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近日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特别提到要“分类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具体分哪几类?为何要这样改?有哪些方向性的举措?戳视频↓来听专家解读。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所长 姜朝晖:高等教育为什么要分类发展?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这一块,它总体上是有一个同质化的倾向,大家都在同一个赛道上都想成为研究型大学,都想不断升格,所以现在导致了一个比较凸显的问题,千校一面、千人一面,就是高校培养的人和社会的需求,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
围绕这个问题,《纲要》提出将按照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等基本办学定位,区分综合性、特色化基本方向,明确各类高校发展定位,支持理工农医、人文社科、艺术体育等高校差异化发展。
浙江大学党委* 任少波:也就是说要使得“金字塔”型这样的一种建设模式,变成“五指山”型,每一个“指”都应该有从基础到高端这样一个发展的通道。所有的高校不一定完全是三种类型,但是它确实是应该找到一个它的赛道、适宜的评价体系、适宜的资源保障体制机制。使得每一类高校都能够在各自的赛道上,能够放心赛跑,都能够冲向它的一个高峰。
建立分类管理 分类评价机制
同时,《纲要》还提出要建立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根据不同类型高校功能定位、实际贡献、特色优势,建立资源配置激励机制,引导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发挥优势、办出特色。那么怎么引导、怎么评价?
华南理工大学党委*章熙春表示:
- 一个是要构建多元化、多层级分类标准,
- 二是健全分类评价制度,针对不同类型高校设计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
- 三是完善多元主体协同评价模式,推进教育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协同,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院长刘云生表示,评价高校要运用多把尺子:
- 一方面,鉴于高校办学存在共性,需要一把统一的尺子进行衡量。
- 另一方面,还需要有类型的尺子,例如对于研究型高校,着重考察学术;对于技能型学校,则重点关注学生的技能水平。
- 此外,每所高校都有其独特之处,所以还需一把个性化的尺子。
将这三把尺子叠加起来,综合评价高校。同时,评价体系还要动态调整,不能一锤定音。比如这五年朝着某个方向发展,通过五年发展发现还有更多的特色,绝不要一分定终身。
此外,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部分,《纲要》还提出,自主科学确定“双一流”标准,聚焦优势学科适度扩大“双一流”建设范围。完善质量、特色、贡献导向的监测评价体系,健全动态调整和多元投入机制,加大资源配置力度。
华南理工大学党委*章熙春表示,避免入选高校和学科产生“一劳永逸”的心态,打破身份固化,做到有进有出、良性竞争,激发出高校和学科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促进高校办学水平持续攀升。
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面对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如何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至关重要。《纲要》专门就“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做出部署,提出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打造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加强与各类技术转移转化平台和高新园区等的协同,搭建校企联合研发、概念验证、中试熟化等平台,建强技术转移转化等专业人才队伍。目前,各地也在探索相关做法。
前不久,上海一家空调企业开发了一款新产品,如何验证产品性能,让企业颇为头疼。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建设的上海国际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他们找到了复旦大学王丽娜老师团队,这一团队研制出的设备和实验方法,通过建立气温对人体舒适度及思维创造力测试平台,刚好能解决他们的难题。而这样的校企精准匹配,也得益于验证中心一支100余人的专业服务团队,他们架起了校企沟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