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起源及发展过程,相声的发展史从清朝到现在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5-04-16 17:34:21

相声的历史“可溯之源长,可证之史短”,向上查源头,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的“俳优”、汉唐的“参军戏”、宋代百戏中的说唱部分,他们共同特点是或说或唱,幽默逗乐,以娱乐为外衣、以讽刺为根本。其中,参军戏的形式与相声的捧、斗哏形式很像,宋代百戏中有了“像生”技艺,到了明代又有了“象声”,与“相声”有一脉相承的关系。西汉武帝时期东方朔因能言善辩、幽默诙谐被相声界尊为祖师爷。东方朔字曼倩,所以夸赞一个人相声说得好,常用“曼倩遗风”。

清末民初,相声逐渐成熟为独立的曲艺形式。第一个为相声定名的是道光、咸丰年间的张三禄。张三禄原本是八角鼓丑角名角,以擅长现场抓哏名扬天下。但他的性格有点像周星驰,台上风趣癫狂、台下内向孤僻,备受同行挤兑。一怒之下,离行创业,到天桥撂地卖艺,自言表演的是“相声”,以别于以前八角鼓戏。“相声”一词正式出现在历史舞台。

真正使相声成为行业的是朱绍文。朱绍文(1829—1904),原本是京剧丑角演员,因清同治初年国丧不准演戏,不得不改行说相声。朱绍文本人相声技艺超群,演出时常用白沙撒出一副对联“满腹文章穷不怕,五车书史落地贫”,就有了艺名“穷不怕”。像《得胜图》《大保镖》《字象》《黄鹤楼》,德云社常演的《劝人方》都是朱绍文留下的作品。朱绍文对相声发展有两个最大贡献:

创造了相声的基本开场形式。朱绍文演出时先用白沙画出一个大圆圈,然后在圈内用白沙写字,边写边唱,招揽观众。这就是早年相声摞地的开场形式:画锅、白沙写字、圆粘儿。

明确了相声的传承方式。朱绍文第一批收了4个徒弟,舒六五(贫有本)、桂祯(富有根)、徐长福(徐有禄)和范长利(范有缘),从此相声界有了拜师收徒的传统。“摆枝”是相声界拜师仪式,讲究引、保、代三师齐全。引师是推荐师傅的介绍人、保师是师徒双方的保证人、代师是具体替师傅授业的(一说是代笔书写拜师文书的)。之后,朱绍文又将阿彦涛和沈春和收为代拉师弟。这就是相声界朱、阿、沈三大派的来源。有了师徒传承就有了相互照应,用张雪峰的话说增加了行业“门槛”,可以保障相声艺人的利益。今天的相声界一出出“拜师”闹剧,可能是当初祖师爷立规矩时想不到的吧。

以张三禄为第一代相声艺人,传至第四代已现繁荣景象,其中以“相声八德”最为杰出,分别是马德禄、周德山、裕德隆、焦德海、刘德智、李德钖、李德祥、张德全。相声艺术的真正定型、成熟是从以“相声八德”为主的第四代“德”字辈开始。

中主要贡献是通过表演和实践,确立和完善了相声的基本形式和内容,包括相声的创作、表演风格以及舞台技巧等;提升相声的社会地位,使相声从小众娱乐逐渐转变为大众艺术,逐渐由摞地走进茶馆剧场,李德钖(艺名“万人迷”)经常在曲艺演出中“压大轴”;创作了许多流传至今、经久不衰的经典段子。

相声八德,主要活跃在京津一带。随着艺人队伍的扩大,竞争日益激烈,相声逐渐向外开枝散叶。一些城市相继出现了艺人作艺的场所,如天津的“三不管”、地道外、谦德庄,沈阳的北市场、第一商场、小河沿,哈尔滨的道外,大连的西岗子,营口的洼坑甸,济南的南岗子,青岛的劈柴院,郑州的车站、老坟岗,开封的相国寺,南京的夫子庙等都有北京来的相声艺人的踪迹。

沈春和的弟子裕二福是最早由北京闯天津的相声演员。张寿臣于1925 年赴津,后来就定居在那里。马德禄(马三立的父亲)还主持过天津东兴市场连兴茶社的相声大会。清末相声已传播到东北,《陪都纪略》记载盛京(沈阳)“有张太,学相声,叫人乐,嘴头灵”,但张太的师承关系不详。后来朱绍文的弟子范有缘和徒弟朱凤山到奉天(沈阳)献艺。1921年,朱绍文的弟子冯昆志一家来到黑龙江齐齐哈尔,因家族强大、弟子众多,被相声行内称为“冯家门”,奠定东北相声基础。1926年,四代艺人来德如一家来到山东济南,成为定居济南最早相声艺人。江西刘煌庭和弟子潘占奎与京津相声并无师承,属于自学成才,在江西、武汉落地生根。1937年张玉堂(张阔旺)等艺人来到西安,并与他的兄弟们建立“阔旺相声社”,成为陕西相声开山祖。

二十世纪40年后期,由于连年战乱,经济崩溃,百业萧条,社会弥漫悲观情绪,相声艺术进入一个衰落期。为了生存,部分相声演员开始迎合低级、庸俗审美趣味,使出了脏活、臭活,引起社会舆论猛抨击。甚至有学校贴出告示,禁止学生听相声。

但见时光流似箭,转瞬换了人间。1949年,新中国成立,相声艺人又面临了新的形势。首先

相声艺人变成了文艺工作者,改变了“下九流”的社会地位。1949年4月,侯宝林就为*等中央领导进行了专场演出。但是,这时期部分相声艺人的认知和作品与社会所倡导的文明风气不相符合,甚至出现了在北京白纸坊印刷礼堂被轰下台的演出事故。

1950年1月19日,相声改进小组在北京前门箭楼成立,发起人是孙玉奎、刘德智、侯宝林、侯一尘、高德亮、罗荣寿、高凤山、佟大方、全常保、常宝霆、于世德,主要工作是改造旧相声、创作新相声,组织学习、演出和出版。这一时期,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给予了相声热情支持,创作了一批新相声作品。1950年3月2日起,在前门外大礼纱帽胡同路北的新华游艺社,开始由小组成员演出相声大会,演员们轮流登场,观众可以随时进场,出门时收钱,演员的基本生存问题得到了解决。小组还设立了监察制度,凡有涉及迷信、色情、辱骂等内容的词句一一记录下来,以便下次改正。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运动开始,小组积极编演节目参加宣传演出。一些演员自告奋勇地参加了1951年3月出发的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曲艺服务大队。当时极负盛名的“小蘑菇”常宝堃,在慰问期间不幸牺牲,年仅29岁。回国后,1951年5月又组织了抗美援朝后方宣传队,赴西北、西南、中南、华北、东北等地宣传演出。

抗美援朝以后,在侯宝林等人的提议下,1952年1月成立了民营公助的北京市曲艺工作团,当年11月,北京市成立了京、评、曲八个团。曲艺成立了三个团,以鼓曲为主的曲艺一团;以曲剧为主的曲艺二团;相声改进小组成员参加了以孙宝才、高凤山为首的曲艺三团,俗称“相声大会”。至此,相声改进小组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自动取消。

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在相声行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相声改进小组积极改造思想、大力推陈出新、加强理论研究、团结相声艺人、培养相声新秀,探索了相声的生存发展道路,为新中国的相声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过,也是因为历史环境的约束,它也给相声带来了“左”的影响。后期的一些相声作品有过于强调相声的政治宣传作用而忽略艺术、娱乐作用的倾向。

1953年曲艺作家何迟创作了相声《买猴》,马三立修改后搬上舞台,引起空前反响,作品主角“马大哈”形象深入人心,成为马虎的代名词。但随着社会反响的扩大,也出现了批评声音,主要批评集中在作品中没有正面人物和正面力量,甚至上纲为给社会主义抹黑、污蔑新社会的商业工作者。后经赵树理、老舍、侯宝林等努力维护,《买猴》的性质没有作出定论。但1957年,由于反右斗争扩大化,《买猴》作者何迟、表演者马三立被划为右派,之后又陆续在多次运动中受到批判。

1958年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各地相声演员纷纷上山、下乡、下厂,编演了一批以歌颂为主的相声作品。从此,歌颂相声成为与讽刺相声、娱乐相声并列的地位。这方面贡献和影响最大的是马季和夏雨田。

“文革”期间,相声被诬蔑为“庸俗低级”“耍贫嘴”,勒令禁演。侯宝林等艺术家首先受到冲击和迫害。有一位相声演员家被贴上“地富反坏和相声演员到派出所报到!”

“文革”结束后,全国开展批判“四人帮”,以讽刺见长的相声率先吹响批判的号角。马季、姜昆等艺人脱颖而出。到了80年代,相声迎来空前的繁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举办了多场相声大赛,对相声传播起到巨大宣传作用。1985年,吉林省曲艺家协会组织了全国范围内的相声演员评选,通过观众投票选出十位深受观众欢迎的相声演员,合称“十大笑星”,分别是马季、姜昆、李文华、侯耀文、石富宽、师胜杰、赵炎、高英培、常宝华、郝爱民。这一时期,各种综艺型晚会中相声都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然而,浮华过后,一地鸡毛。到了90年代,相声又逐步走向低谷。简单分析一下原因: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娱乐花样和娱乐载体不断翻新,以前主要是听匣子(收音机)、看剧场;现在满大街都是游戏厅、录像厅、台球厅、溜冰场,电视普及千家万户,受众分流是必然。经济加速发展带来了社会节奏变快,相声和传统戏曲都是需要观众静下心来慢欣赏的项目,比如相声讲究“三番四抖”,可是观众已经失去了耐心,特别是年轻观众,所以二者面临同样的生存问题。另一方面,体制温床导致相声演员良莠不齐和不思进取。表面上好像相声门槛低,托个关系就能进团,弄个包装就成大师,实际终是门外观花。短暂的娱乐繁荣使大家难以静下心来磨业务、搞创作,艺术水平直线下降。歌颂型相声一家独大,讨好了上级,失去了观众。相声干不过小品在当时几乎已成共识。

面对生死存亡,一批相声演员发起了自救行动。“相声回归剧场”成为当时相声界有识之士的共识。1996年由姜昆、侯耀文、李金斗、常贵田等人共同发起组织了五场“相声回归剧场专场演出”。最值得浓墨重彩一笔的是一个“非著名相声演员”的横空出世。郭德纲这个如今红透全国的相声大师,在当时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演员,但却对相声有着十二分的真诚与热爱。郭德纲于1996年(一说是1998年)创办了北京相声大会,在茶馆间流动演出,2003年更名为北京德云社,凭借过硬的基本功和电视台、网络等媒体的加持一夜爆红。相较于郭德纲和德云社的出名,更重要的是使相声再一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之后,郭德纲和德云社虽然又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风波,但终于扛起了相声复兴的大旗。如今其弟子盈门,人才辈出,最难得的是始终扎根剧场、专注商演,摆正了相声服务群众的基本定位。

随着德云社的兴盛,相声艺人又看到了相声行业的未来,我们衷心希望相声行业越来越好。在相声言相声,不要为一时一己私利破坏相声在群众中的印象。

,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