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奔而至是成语吗,一路飞奔是成语吗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5-04-25 11:42:26

狂奔而至是成语吗,一路飞奔是成语吗(1)

《文史趣思》

陈学斌 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狂奔而至是成语吗,一路飞奔是成语吗(2)

布袋和尚的名字叫张契此,号为长汀子布袋师,浙江奉化人,早年在奉化岳林寺出家。他整日袒胸露腹,笑口常开,幽默风趣,聪明智慧,与人为善,乐观包容。他常用杖挑布袋或身背布袋入市,见物乞讨,装进布袋,人们向他逗趣或借问佛法为难他,他也不在意,因此,深受世人尊敬和喜爱。布袋和尚有一句警世偈语:“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多少自在。”告诫人们放下心头的包袱与身外之物。他在圆寂之时作偈云:“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由此,布袋和尚为弥勒菩萨化身的说法便流传开来。

笔者在了解布袋和尚的奇闻轶事时,对其所吟《插秧歌》感触颇深。布袋和尚本是南方农家出身,插秧应是熟门熟路。据说,有四邻请他帮忙插秧,他毫不推辞、一概答应。待各家田里秧苗已插好,方知他分身有术、不同凡人。有人问他插秧感想,他随口吟出一首插秧歌,原文为: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又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首插秧歌,看似朴实无华、浅白平易,吟的是插秧的自然过程,但认真品悟,却感到它富含哲理、饱蕴禅机,充满了风云际会和人生进退的大学问、大智慧。

这种“退步原来是向前”的境界格局,在历史上也能寻找到许多活生生的事例。尽管他们退的原因、方式、结果不尽相同,但以退为进的初衷却惊人的相似。他们围绕是退还是进,上演了精彩纷呈、亦实亦虚、亦真亦假、亦是亦非的正剧或闹剧,从中涌现出智慧超群、进退自如的杰出人物,在以退为进中实现华丽转身和精彩蜕变;也出现过利令智昏、进退失据的悲剧人生,在不知进退中跌入困境泥淖和万丈深渊。

为了力避强敌锋芒急流勇退。秦朝末年,各地起义反抗暴秦的势力风起云涌,其中数项羽和刘邦的队伍实力较强。他们在进军途中相约,谁先入关中者为王。尽管刘邦率军先攻入咸阳,并且得到当地百姓拥戴,但由于项羽的军力远胜刘邦,为图自保,刘邦主动让出咸阳,并机智躲过“鸿门宴”可能招致*身之祸的危机。之后,刘邦避开咄咄逼人的项羽军,苦心经营汉中,招贤拜将、养精蓄锐,待时机成熟时反攻项羽,最终夺得天下。

为了占据道义高地巧妙避退。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在国内受迫害,只得四处逃亡。到达楚国时,楚成王以礼相待。席间,楚成王问重耳,如果将来回到晋国掌权,该怎么样报答楚国呢?重耳应答道,楚国物产丰饶,给一般的东西肯定不需要,假使真的能回国,今后如晋楚之军在中原相遇时,我将率军退避三舍。当时一舍为三十里地,三舍为九十里地。听了重耳的回答,楚成王认为重耳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会得到老天的相助,于是对他优待有加。后来,重耳在历经磨难曲折之后,终于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当晋楚发生城濮之战时,他下令晋军三次退避。正是三天退避三舍,在道义上取得主动,又积蓄士气,赢得地利,利用楚军的弱点一举将其击败。

为了主动诱敌深入设计而退。战国时期的庞涓和孙膑本出同门,都是军事上的杰出人才,庞涓却妒忌孙膑的才能,设计陷害,孙膑不得不从魏国逃往齐国。庞涓统领的魏军实力强悍,数次攻打赵、韩等国。赵、韩求救于齐,孙膑为齐王献计,用“围魏救赵”、“围魏救韩”的战法迫使魏军回撤。当魏军从韩国撤回时,齐军故意示弱,用“添兵减灶”之法,引诱魏军追赶,一路上将魏军拖得疲惫不堪。齐军在地势复杂的马陵道预先设伏,待庞涓率少数队伍追至时,陷入齐军的包围圈,庞涓被乱箭射死,正应了害人者必然祸己的古训。

为了捞取政治资本谦恭假退。西汉后期,魏郡王氏家族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外戚世家,王家先后有九人封侯、五人担任大司马,族中之人多为将军、显贵,生活奢靡、声威张扬。唯独王莽勤奋好学、独守清净、生活简朴、为人谦恭,对内侍奉长辈十分孝敬,对外交往贤士礼仪周到,成为世人眼中的道德楷模,其名声朝野皆知。王莽当官后,一如既往,不仅办事严谨,对人也更加恭敬,在他的叔叔和姑姑扶持下,逐渐攀上大司马高位。当其他家族势力在朝中占据上风后,他急忙卸职隐退,在家更加安分谨慎。许多官吏和平民都为王莽被罢免鸣不平,要求他复出。再次掌握朝中大权的王莽待地位巩固后,政治野心逐渐暴露,后来竟取代年幼的天子,自己当了皇帝,最终被起义军所*。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曰: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辛辣地讥讽了王莽“假退”的真面目。

为了转移矛盾焦点不得不退。清朝末期,列强欺凌日盛,百姓民不聊生,变法图强声浪持续高涨,各派政党相继成立,反清风潮此起彼伏。尤其是光绪皇帝及慈禧太后相继去世,溥仪继承皇位,朝中政权不稳,争权斗争愈演愈烈,掌握兵权的袁世凯受到攻讦猜忌。袁世凯权衡得失,自称足疾,请辞返回河南故地隐居。在此期间,他韬光养晦,暗中串联,等待时机复出。武昌起义爆发后,朝廷复召他入职,他却待价而沽,直到时机完全成熟,一跃东山再起,窃取清政府的军政大权,最后还当了短暂的“洪宪皇帝”,终在众叛亲离、全国一片讨伐的声浪中死去。

为了淡泊名利得失深居隐退。伯夷和叔齐是殷商末期孤竹国君的儿子。孤竹国君最喜欢三儿子叔齐,有意让他将来继承君位。国君死后,大臣们想请叔齐继位,但叔齐认为应是长兄伯夷做国君。没想到伯夷不肯就位,索性逃走了事。叔齐见此,也随之逃去,国君的位置只得由老二来做。后来,周武王率兵伐纣,伯夷和叔齐劝说武王不要去发动战争,武王并未采纳。武王灭纣后,伯夷和叔齐不认可武王的做法,决定不食周粟。两人在首阳山隐居,采薇而食,终于饿死。他们两人的让国精神和耻食周粟的高尚气节,被后人传颂。

东晋末期的陶渊明,为官时深恶官场的虚伪和名利的羁绊,在任彭泽县令时,毅然弃职归隐,从此过上自由自在、自耕自食的田园生活。他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脱俗的意境,表达对清新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他的《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广为流传,从中也反映了他高洁质朴的性格特征。

前面说了这么多的“退”,并非认为一味退让、消极避世、无所作为是可取的,而是在于更好地悟透“退步原来是向前”的真谛。《三国演义》中,魏将张辽大战逍遥津,追得吴主孙权情急万分。孙权在败逃时,见前面的河桥被敌军损毁,犹豫之间,后面追兵又至。情急之下,他先将马后退数丈,然后扬鞭策马,一跃而过断桥,方才脱离险境。《水浒传》中,好汉林冲遭高太尉陷害,被发配沧州。他路过名士柴进庄上,受到厚礼款待。而受聘庄上的洪教头见林冲是个发配之人,态度极度傲慢,极尽轻鄙威逼之能事。两人比武之时,林冲先是连连退让,然洪教头步步紧逼,林冲看出洪教头的破绽,果断出招打得洪教头羞愧离去。这两则故事,恰恰说明以退为进的奥妙所在。

既然“以退为进”蕴含取胜之道,那就应对为什么退、何时退、怎么退深入研究,把握其逻辑机理和运用之妙。笔者以为,至少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退要审时度势。时者,时机、时局也;势者,变化、趋势也。善于观察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充分把握时机、掂量时局、因势而谋、因时而动,顺应潮流而不逆势而行,则能做到进退有度。元朝末年,群雄蜂起,一些有军事实力的豪强抢占地盘,纷纷称王称帝。当时朱元璋带领的队伍节节胜利,基本具备与其他势力一争天下的基础。朱元璋征求谋士朱升对今后战略方针的意见,朱升献了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采纳此策,稳扎稳打,一步一步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帝业,建立了大明王朝。

二是退要不弃斗志。退是为了更好地进,即使不得已、无可奈何而退,也不要灰心丧气、自暴自弃。越国被吴国打败之时,越王勾践以奴仆身份侍奉吴王,待取得吴王的怜悯被放归之后,他忍辱负重,苦心经营,晚上头枕兵器睡在稻草堆上,早起后先尝一尝悬挂在房子里的苦胆,并让守卫的士兵问他:“你忘了三年的耻辱吗?”以此激励斗志。经长期艰苦的准备,终于寻得机会攻陷吴国,为越国报仇雪耻。“卧薪尝胆”成为一个在逆境中发奋图强的成语典故。

三是退要谋定而动。当遇到挫折或处于弱势时,往往选择退的方略。越是处于不利境况,越是应该冷静思考、沉着应对。退要退得有章法、有秩序、有准备,不能盲目而退、无备而退,否则,就会招致更大的失败或是灭顶之灾。三国时期,蜀相诸葛亮为夺取关中、进图中原,曾六出祁山,但因种种原因,北伐数次受挫。待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病重时,仍预先设谋布局,指导蜀军度过内忧外患危机,还师汉中。

四是退要不失转机。春秋时期,宋国与楚国在泓水隔岸列阵准备交战,宋军统帅宋襄公否决谋臣两次请求出战的良机:在楚军未完全过河时,退让不作攻击;待楚军已经全部渡过河尚未摆好阵势时,再次退让不作攻击。直到楚军阵势已成,两军对垒时,宋军大败,损失惨重,宋襄公本人也受创伤。事实上,退并不是一味退让,退中也蕴含进的机遇,只要善于把握转机,就能立于主动之地。在土地革命战争中,红军灵活运用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诀就是不失转机的典范运用。

五是退要坚守底线。退是一门大学问,退中有原则,退中有政治。丧权辱国的退、丧失大节的退、丧尽天良的退则不可取。中日甲午战争时,清兵统帅叶志超丧失斗志,牙山战役组织混乱,狼狈退到平壤。平壤之战,一看形势不妙,又连夜狂奔五百里,一路逃过鸭绿江,把朝鲜拱手让给了日本。叶志超无底线、无节操、不顾大局的败退,对整个甲午战争的走向产生十分恶劣的影响。它只是晚晴没落腐朽的一个缩影,但也反映他本人不思进取、贪生怕死的人性弱点。历史的教训值得深刻铭记。

资料:复旦大学出版社

编辑:徐诺

,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