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且益坚,路遥不坠青云志
在20世纪的初期,列强环伺、军阀混战的华夏大地上,没有仪器设备,没有学科传统,没有学术环境,也没有老师和学生,科学领域不啻于一片蛮荒之地。
叶企孙就像一位辛勤的园丁,在这片荒地上不辞辛劳地培育科学的土壤,再播撒下一粒粒科学精神与方法的种子。
到清华不久,他创建了物理系,自己出任系主任。
从一到三年级,所有课程全由他一人承揽。
艰苦无计,他还是单枪匹马地撑起了整个物理系。
其实,有口吃的叶企孙每次讲课颇为费劲,却极其细致。
一些佶屈聱牙的知识,他会一字一句地讲,反反复复地讲,一直讲到学生们完全听懂为止。
随着学生越来越多,他又组建了清华理学院,设置了算学、化学、生物等6系。
停滞千年的中国科学研究,因为他的出现,重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他多次竭尽所能聘请一些青年学者到清华任教,还尽力援佑他们。
有的人才能非凡,他便主动将其薪金定得比自己高;有的人教学负担重了,他便免费替他授课。
宽厚如他,对老师如此,对学生亦然。
除了传业授道,他还对经济困难的学生悉心关照。
叶企孙住在北院7号,常常会喊上一些老师和学生去吃饭。
师生们齐聚一室,交流思想,研学讨论。
这一份深情厚谊,他的学生在时隔多年后回忆起时仍感激涕零。
而他不光有一份济世救民的胸怀,还有一双识才用才的慧眼。
一直以来,他提倡“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要人尽其才,所以多次劝学生正确选择方向。
化学专业的王淦昌听了他的建议,转系学了物理,成为“两弹一星”元勋。
文史成绩优异、物理成绩差的钱伟长采纳了他的意见,攻读物理后,最终成为我国的“力学之父”。
世人所见,他在满眼焦土的大地上栽种下一棵棵桃李,且有累累硕果盈满枝头。
他对学生有非凡的洞察力,对科技前沿有敏锐的直觉,为中国在最苦难的年代里的物理学培养了一大批国宝级科学家。
事实上,在清华的黄金十年,物理系就培养出了79位院士。
而在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将近一半都出自他的门下。
不得不说,这样一位“大师中的大师”,也是中华民族崛起的脊梁。
松下幸之助有言:
在荆棘道路上,唯有信念和忍耐能开辟出康庄大道。
心存信念,诸事可为。
再多困苦,再多艰辛,也磨灭不了一个心存信念之人的韧性和勇气。
叶企孙一路披荆斩棘,培养了一批优秀学子。
他们中的很多人于若干年后都成为了新中国的学科带头人,且衍生出一支浩大的科学家队伍,为新中国带来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
而这一切,叶企孙功不可没。
只是,学生们的荣光,他却无福消受。
至诚至坚,世上又少贤哲身
日军大举进攻华北后,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为延续文脉,各大高校毅然南迁。
在动荡的天津,叶企孙和熊大缜被安排负责联络接应事宜。
熊大缜不仅是他的得意门生,也是他的生活助手,两人情同父子,相依为命。
当熊大缜请求去前线助力武装抗日时,叶企孙再三思量后,还是同意了。
在了解冀中极度缺乏作战物资后,他不顾环境的恶劣和身体的病痛,募资购买了雷管、医疗用品、通讯器材等物资,穿过敌人的层层封锁,送达冀中。
他与祖国山河生死维系的赤诚之心,昭昭若日月之明。
不幸的是,没过多久,秘密活动暴露,他不得已离津南下。
至此,一介书生上马击贼的惊险经历结束了,而与根据地的联系也彻底中断。
抗日战争结束几年后,叶企孙方才知道,熊大缜早已蒙冤而死,他心痛不已。
“时艰戒言语,孤行更寂寥。终日何所思,思在易沧间。”
他只能写下对学生的沉沉思念,可斯人已去,唯有泪千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