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溪泉水水质清澈、酸碱度适宜、温度很低,用这种水生产出来的宣纸才"白如雪、绵如帛"。
当地的气候及喀斯特山地的石滩也为原料的摊晒和漂白提供了最佳场地。诞生在泾县的宣纸,可谓是天地灵气所钟,占尽了"天时"与"地利"。
选、捡、蒸、煮、沤、浸、扯、晒,清除青檀树皮、沙田稻草的无用杂质、存留纤维精华,摊晒至少一年进行自然漂白,饱尝日光月华,历过风吹雨淋,再经过蒸煮、碓捣、切碎、踩洗、过滤、打浆的"千锤百炼",过了"水深火热"的捞纸与晒纸两关……宣纸从原料采集到最后成品要经过一百多道传统工序。
每张宣纸的诞生,都凝聚着匠人们的智慧与心血。匠人之于手工古法造宣纸,犹如德国人于制车、瑞士人于造表,循规蹈矩,精益求精,不敢有丝毫懈怠、半点偷工,这才造就了宣纸千年未改的质朴脾性与风骨。
记者近距离观看、体验了包括摊晒、碓皮、洗浆、捞纸、晒纸等重要流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捞纸和晒纸,它们可谓是宣纸从无形到有形的关键工序。工匠们用竹制纸帘从纸槽里捞出来的纸一层层叠码成摞,放平压实,挤出水分,还要经过一天的烘干。听起来简单,但实际操作最起码要学一年以上,还得有相当的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