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
春节的产生也和上古先民的时间感受与时间意识有关,古人以天文、物候及人事活动等作为时间变化的重要参照,年的时间周期概念应该在夏商周三代以前就已经为人们所掌握。当时,春节最初是古人祭祀祖先的节日,古人相信祖先的灵魂会在新年这一天降临人间,带来好运和健康,因此,他们会在家中设宴祭祀祖宗,燃放烟火,用鞭炮驱赶邪魔,以保家庭平安,祈求风调雨顺 。
春节的发展阶段春节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多个阶段,以下详细阐述:
先秦时期这一时期春节有着不同称呼,如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在这个阶段已经存在着祭祀等与节日相关的活动,是春节民俗的萌芽时期,人们主要进行一些祭拜祖先、天地的仪式。当时的礼仪制度相对初兴,这些仪式与当时人们对自然、祖先的敬畏观念紧密相连。例如在礼仪规范下的祭祀贡品的种类、祭祀的顺序等都体现出当时人们对于春节这个特殊时间节点的重视,这些活动旨在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万事顺遂。祭祀行为往往由统治阶层带头,自上而下影响到民间民众,从而慢慢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种习俗传统,但此时的春节尚未发展成为全民性、大规模性具备丰富多样民俗活动的节日。
两汉时期被叫做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随着社会发展的稳定和文化进步,春节的形式和内涵开始有所扩展。春节期间除了祭祀祖先等活动外,家庭团圆的活动逐渐得到重视,一家人在岁旦之日团聚在一起,守岁祈福开始成为新的民俗内容。同时,节日的氛围开始由宫廷、贵族向普通百姓普及。朝廷在正旦之日会有一些大型的祭祀典礼,而民间百姓则在自己的家中也会进行简单的迎新年仪式,如供奉祖先、清扫房屋等,这些活动寓意着除旧布新,迎接新的一岁开始。
魏晋南北朝时期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由于这个历史时期民族大融合、文化的相互交融,春节这个节日一方面继承了传统汉族地区的节日习俗,另一方面开始融入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例如少数民族的歌舞庆祝方式、独特的美食等开始慢慢融入春节的庆祝范围。从民俗内容上看,春节依旧延续着祖先祭祀、家庭团圆、迎新祈福的基本内涵,但在庆祝形式和节日氛围的营造上变得更加多元丰富。像是在一些少数民族和汉族融合的地区,祭祀祖先的祭品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同文化特色的食物或者仪式流程出现微小的调整以兼顾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而且这个时期的玄学发展对人们的观念也有一定影响,在春节祈愿等习俗可能会带有更多的哲学性思考和精神追求。
唐宋元明时期被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这个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发展的阶段,春节也随之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高峰。
- 唐代时期经济繁荣,国家稳定。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更加盛大,城市里到处张灯结彩,热闹非凡。除了家庭内部的祭祖、团圆活动,社会层面的人际交往互动也变得频繁起来。官员之间的拜年、文人墨客之间的诗词相赠等风气盛行。例如大诗人杜甫就有许多诗作描绘过年时的热闹场景和自己感怀新年的思绪。而且随着对外交往的增多,一些外邦的文化元素也间接影响春节,比如西域的舞蹈、胡服等特色文化会偶尔出现在春节庆祝活动中供人们观赏娱乐。
- 宋代物质经济发达,春节的主题已慢慢从祭祀转向娱乐和团圆。早在宋朝,就有了春节放七天假的概念,人们放下一切事务,专心享受团圆与欢乐。从《东京梦华录》和《武林旧事》等文献中可以看到当时诸如舞龙舞狮、杂技表演、社火等大众娱乐活动已经成为春节期间城市居民不可或缺的节目。皇家宫廷也有大型的宫廷庆祝宴会并有专门的宫廷礼仪与庆祝节目流程。而且春节期间的商业活动异常活跃,各种集市、庙会售卖琳琅满目的商品。
- 元代虽为少数民族统治,但在春节这个节日借也在很大程度上尊重和延续了中原汉族的文化传统,只不过融入了草原游牧民族的一些豪放元素。例如在宫廷举办的春节活动可能会出现大规模的赛马等表演项目或者来自草原地区的特殊美食加入节日盛宴当中。
- 明代建立后大力恢复和弘扬汉族传统文化,春节习俗在原有基础上更加规范化、常态化并且规模更大。从官方到民间都会在春节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精心策划的仪式和庆祝活动。灯火夜游、猜灯谜等传统民俗活动更是得到发扬,民间的烟花爆竹燃放也更加密集盛大,用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一直叫元旦或元日。清朝时期,春节的习俗日益丰富多彩,如设置年桌,拜年,贴春联,走亲访友等,同时满族文化也融入春节之中,满族人的萨其马等特色美食成为春节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宫廷中的春节庆祝就融合了满汉文化元素,既有中原礼仪制度下的祭天祭祖、阖家团圆、贴春联等习俗,又有满族特色的宫廷礼仪活动,全国范围内春节的民俗在传承前朝旧俗的基础上继续拓展,成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近现代时期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这一时期因为政治变革的原因,出现官方节日与民间传统节日的分离,在民国初年,政府强力推行新的历法,但也考虑民众生活需要采取调和折中的方式。1914年,官方将阴历(农历)元旦定为春节。但激进的民国政府曾一度试图全部统一使用公历,将传统节日习俗全部搬到新的历法系统中,但实践结果不理想,民间依旧按照传统过农历春节。在近现代,传统春节习俗继续传承,如祭祖拜神、舞狮、腰鼓、燃放烟花爆竹等,同时出现一些现代庆祝方式。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很大变化,受到现代文化、流行文化以及全球化等因素影响,春节庆祝方式更加多元化,有亲朋好友聚会、旅游度假、购物消费等现代化庆祝方式 。
不同朝代中的春节变化周朝时期春秋战国都是周朝历史的一部分,春节的雏形可能在这个时期孕育。西周初年,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人们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这些活动多与农事相关。周的宗法制度和礼仪规范不断影响春节民俗的形成过程,朝廷的祭祀礼仪是民间节日仪式的重要范本,很多贵族家庭的春节祭祀仪式都有着严格的周礼规范,无论是祭品的种类、数量,还是祭祀的程序,都更趋近于官方的祭祀礼仪模板。
秦朝时期秦朝推行“严刑峻法”,虽然以法家思想治国,但是在民间习俗方面很大程度上还是继承了先秦的传统文化,由于秦朝统一六国,疆域面积扩大,春节等传统习俗开始在更多的地区进行统一化传播。在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文字等政策背景下,距离较近的地区,春节习俗向更加标准化、统一化方向发展。比如在秦地原来和楚地有些不同的祭祀方式可能在秦朝统治区域内进行融合或者规范为统一种方式。但是由于秦朝统治在民间相对比较繁重,民间的春节可能主要以一些基本的简单祭祀祖先,祈求来年安康等朴实愿望为主,盛大欢庆的风格还不具备太多。
汉代以后汉武帝时期,太初历的颁布在历法方面对春节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 。而随着汉朝的繁荣昌盛,春节的文化内涵进一步丰富起来,从汉朝开始,春节的喜庆氛围在统治者的倡导下更加浓烈,在基层民间百姓对春节的重视程度也大大提高。汉朝大面积推行儒学,儒家思想深入到民俗文化领域,春节的祭祀等习俗被赋予更多的道德伦理内涵,比如家庭观念、孝道思想通过春节期间祭祖等仪式进一步强化。
唐代时期除前面提到的繁荣景象中的春节情况外,在政治影响方面,唐朝因为疆域广阔,是东亚的政治文化中心,以及唐朝统治者本身对文化艺术的喜爱和支持,春节文化传入很多边疆地区以及周边附属国。在唐朝,从宫廷到民间,对春节的庆祝方式多种多样,上至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沉醉在春节的欢乐氛围之中。
宋代时期伴随着城市商业繁荣发展,尤其是东京(开封)、临安(杭州)等大城市,人口密集,商业发达。春节的节日消费属性大大增强,像我们现代所熟知的春节购物潮。当时市民除了在市场上购买各种节日用品、食品等物质消费外,也开始消费与之相关的娱乐文化,如到勾栏瓦舍观看综艺节目表演,购买特色的烟花爆竹享受视听盛宴,而这些消费也拉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元代时期由于统治者为少数民族,文化相对多元。春节虽然在整体上保持着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下的一些基本元素,但在宫廷文化影响下有着很多草原文化的植入。从宫廷到民间都有一些新的春节习俗,宫廷可能举办大型的那达慕式的活动庆祝新年,甚至有赛马、射箭、摔跤等元素融入,这与汉族传统文化不同。在民间虽然普通百姓生活以农耕居多,但是在一些民族融合的地区,民间的春节庆祝活动可能会纳入游牧民族的文化表演、特色食品等内容。虽然元代官方对汉族文化有所保留,但不可避免地对春节文化有一定的冲击和整合。
清代时期因为是满族统治期间,在中国历史上规模相对较大的少数民族统治朝代,满族文化全方位地与汉族文化在春节的节俗上进行融合。宫廷里的春节庆祝同时具备满族宫廷礼仪和汉族传统的儒家礼教特色;民间的春节在饮食、服饰、拜年礼节等方面都进行了多民族融合,例如满族皇室宫廷过年要进行满族特色的祭祀仪式,且满族人的饮食经典如上面提到的萨其马等进入百姓年节的餐桌;汉族民间的剪纸、放风筝等活动也受到满族贵族喜爱成为宫廷过年娱乐的选择。民族融合在春节这一节日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近现代中国春节的演变民国时期-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民国之后,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化,表现在节日方面是官方节日与民间传统节日出现分离。1912年中华民国改用阳历,1月1日被定为民国元年元旦,孙中山引进西洋历法,改变传统的正朔,以公历为标准纪年。当时内务部编撰的《中华民国元年新历书》新旧二历并存,但政府推行新历,让官员行用公文一律改用阳历。袁世凯任总统后继续推行新历。不过,民间依旧按照旧历春节进行庆祝活动。
- 1914年1月,北京政府内务部提出将阴历元旦定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准给假一日。此后在民间,“春节”成为农历正月初一的称呼。但当时的民国政府曾想废除旧历、普用国历, 1928年出台许多政策想让民众遵循公历日历过新年,转移旧历年节的礼仪娱乐等至国历新年,比如不许旧历新年放假,严令机关团体不准循旧历节令放假,还指导改良民众旧历节令娱乐销售品按国历日期举行等,但实施过程中遭遇重重困难,民间抵触情绪较大。例如当时春节期间一些商店按传统关门停业,还被警察强迫开门营业,涉及旧历习俗的物品被捣毁,小贩被拘役等情况,但最终这种强行取缔农历的做法失败,民众依然按传统习俗过春节,包括传统的祭灶、扫尘、除夕守岁、贴春联等活动一直相沿不断。
- 改革开放之前,新中国成立后春节被确立为重要传统节日,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物资供应相对匮乏,春节期间供应一些限量的节日物资改善人民生活。从城市到乡村,春节依旧保留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在单位里,春节也成为职工欢聚一堂,开展文艺活动、表彰先进等激励士气的特殊时期。例如在国营工厂里,职工们凭借单位发放的有限粮票、布票等去换取年货,而单位食堂可能会准备较为丰盛的年夜饭,广大职工一起在厂里庆祝春节;在乡村地区则完整地保留着家族祭祀祖先、邻里之间拜年、舞龙舞狮等传统习俗。
- 改革开放之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春节的演变呈现出传统传承与现代创新相结合的特点。信息技术的普及、交通的便利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等因素极大地影响了春节庆祝方式。一方面传统的家庭团圆、祭祀祖先、拜年等习俗仍然根深蒂固,人们依旧重视除夕的年夜饭、长辈发压岁钱等传统环节。另一方面,现代元素的融入表现得十分明显:通信与社交方式革新:电话拜年在八九十年代开始流行,进入21世纪后,互联网普及,短信拜年、电子邮件拜年成为年轻人新的拜年方式,到现在手机社交软件(如微信)的语音、视频拜年更加方便快捷。随着视频通话的普及,远在他乡的游子们可以更直观地给家人拜年、送祝福,这种方式突破了距离的限制。消费与旅游热潮: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消费层级不断升级。春节假期成为最热闹的消费季,各大商场开展促销活动,人们疯狂采购年货,且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食品和衣物,高端电子产品、时尚品牌等成为热门选购对象。同时,旅游过年开始出现并逐渐变成一种风尚,每到春节假日期间,国内旅游景点人满为患,甚至很多家庭选择海外度假。以2018年为例,不少家庭选择到泰国、日本等国家旅游过年,既可以享受异地的文化风情,又能避开国内拥挤的人群;到后来南方地区的人到北方体验冰雪项目,北方喜爱温暖的人到南方的海边度假等区域旅游变得普遍。娱乐形式多元化:过去春节期间主要的娱乐是看春节联欢晚会、放烟花爆竹、走亲访友。而现今,看电影成为很多家庭在春节的新选择,春节档电影票房逐年攀升。此外,一些城市举办盛大的春节花市、灯会等活动,吸收更多外地游客前来观赏。同时,网络游戏在年轻人群体中成为春节社交娱乐的一种方式,大家可以组队联机玩游戏互动交流,新兴的数字娱乐正在逐步改写春节的“娱乐版图”。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春节的国际化趋势将更加明显。自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后,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将进一步扩大。当前已有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全球约1 / 5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未来会有更多国家和地区认识和接纳春节文化,在全球化传播过程中,春节的一些传统文化符号如饺子、春联、灯笼等将成为中国文化的名片被世界各地的人们认知。例如中国春节期间的舞龙舞狮表演在很多国外城市已经得到展示并深受欢迎,传递出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
文化传承与教育方面的趋势加强春节文化的传承与教育会成为重要趋势。针对现代社会部分年轻群体对春节传统文化内涵认知不足的问题,未来会加大在学校教育和社会公共文化教育中的融入力度。学校可能会设置专门的春节民俗课程,系统地教授春节的起源、习俗、文化内涵等知识;在社会层面,则会利用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机构举办更多的春节文化展览、讲座等活动。一些地方可能会重新复兴传统的春节民俗手工艺制作,如剪纸、扎灯笼等技艺,让更多人尤其是青少年亲身参与来加深对春节文化的理解。
春节与现代消费、科技融合趋势- 消费趋势:春节将继续成为拉动消费市场的重要时期,并且消费方式更加趋向现代生活方式。从年货采购方面来说,绿色、健康、有机的食品将成为年货的主流选择。随着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体系不断发展,线上年货节可能会成为常态,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购买到全国各地乃至全球的特色年货。在服务消费领域,适合家庭的娱乐项目消费(如家庭旅行套餐、全家健身卡等)将迎来更多需求。另外,春节期间消费者对品质和个性化的需求将推动企业进行创新,无论是春节相关的食品、工艺品还是旅游产品,均朝着个性化定制方向发展。例如定制有家庭照片或者家庭专属logo的春节糕点礼盒、带有个人名字或吉祥话语的手工艺品等。
- 科技趋势:数字技术、高科技手段将更加深度地融入春节庆祝活动当中。如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技术可以让人们体验虚拟的春节民俗场景或者全新的春节主题娱乐项目。智能家居设备将会被用来营造春节氛围,例如可以通过语音控制的智能灯具可以变幻出不同颜色来体现春节的喜庆色彩,智能音箱随时播放节日音乐;文化娱乐产业也会借助新兴科技推出春节期间的特别版节目,像利用全息投影技术打造的春节晚会舞台表演等。
春节旅游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一方面国内旅游会朝着更深度体验地方文化特色的方向发展。依据2025年新春市场来看,非遗与春节旅游的结合已经初现端倪,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会继续挖掘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民俗活动进入旅游项目,如推出云南的火把节体验之旅、陕西的剪纸民俗游等深度文化旅游项目。入境游将持续升温,中国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多样的旅游资源吸引着大量国外游客,从2025年春节的预定量来看,随着签证政策更加宽松,入境游订单同比增长迅速。像韩国游客大量涌入,入境旅游还将带动相关服务业,如翻译、国际导游、特色酒店、国际餐饮等业务的蓬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