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出书、社会活动等成为名动天下的学术明星,后来青歌赛、《诗词大会》等一系列节目加持下,几位人士的名气继续暴涨,赚的盆满钵满。但是在这些节目上也有露马脚的时候,比如郦波在《诗词大会》上就暴露出来只会评诗不会作诗的尴尬。
但是这几位已经都不是纯粹的学者了,曾经在央视《百家讲坛》走红一时的马瑞芳出过一本书,书名是《百家讲坛:这张“魔鬼的床”》,意思百家讲坛这个电视文化的产物就像是西方神话中那张魔鬼的床,人被捉到床上,长了截短,短了拉长。对“学术人”变成“电视人”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百家讲坛的内容流变
电视传播面向的是大众,我国大众的认知和常识水平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启蒙,只能是讲一些通俗无比的内容。这一点,从百家讲坛本身的变化就能看出来,最早的百讲,不愠不火,传播的都是高深的内容,丁肇中、叶嘉莹、杨振宁等高端学者登坛开讲,都是最为前沿的知识和观点。
后来因为收视率一直在低段位徘徊,在业绩压力面前,不得不转身,成为了一个类似电视书场的节目。从易中天的《品三国》和于丹的《论语心得》开始,一路开挂,成为心灵鸡汤和历史评书的传播重器。这些登上百讲的人,也就成了大俗特俗的电视文化的俘虏了。至于他们在爆红之后,私生活上的表现如何,是否与电视上仙风道骨一样,坊间传言多多,估计也会很精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