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市,隶属于陕西省,位于陕西省东南部,东临河南省,东南临湖北省,北、西北、西南分别与陕西省渭南市、西安市、安康市接壤。介于东经108°34′20″—111°1′25″,北纬33°2′30″—34°24′40″之间,总面积19851平方千米。
商洛始名于汉朝,指上雒(县)和商(县)的地域合称。因地处秦岭山地,因境内有商山洛水而得名。历史上商洛道(亦称商於古道)为秦驰道的主干道之一,为“秦楚咽喉”,是长安通往东南诸地和其他中原地区的交通要道。
截至2017年,商洛市下辖1区6县,常住人口238.13万。实现地方生产总值800.7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8.1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42.2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60.36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33695元。
商洛名胜古迹有5A级景区商南金丝大峡谷、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柞水溶洞、二郎庙、丰阳塔、大云寺、天竺山、月亮洞等。自2010年开始,一年一度的中国秦岭生态旅游节在商洛市举办。
2018年上半年,商洛市完成生产总值373.19亿元,在全省地级市中排第9名;增速达到9.0%。
历史建制
周朝(公元前256年以前)
西周属若方,春秋属上鄀、晋上雒及楚商地域。战国属秦楚。[2][3]
周属雍、豫。[2]
周昭王五十年,昭王攻楚出少习,死于 汉水。
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春,晋(上雒)伐鄀(下)出少习。
周匡王二年(前611年),楚大饥,庸国率兵“蛮”攻楚,秦发兵出少习助楚灭庸。
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吴、唐、蔡侵楚郢都,楚申包胥求救于秦哀公哭七天七夜,哀公派子蒲、子元率兵车五百辆出经晋上雒过少习援楚。
敬王二十九年(前491年)《左传》:“司马起丰、析与狄戎,以临 上雒(晋辖,今 商州地域和 寒川佛诞公园下孝义古城治所)。左师军 于菟和,右师军于仓野,使谓阴地之命大夫士蔑曰:「晋、楚有盟,好恶同之。若将不废,寡君之愿也。不然,将通于 少习.(武关前)..,”。
周元王六年(前470年),商境大旱,“丹水绝,三日不流”。
周威烈王十三年(前413年),楚简王攻魏,发兵至 上洛(今商州市 上雒古城即 寒川佛诞公园下孝义古城治所)。
周安王二十五年(前377年),韩、赵、魏三国分晋时, 上洛归属于魏国。后来魏、楚交战于 陉山,魏国害怕秦国援楚,将上洛献给了秦国。从此, 商於六百里归秦国管辖。[4]
周显王十八年(前351年),修筑商城(今丹凤县古城村),称“ 城商塞”。
显王二十九年(前340年),卫鞅大破魏军,获大胜。俘公子卬,秦王封卫鞅 商於十五邑,号“ 商君”,遂称“商鞅”。
商洛在战国时属商鞅封地,和毗邻的於地,统称为“ 商於”。先后分属楚、晋(魏)、秦,最后统一于秦。 秦孝公因 卫鞅破魏有功,将卫鞅分封"于商"十五邑。地域约秦岭至“城商塞”武关前后的商於六百里地域。故称其为“ 商君”、“商鞅”。是此地以武关即商邑为中心的文化地域的开始。形成此地域的第一个军事、文化经济中心。(考古显示:早在公元前351年,秦国就在这里修了城,地址在今丹凤县城西2.5公里古城岭子,“整个台地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300米”城。(《商州考古》p,070第五行)。出土文物带有“商”字的瓦当,确认系公元前340年秦封给商鞅之封邑。
秦(公元前221----前207年)
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设上雒、商(县)[3] ,(包括
商洛(8)
今商州区、丹风县、商南县、山阳4县)。属京畿(咸阳)内史直辖关中地。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4年)
上雒和商(县)沿用了秦朝的设置,增加了秦代属三川的华阳(今洛南)县,以上雒地(《商州考古》p、023页载:古上洛(现寒川佛诞公园孝义古城村)出土秦代陶罐有两戳五字:即”雒亭“和”楚里孙“,证明此雒地在秦至秦前既有,且上雒城(晋、魏)前地带曾为楚人居地,[3] 地界上雒至秦岭为界,以下商地约从商地至现商南、丹水县部分。商县治所仍在商地现丹凤古城村;及商鞅原封”商邑城“池。上雒县治所仍设雒地即现现寒川佛诞公园孝义古城村。两城相距约两个驿站远,两城之间构成此地文化中心地带。这也是自秦商鞅开始文化中心由商县向第二文化中心”上雒“过渡的开始。商县以下和上雒以上的两县地域,即大体相当于今商洛市辖地域。其两县地仍属 弘农郡,隶 司隶校尉部,郡辖区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伊河以西及淅川、丹江流域。其治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貌略镇北),领11县。包括上雒(今商州区、洛南县两地)。商(今丹风、山阳、商南3县)。旬阳县北部(今镇安、柞水县东南部)是汉中郡辖区; 杜陵县南部:(今柞水县西北部)是京兆尹辖区。上洛这一地名,因居雒(鄀)水之上故名,春秋为鄀水战国为雒水,秦朝为丹水 [3]
东汉(公元25——220年)
《商州大事记》载:“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建武二年(26),商州大饥,金一斤易米五斗。上洛改设为上洛侯国,封王遵为侯,治所辖地仍旧在古上洛即现寒川佛诞公园孝义古城村。建武十五年(39),划上洛侯国归京兆尹管辖”。地属 京兆尹,仍隶司隶校尉部,辖区相当于今关中平原西安以东、渭南及商洛地区。 尹治设在长安,仍领10城,其中上洛、商两县的地域和今商洛地区大体相当。
三国(公元220——265年)
地属曹魏之京兆郡,正始五年(公元244年)设,治所在长安,领11县。仍称上洛县,魏文帝 曹丕又将上洛的“雒”字改为“洛”字。辖地包括今商州区、洛南两地。
西晋(公元265——316年)
泰始二年, 晋武帝分京兆南部置上洛郡,这是商洛地、市一级建制在此地设置之祖始。是此地由第一文化中心向第二文化中心过渡结束的标志。其治所在 古上洛(现寒川佛诞公园孝义古城村),领 上洛、商、卢氏三县(卢氏今属河南省),现属 司州,(辖区包括今河南省北部、中部、西部和山西省西南部及陕西省商洛地区。州治设在洛阳,领12郡。。)
南北朝(公元317——589年)
南北朝时期,中国呈分裂局面,行政建制混乱。郡县朝设夕废,统属复杂。由东晋开始的南朝,在辖区的北部侨设了上洛的州、县,用的是上洛的地名,以安置南迁的上洛的百姓,包括上洛的巴民。
北魏
属洛州。太延五年(公元439年)于上洛城设荆州,太平真君二年(公元441年)上洛县北部划设拒阳县,太和三年(公元479年)将 荆州迁往 卢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又迁往襄阳,撤上洛郡,于上洛城设立洛州,领5郡,其中3郡属今商洛:上洛郡,领上洛、拒阳2县;上庸郡,领商(今丹凤)、丰阳2县;苌和郡,领南商1县,即今商南。
西魏
属洛州和雍州管辖。洛州治所设上洛(即现现寒川佛诞公园孝义古城村),领 上洛郡(今商州区)、 拒阳郡(今洛南县)、 上庸郡(今山阳县西北部、镇安县及柞水县东南部)、 商县(今丹凤)及山阳漫川、商南县。柞水西北部属雍州管辖。
北周
宣政元年(公元578年)改洛州为商州;治所设上洛(即今商州城)领上洛郡(含今商州、山阳、丹凤;商南4县及镇柞部分地域);拒阳郡(今洛南地)。此时的商州新城距古上洛城30公里。新城的诞生和郡、州一级治所均迁移至新城。(一说此时古上洛仍保留)这是此地域文化中心由 古上洛“雒”地近800年后向上转移过渡至新州城,第三个军事、经济文化中心的开始。
隋代(公元589——618年)
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撤上洛、上庸两郡,保留商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撤商州复设上洛郡,治所仍设上洛,领上洛县(今商州区)、商洛县(商洛即从前的商县-----今丹凤县一带,隋文帝改称商洛)、洛南县、丰阳县(今山阳、镇安县及柞水县东南部)、上津县(今湖北省境内)5县; 大兴县东南部(今柞水县西北部)仍属京兆郡管辖。据《隋书·地理志》载,商洛之名源于商山洛水。历史上曾有上洛、商州等称谓。历代设州置县,或州县同设,交替沿革复杂。
唐代(公元618——907年)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上洛郡设商州,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划归 山南道,开元二十五年归山南东道。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撤商州又改为上洛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撤上洛郡再改为商州,治所设上洛,领上洛(今商州区)、商洛县(今丹凤、商南两县)、洛南县(今洛南)、丰阳县(今山阳)、乾元县(今镇安及柞水县东南部)、上津县(今湖北省境内)。今柞水县西北部属京兆府。
五代十国(公元907—979年)
五代十国的行政建制沿用唐制,但由于分裂割据,各国疆域均不辽阔,道一级遂废,为州(府)统县的二级制。当时陕南东部经历了后梁(公元907一923年)、后唐(公元923—936年)、 后晋(公元936—946年)、后汉(公元947—950年)、 后周(公元951—960年)等5个期代。
后梁时,商州领上洛、商洛、丰阳、乾元、上津5县;洛南县改属华州; 万年县东南部属京兆府。后汉时,商州领上洛、商洛、丰阳、上津4县;南县仍属华州; 乾佑县(公元949年改乾元县为乾佑县)、万年县东南部属京兆府。后周时,商州领上洛、商洛、洛南、丰阳、上津5县;乾佑县、万年县东南部属京兆府。
北宋、金、南宋(公元960——1279年)
北宋时,商州初属陕西路,后属 永兴军路,治所设上洛,领上洛、商洛、洛南、丰阳、上津5县。金、南宋时,商州属金国京兆府路。北宋淳化二年(991), 王禹偁因论庐州妖尼道安诬徐铉事,抗疏获罪,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金贞元二年(公元1154年)将商洛、丰阳两县降为镇,并入上洛、洛南两县; 咸宁县东南部属京兆府;旬阳县西北部(今镇安县)属 金州。金元光二年(公元1223年)五月改属河南路。领上洛(今商州区、丹风、商南、山阳4县及柞水县南部),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废上洛县,以州 代县,由州直辖,定名商州。这是以“雒“地所命名的”上洛县、郡、建制“名称历经1269[3] 年后终止。(2013年算起)。辖地包括今商州、丹凤、商南、山阳及柞水县南部,并统领洛南县地。
元代(公元1279——1368年)
商州先属 安西路, 陕西行省,后属 奉元路管辖。元代实行省、路、府、县四级行政建制,商州下领洛南县,原来的上洛为在郭,仍不另设县,由州直管,但商州所辖的地域和今天大体相当。
明代(公元1368——1644年)
地属西安府,时称商州,辖地包括今商州区、丹风县两地。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五月,降商州为县制。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三月复升为州,领洛南、商南、山阳、镇安4县。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为避 明光宗朱常洛名讳,又改“洛”为雒”。
闯王政权
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十月,闯王军攻占了商州,第二年在西安建立大顺朝,称永昌元年,派鲁大儒为商州牧,给山阳也派了县令(其它各县不详)。永昌二年正月,闯王政权结束。
清代(公元1644——1911年)
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升为直隶商州,直属陕西省,领商南;雒南、山阳、镇安4县。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析咸宁、蓝田、镇安3县之地置 孝义厅,属西安府,这是柞水县的前身。
中华民国(公元1912——1949年)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州改设商县(辖今商州区、丹风县西南部)、洛南县(今洛南及丹风县东北部)、柞水县(今柞水县西部及镇安县东北部)3县,属关中道;山阳、商南、镇安3县,属汉中道。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撤销道制,以省直接领县。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在商县城设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商县、雒南、商南、山阳、镇安、柞水6县,一度还管过 蓝田县。是年在龙驹寨成立设置局。1949年7月13日,商县人民政府成立。
建国以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5月, 商洛地区各县陆续解放,在 商县设置陕甘宁边区陕南行政主任分署第二分区,辖商县、雒南、商南、丹凤、山阳、镇安、柞水7县。
1950年,改名陕西省商洛分区专员公署,仍辖以上7县。
1955年,将县人民政府更名为“县人民委员会”。
1958年12月,撤销丹风、柞水两县(丹风分属商南和商县辖,柞水与镇安县合并), 商洛地区辖商县、洛南、商南、山阳、镇安5县。
1961年10月又恢复为7县。
1964年9月,因“雒”字生辟,经国务院批准,改“雒”为“洛”,时称商洛专区,行政公署驻商县城。
1968年,商洛专员公署改称为“商洛专区革命委员会”,各县人民委员会易名为“县革命委员会”。
1969年,商洛专区革命委员会改名为“商洛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更地区名为商洛地区行政公署。
1981年元月,改县革命委员会为县人民政府。
198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改商县为县级 商州市。
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设地级商洛市。
位置境域
商洛在陕西省东南部,地处东经108°34′20″~111°1′25″,北纬33°2′30″~34°24′40″。东与河南省 南阳市、灵宝市、卢氏、 西峡、 淅川等县交界;东南与湖北省郧县、 郧西县相邻;西和西南与安康地区的宁陕县、 安康市、旬阳县接壤;北和西北与 渭南市的潼关县、华州区、华阴县及西安市的蓝田、长安两县毗连。
商洛地区行政公署驻地商州市,与省会西安市和与所属其他六县人民政府驻地的距离以公路捷径计:距西安110公里;距洛南县48公里;距丹凤县51公里;距商南县117公里;距山阳县62公里;距镇安县174公里;距柞水县146公里。[1]
地形地貌
商洛
商洛地形地貌结构复杂,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境内有 秦岭、蟒岭、流岭、鹘岭、新开岭和郧岭六大山脉,绵延起伏。岭谷相间排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伸展,呈掌状分布。海拔最高点位于柞水县北秦岭主脊牛背梁(2802.1 米),最低点位于商南县梳洗楼附近的丹江谷地(215.4米)。 [12]
水文环境
商洛(5)
商洛境内沟壑纵横,河流密布,共有大小河流及其支流72500多条。主要河流有洛河、丹江、金钱河、乾佑河、旬河,另有五条独流出境河流,即蓝桥河、许家河、滔河、黑漆河、新庙河。这些河流分属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属黄河域的有洛河、兰桥河,流域面积2882.8平方公里,占河流总面积的15%;其余河流均属长江流域,流域面积16700.9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总量的85%。 [12]
气候环境
北部气候属暖温带,南部气候属亚 热带。由于受到冬夏季风和 青藏高原环流的影响,加上秦岭整个山脉对南方暖湿气流的阻挡作用,所以商洛的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呈现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冬干夏湿,干湿分明的气候特征,干旱、连阴雨、暴雨、冰雹、霜冻等灾害性天气时有发生。年平均气温7.8~13.9℃,最高37℃~40.8℃,最低-11.8℃~-21.6℃。降水量 年均710~930毫米,日照1860~2130多小时。无霜期为210天。
矿产资源
概况
商洛
商洛地区在地质历史中经历了加里东运动、华力西运动、印支运动和新构造活动,以及优地槽的褶皱回返过程,地质构造发育,岩浆活动频繁,断裂构造、岩浆及热液活动为成矿提供了有利条件,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矿产。全市已发现各类矿产60种,已探明矿产储量46种,其中大型矿床15处,中型矿床24处。储量居全省首位的有铁、 钒、钛、银、锑、铼、水晶、萤石、白云母和钾长石等20种,其中柞水大西沟铁矿储量3.02亿吨,占全省的46%,居全省第二位的有铜、锌、钼、铅等13种。 [13]
黑色金属矿产
铁、钒、铬、锰、钛五个矿种在本区均有分布,以铁、钒、钛三个矿种具一定优势。
铁矿本区各县(市)均有分布,矿床、矿(化)点130余处,探明储量3355.7万吨,占全省储量的49.8%。其中大型矿床1处,中型矿床1处,小型矿床6处,主要集中在柞水、洛南两县。
矾矿主要分布在山阳、丹凤、商南三县,已发现矿床、矿点8处,探明储量22.43万吨,居全省地(市)前列。
钛矿分布于商南、柞水两县,矿产地3处。探明储量36万吨(TiO2)。有金红石矿和钒钛磁铁矿两种。
锰矿分布于商州、洛南、镇安及商南,小型矿床一处,矿点约4处。提交普查储量12.9万吨。
铬铁矿区内有矿床一处,矿点两处,分布于商南、丹凤两县,均分布于超基性岩中。[13]
有色金属与贵金属
商南也有已发现有色矿种10种,为铜、铅、锌、镁、镍、钨、钼、汞、锑、钴。均有探明储量,以钼、锑、铅、锌、镁矿具较大优势。
铜矿主要分布于丹凤、山阳、柞水和商州,矿床3处,矿(化)点51处,探明储量16.86万吨。成因类型有硅卡岩型、热液型、沉积型和火山岩型,以前三种为主。
铅锌矿主要分布在除丹凤、商南以外的五个县(市)中,共发现矿产地14处,已探明储量铅39.4万吨、锌47.7万吨。
钼矿主要分布于洛南、商州两地,已发现钼矿床3个,矿(化)点8个,探明储量约28万吨,多集中于洛南黄龙铺矿区石家湾矿床和大石沟矿床。
钨矿分布于洛南、商州,矿床一处,矿(化)点三处,探明储量(WO3)4480吨。
水利资源
水利资源丰富,据勘测,地表水径流量年均64亿立方米,总流域面积1.83万平方公里,水能蕴藏量80万千瓦,可开发量30.2万千瓦。
生物资源
植物资源
(1)药材类
商洛又是全国有名的“天然药库”。中草药种类1119种,列入国家“中草药资源调查表”的达286种。其中年产量50万公斤以上的有 连翘、 五味子、丹参、苍术、 青风藤、淫羊霍、黄姜、桔梗、威灵仙、茵陈等10余种;年产量10~50万公斤的有金银花、 柴胡、天麻、白术、山楂、黄芪、 猪苓、山萸、 柏子仁、远志等10余种。其中连翘、金银花、丹参、山萸、五味子、桔梗年收购量居陕西省之首。木耳、香菇总产分别达到1000多吨和3700多吨。茶叶年产量40多万公斤,连续15年被评为省优产品。
(2)纤维类:有龙须草、棕片、构树皮、葛麻、苎麻、桑树皮、桦树皮、竹子等。其中龙须草是高级造纸原料,全区年产约4~5万吨。
(3)淀粉类:有薯蓣、橡籽、毛栗、葛根、石蒜等。有许多植物淀粉含量高、品质好。如橡籽仁的淀粉含量达50~60%,橡籽年产量约5000吨。
(4)油料类:有核桃、松籽、油桐、乌桕、椿树籽、花椒籽、黄连木籽、八月炸籽等。年产油桐籽约3500吨。
(5)化工原料类:有五倍子、橡碗、薯蓣、刺黄蘖、漆树、黄栌、化香树等。年产橡碗6200吨、生漆6.75吨。
(6)牧草类:据畜牧部门普查,本区牧草植物共85科、480余种。主要有芒、白羊草、荩草、葛藤、野豌豆、鹅冠草、紫花苜蓿、唐松草、胡枝子等。[13]
动物资源
野生动物近千种,被列入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 羚牛、苏门羚、林麝、锦鸡、金钱豹、 大鲵等24种。
(1)兽类
种类较多,分布广泛。主要有羚牛、草兔、 松鼠、狐狸、黄鼠、狗熊、 水獭、苏门羚、青羊、林麝、盘羊、灵猫、豹猫、金猫、花面狸、小鹿、豹等。其中羚牛、苏门羚、林麝、金猫属国家保护的珍贵动物。柞水西北部以牛背梁为中心的老林、太河等林区是羚牛集中分布区,面积约12万亩,为陕西省牛背梁羚牛保护区的组成部分。
(2)鸟类
据西北大学生物系等单位联合考察,本区鸟类有13目、19科、70属、103种,其中当地繁殖鸟94种,冬候鸟和旅鸟9种。主要有:环颈雉、长尾雉、石鸡、锦鸡、八哥、画眉、 杜鹃、灰喜鹊、灰鹭、 啄木鸟、山斑鸠、戴胜、三宝鸟、金腰燕、松鸦、三道眉、草鹀等。其中白冠长尾雉、 锦鸡属国家保护的珍贵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