻译】各国策划援救燕国。齐王又对孟轲问道:“各国都谋划来讨伐我,怎么办?”回答说:“我听说过只占有七十里而能统一号令天下的例子,就是商王汤。没听说过拥有千里之广的国家而总是畏惧别人的。《尚书》说:“盼望我们的君主,他来了我们就可以获得解救。’现在燕国虐待它的百姓,大王前往征服它,燕国人民认为是从水深火热中拯救了他们,都箪食壶浆前来迎接仁义之师。您如果*了他们的父兄,囚捕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祖庙,掠夺他们的国宝,那可就不行了。天下本来就畏惧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土地又增加了一倍,如果不施行仁政,那么就会招致天下的讨伐。大王您应该立即下令,释放被捕的老幼百姓,停止掠夺燕国的财宝,与燕国民众商议,推举新的国君,然后离开燕国,这样做还来得及。”齐王却没有采纳孟轲的劝告。

【解析】齐王占领了燕国,引发诸侯国的不安和不满,于是各诸侯国联合攻齐救燕。孟子的观点是帮助燕国重建国家后退兵。论据是不行仁政的大国会引发其他国家联合抵抗。所谓仁政就是不会轻易攻打其他国家,只有当其他国家君主暴虐引发内乱时才会出兵,并根据民意决定是治理还是扶持新君。但是商汤以七十里地统一天下,是因为其获得了发展壮大的时间,地少兵寡纵然能战内部不统一的敌人,也会被竞争对手抢去胜利果实。千里大国倘若能够做到全国一心倒也可以不惧外敌,正如二战时中国战胜日本一样。齐王没有管控好齐军军纪,导致齐军在燕国烧*抢掠。

【原文】已而燕人叛。王曰:“吾甚惭于孟子。”陈贾曰:“王无患焉。”乃见孟子,曰:“周公何人也?”曰:“古圣人也。”陈贾曰:“周公使管叔监商,管叔以商畔也。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曰:“不知也。”陈贾曰:“然则圣人亦有过与?”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翻译】不久,燕国人果然纷纷反叛齐国,齐王叹息道:“我真惭愧没听孟轲的话。”陈贾说:“大王不用担心。”于是他前去见孟轲,问:“周公是什么样的人?”回答说:“是古代的圣人。”陈贾又说:“周公派管叔监视商朝旧地,管叔却在商地反叛。难道周公预先知道管叔会反叛而仍派他去吗?”回答:“周公预先不知道。”陈贾便说:“如此说来圣人也会犯错误吗?”孟轲说:“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周公的错误是可以理解的。况且古代的君子,有了错误就改;现在的所谓君子,有了错误听之任之。古代的君子,他的过失像日食月食,人民都看得到;待到他改正,人民便更加景仰他。现在的君子,不但听任错误不改,反而寻找托辞。”

【解析】根据《史记·周本纪》,事实应为“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占领某个国家后,一般仍会任用该国原来的国君为地方长官,但会派信任的臣子监督该地区,防止残余势力叛乱。周公当国后,管叔仍然负责监管商地,因而说周公使管叔监商也没有错。“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商朝前期,主要实行兄终弟及制,随着奴隶社会的发展,从商朝后期起,王位继承发展的趋势是向嫡长子继承制转变,自周开始严格实施“嫡长子继承制”,所以有武王分封诸侯。武王为文王次子,管叔为三子,周公为四子。周公摄政当国违背了“兄终弟及”与“嫡长子继承制”,因而使得其他兄弟怀疑周公篡位夺权,一起反叛。纵然管叔不是监管商地,也可能会反叛,与监管决策无关,周公这一决定没错。孟子说“周公预先不知道管叔会反叛,是因为管叔是兄长,根据儒家思想,弟弟怎么可以去怀疑兄长会反叛呢”。

“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则表达了孟子对齐王与陈贾的不满。齐宣王没有虚心纳谏,反而文过饰非,这样又怎么能避免一错再错、重蹈覆辙呢?燕国人反叛,赵国和秦国帮助在韩国的秦惠王外孙、燕公子职继位,为燕昭王,也为日后五国伐齐埋下了隐患。

【原文】是岁,齐宣王薨,子王地立。

【翻译】同年,齐国齐宣王去世,其子田地即位为齐王。

【原文】二年(戊申、前313)

秦右更疾伐赵,拔蔺,虏其将庄豹。

【翻译】二年(戊申,公元前313年)

秦国右更嬴疾率领军队讨伐赵国,率军讨伐赵国。攻占蔺地,俘虏赵将庄豹。

【解析】秦国之前曾占领蔺、离石。后五国联合攻秦,赵国收回部分失地。因而,秦国再次攻占蔺。

【原文】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 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翻译】秦王想征伐齐国,又顾虑齐国与楚国有互助条约,便派张仪前往楚国。张仪对楚王说:“大王如果能听从我的建议,与齐国废除盟约,断绝邦交,我可以向楚国献上商於地方的六百里土地,让秦国的美女 来做侍奉您的妾婢。秦、楚两国互通婚嫁,就能永远结为兄弟之邦。”楚王十分高兴,允诺张仪的建议。群臣都前来祝贺,只有陈轸表示哀痛。楚王恼怒地问:“我一兵未发而得到六百里土地,有什么不好?”陈轸回答:“您的想法不对。以我之见,商於的土地不会到手,齐国、秦国却会联合起来,齐、秦一联合,楚国即将祸事临门了。”楚王问:“你有什么解释呢?”陈轸回答:“秦国之所以重视楚国,就是因为我们有齐国作盟友。现在我们如果与齐国毁约断交,楚国便孤立了,秦国又怎么会偏爱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而白送商於六百里地呢!张仪回到秦国以后,一定会背弃对大王您的许诺。那时大王北与齐国断交,西与秦国生崐出怨仇,两国必定联合发兵夹攻。为您算计,不如我们暗中与齐国仍旧修好而只表面上绝交,派人随张仪回去,如果真的割让给我们土地,再与齐国绝交也不晚。”楚王斥责道:“请你陈先生闭上嘴巴,不要再说废话了,等着看我去接收大片土地吧!”于是把代表联盟的相印授给张仪,又重重赏赐他。随后下令与齐国毁约断交,派一名将军同张仪前往秦国。

【解析】根据《战国策·秦二·齐助楚攻秦》,先有齐助楚攻秦,取曲沃。然后才有秦王欲伐齐。根据《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原既绌。之后才有“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屈原既与楚王同姓,又位居高位,负责三大重任:一是参议国家大事,发号施令;二是接待宾客,应付外交事宜;三是草拟宪令,具体掌握国家的政策方针。屈原在其他大臣面前恃才傲物,或许有可能,但对楚王而言不算什么大事。楚王能重用屈原,也必然是信任屈原的。但是,当时各国均存在合纵、连横两派,一亲秦,一抗秦。屈原负责外交,楚国能成为抗秦纵长,表明其是合纵派。但是,五国抗秦失败后,三晋被秦国打败,魏国倒向秦国,苏秦被*,秦国攻占巴蜀,打败义渠,韩太子仓入质于秦以和。燕国被齐国攻破后秦惠王外孙即位,齐宣王、国相田婴相继去世,大势由联合抗秦转向连横。楚国亲秦派趁机控诉屈原战略错误,纵然楚王支持屈原,也不得不罢黜屈原暂时选择联秦,楚国朝堂被亲秦派把持。以致于张仪献地骗楚齐绝交后,“群臣皆贺,陈轸独吊”。

孟子谓齐宣王曰翻译,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文言文翻译(1)

商於之地地处华夏、苗蛮、东夷三大族团的交错过渡地带,也是秦国与楚国、三晋争夺的"金三角"。作为三大文化的交汇地,而且又是秦楚两国交接,地势相较于地平的江汉平原而言算是一块高地了。秦国拥有了商於这块高地之后,便可挥兵南下,势如破竹的攻占楚国的郢都,所以商於之地向来都是秦楚两国必争之地。商鞅变法成功之后,秦孝公为了兑现当初自己诺言,封商鞅为列侯,"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再后来秦楚围绕着这商於之地展开了数次激战,但是秦国胜多败少,楚国始终夺不回商於之地。五国伐*刚失败,秦国会畏惧楚国么?这样的战略要地秦国会仅仅因为楚齐断交就送给楚国么?或者是因为商於之地归秦已久,楚王就是想找个名正言顺的借口,以便同时收回土地和人心。

用商於之地换取楚齐断交,合约的执行机制如何约定?楚齐断交到什么程度秦国才给地呢?为什么不能秦国先给地,楚齐再断交,至少是楚国一边派人取地,一边秦国监督楚国和齐国断交。仅凭张仪一句话,没有盟约,楚国就先和齐国断交,以致于后面张仪仅给六里地,终成千古笑谈。

为什么楚王不听陈轸“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的建言,先闭关绝约于齐呢?陈轸先是秦臣,为齐退楚;后劝楚王假意支持韩国,使得韩国联合秦国攻打楚国的计划落空。楚国也曾骗过韩国,被骗的韩国无可奈何。但这一次,楚王或者是在亲秦派的建言下过度自信,以为秦国是真的要为燕昭王报仇,趁齐国人事动荡削弱齐国;或者想找个借口收回商於之地,所以没有听信陈轸建议。

【原文】张仪详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以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之以一名都,与之并力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帅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章击之。

【翻译】张仪回国后,假装从车上跌下,三个月不上朝。楚王听说后自语道:“张仪是不是觉得我与齐国断交做得还不够?”便派勇士宋遗借了宋国的符节,北上到齐国去辱骂齐王。齐王大怒,立即降低身份去讨好秦国,齐国、秦国于是和好。这时张仪才上朝,见到楚国使者,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何还不去接受割地?从某处到某处,有六里多见方。”使者愤怒地回国报告楚王,楚王勃然大怒,想发兵攻打秦国。陈轸说:“我可以开口说话吗?攻秦国还不如用一座大城的代价去收买它,与秦国合力攻齐国。这样我们从秦国失了地,还可以在齐国得到补偿。现在大王您已经与齐国断交,又去质问秦国的欺骗行为,是我们促使齐国、秦国和好而招来天下的军队了,国家一定会有大损失!”楚王仍是不听他的劝告,派屈率军队征讨秦国,秦国也任命魏章为庶长之职,起兵迎击。


【解析】自认为楚国与齐国断交做得不够,派人北上辱骂齐王,楚王为了让自己出兵收回商於之地也算是做得足够甚至是过分了。秦国毁约后,楚王决定攻打秦国。齐国则借机与秦国修好,寻机报复楚国。

陈轸联合秦国攻打齐国的建议可行么?楚国送给秦国的城池秦国自然是会笑纳的,但是攻打齐国秦国并不能再获得实质性利好,只不过是削弱齐国罢了。对秦国来说,上策就是佯装联合楚国,暗中联合齐国,等齐楚两国两败俱伤,再攻占楚国土地。楚王的错误在于成为抗秦纵长后过度自信,高估了楚军的战斗力。结果是“秦与齐合,韩氏从之。楚兵大败于杜陵”。

【原文】三年(己酋,前312)

春,秦师及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及列侯、执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翻译】三年(己酉,公元前312年)

春季,秦、楚两国军队在丹阳大战,楚军大败,八万甲士被*,屈及以下的列侯、执圭等七十多名官员被俘。秦军乘势夺取了汉中郡。楚王又征发国内全部兵力再次袭击秦国,在蓝田决战,楚军再次大败。韩、魏等国见楚国危困,也向南袭击楚国,直达邓。楚国听说了,只好率军回救,割让两座城向秦国求和。

【解析】秦国东出后,兵力有所分散。楚国派出进攻秦国的军队与秦军数量应当是相当甚至可能更多的。但是,正如楚威王所担心的“寡人自料以楚当秦,不见胜也;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楚国家族私军较多,人心不齐,均存保存实力之心而不愿救助友军,很容易在运动战中被秦军各个击破。想来丹阳战败原因主要就是如此。因而,在秦军夺取汉中后,楚怀王才会动用全国兵力攻击秦国。此时,楚军在楚王统一调度下,协调作战能力增强,秦军不愿正面对敌,采取了诱敌深入,据守待楚军粮草耗尽的方式。于是楚军一路深入直至秦都咸阳附近的蓝田。此时,秦军向魏韩求助,韩魏不敢坐视楚国吞并秦国,于是发兵进攻邓,楚国有后路被断、被两面夹击的风险,士气下降,在蓝田大败。楚军只能回师救邓,并割地求和。

为什么楚军会深入蓝田,难道楚怀王想像魏惠王攻打赵国、韩国那样灭国么?虽然,秦国不在中原,且各国均希望秦国遭到削弱,但正如齐国灭燕会受到其他国家阻扰一样,各国又怎么可能坐视秦国被楚国吞并呢?或许是楚怀王因攻秦顺利过于膨胀了吧。

孟子谓齐宣王曰翻译,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文言文翻译(2)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