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萝卜,红萝卜
白萝卜,红萝卜音频:00:0012:40
朗读者:徐媛芳
徐媛芳,农业农村工作者,云南省演讲学会会员、祥云县演讲朗诵协会会员、祥云县社会公益志愿者协会会员。热爱有声艺术,诵读作品在省内外多个平台发表。
小时候,包谷一收,山地里就是一大片一大片绿荫荫的萝卜了。叶大茂盛的是白萝卜,叶子细碎的是红萝卜。霜水一*,它们天生的那股冲味就淡了,甜味浓了,变得温和可口了,成了村民们喜食的东西了。
种萝卜是山村里沿习多年的习俗。每年包谷收获前一个月左右,选一个雨水刚过,土不沾锄头的时节,全村男女老少就抬了锄头扛了种子种萝卜去。种萝卜并不难,只需把种子撒在地上,用锄头浅浅地挖一遍,让种子埋入土里就行了,然而由谁来撒萝卜种却有着相当的讲究。按村民们祖祖辈辈的观念,萝卜是否味甜耐吃,不冲不辣,全取决于撒种人的品行。在他们的心目中,那些脾气暴燥,性格怪戾的人是无论如何也没有撒种的资格的,因为他们撒种种出的萝卜必然又冲又辣,没人敢吃。女人虽然性格要温和柔软得多,本应该是撒种的最佳人选,可是不知为什么,她们也从未有资格来做这件在人们看来关系重大的活计。其中是否有某种不为人们知道的观念在起着作用,就没有谁能说清楚了。总之,在人们的记忆中,从来没有女人撒过萝卜种,更没有哪个女人站出来对这件事表示异议,于是每年种萝卜时推选撒种的人就成了一项重要的活动。
准备种萝卜了,社员们就照例要集中在包谷地边郑重推选撒种人。一般先由年长而又有威望的老人或生产队长推举出三五个候选人,当然,这些候选人无疑都是大家认为具有良好品行的男人。接着大家公议由谁来担任这一重要的职位,此时有幸被推举的人也不能妄自尊大,骄傲起来,而是表现得很谦虚,接受大家的公议。经过一番公议,大家认为品行最好的一位便被推举出来,成为本季种萝卜的撒种手。不过,如果撒种手往年已经撒过,而人们觉得他撒种的那一年萝卜的味道并不理想,那也得重新换人,直到大家都中意为止。撒种人一旦选出,顿时成为人们心目中最崇敬的对象,就连他的媳妇也会被认为是最有福气的女人,毕竟嫁给这样的男人是一件幸运的事。这种观念的由来,其实寄托着人们从古至今追求幸福和谐生活的美好愿望,更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表现,其积极意义自不待言。不用说,被选中的撒种人肩上的担子顿时就重了起来,仿佛女娲要为世人补天,大禹要为天下治水一般神圣。为了不负众望,在撒种的过程中他必定凝神俭气,心情舒畅,没有任何私心杂念,连一点小小的气都不能生,直至撒种结束。
毛头小伙子也是没有被推选的资格的,因为年轻人火气旺,性情还不稳定,不适于撒种。
萝卜种子带着人们的甜美希望随着撒种手优美的动作均匀地洒落在地上,再经祥员们一锄一锄翻入新鲜潮湿的泥土中,播种程序就算完成了。秋后包谷一收,地里便满是绿油油的萝卜苗了,如不遇特别恶劣的气候,经秋霜一*,就是收获的季节了。
红萝卜,也就是人们说的胡萝卜,收获起来简单而有趣,也是小孩子们最高兴,最能显身手的时候。说高兴是因为收红萝卜时小孩子们不但能参加劳动挣到工分,更让人高兴的是还有香甜可口的红萝卜吃。红萝卜一般由牛来梨,两头牛拉着一张梨往前走,梨铧深深地插进地里,在牛倌的要喝声中,红萝卜被翻了个底朝天,五颜六色的红萝卜一排排展现在人们面前,小孩子们就可以一边将红萝卜往背篮里拾,一边将往嘴里送了。这时,没有人会说什么,只要你能吃多少就可以吃多少。大人们也不例外,他们也是边干活边吃,只不过他们的吃法要讲究一些,往往用刀或包谷杆子将红萝卜刮得干干净净,看上去汁水欲滴时才津津有味地细嚼慢咽。
红萝卜分到各家各户,有拿到街场上去卖了再换回日用所需的,也有晒成萝卜干慢慢吃的,说起来这个季节还真是让人难以忘怀。
白萝卜的的收获就不同了,其中一些规矩至今想起来还历历在目。
萝卜成熟的季节,远远望去,深绿色萝卜地里突然冒出了一排一三角形的屋架,上面铺上了篾条编成的帘子,帘子上面撒满了土红色的萝卜丝,这是村民们在收获白萝卜了。一个个白生生水嫩嫩的萝卜被人们从地里拔起来,装入箩筐,挑到擦萝卜丝的擦子旁,专门负责擦萝卜丝的人们早等在那里,只见他们熟练地拿起萝卜,割去樱子,按在擦子上就是唰唰唰几下,随着清脆的声响,擦子下面很快隆起一座座雪白的小山,丝丝缕缕,水水嫩嫩,十分可人。有人忍耐不住那脆生生水灵灵的萝卜丝的诱惑,抓起一把塞入嘴里,品尝起来。如刚好吃到了又水又甜的萝卜丝,就会大声赞扬起来:“嗨!真是撒种的料!”
新擦出的萝卜丝本是白生生水嫩嫩的,可他们并不急于上架,只见他们离开擦子,毫不犹豫地从地里抄起几捧红土投进萝卜丝里,接着双手讯速搅拌,很快,白萝卜丝染成了红萝卜丝,最后才用箩筐装了,抬到架边,匀匀地撒到帘子上。经过几天的风吹日晒,就可以一层一层折成豆腐块模样,整整齐齐堆起来,等待出售。
可别小看了这些萝卜丝,它们不但能充饥,还是一道不错的佳肴呢!当年祥云人带上土锅、土布、土碱等土产到保山、腾冲、瑞丽、临沧耿马等少数民族聚居地“走夷方”,它不但作为一种很重要的商品交流到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成为那里人们难得的菜肴。更神奇的是无论肩挑小担走夷方的小商队或是赶着高头大马浩浩荡荡做生意的大马帮,在他们的行襄之中,萝卜丝是必备之物。夷方路上道路艰险、野兽出没、疫瘴袭人,水土不服而命丧异乡的夷方客数不胜数,在这样险恶的生存环境之中,不起眼的萝卜丝却是夷方客心目中最珍贵的东西。凭着他们常常出门的经验,适时地将带在身边的萝卜丝煮来吃下,就可以免去水土不服给他们带来的疾病。吃着带着故乡红土的萝卜丝,那就是喝着家乡的水,吃着家乡的粮了,水土不服的威胁也就没有了。
后来,人们不需要走夷方来维持生计了,但这一工艺却一代代流传下来,竟至于到了不掺红土的萝卜丝就不是地道的萝卜丝的地步。今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萝卜丝在人们的心目中已是上不得台盘之物了,但总还有那么一些人,特别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仍然对它情有独钟,一年之内总要想方设法弄来吃上几次,以解多年形成的萝卜丝情结。
时至今日,无论是红萝卜还是白萝卜在人们心里都不再是什么稀罕的东西,甚至很少有人再将它们当作水果来吃,可是一见到它们,小时候那些与萝卜有关的事情就倔强地从脑际喷出,久久不能忘怀。
作者简介
冯正明,现在祥云县文化馆任副研究馆员。曾任《水目山故事》的特邀编辑,与人合作编著《彩云之乡》和《财富之地》两书,担任过歌曲集《放歌古云南》的歌词编辑,主编有《祥云洞经音乐》(资料卷),获“云南十一五文化先进个人”。
图文发布 县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 杨仕宇
图文审核 张敏来
图文总审 胡林果
讲好祥云故事 传播祥云声音
投稿邮箱 3109820189@qq.com
媒体地址 龙溪小区308号(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