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布衣,浮世生涯。
诗词的美丽是永恒的,像亿万年动听如初的雨声。
繁华散尽,青春不再
有这样一句话,年少轻狂,也有这样一句话,少年不识愁滋味。
曾经,我们是一个年少轻狂的孟浪少年,应该是青春激昂,神采飞扬,享受灿烂春光的年纪,却故作深沉,装作一副大人模样,为赋新词强说愁。
把孤独、寂寞、悲伤或者愁苦挂在嘴边,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
如今,年过半百,鬓角染白,尝尽人生百味,历经尘世沧桑,看尽苍生百味,知道了生活重担下的艰辛,知道了年少时能按着意愿生活,是多么的不容易。
沉重的生活压力之下,面对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的境遇,才发现原来长大以后,竟然连痛快的大笑都不容易,更不要说畅快淋漓,痛快的活着了。
想故作轻松,却发现竟然如此费力,真到尝尽愁苦滋味后,才知道愁苦只能自己往肚子里咽,是根本不能讲的,更不能故作姿态,因为那样做只能招来别人的讥讽。
待到繁华散尽,青春不再,我们剩下的只有欲语还休的无奈。
今天我们读一首愁苦词,是关于人生的诗词,也是我们中年人一生的真实写照。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南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诗词大意
人年轻的时候,从来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味道,喜欢登上高楼,眺望远方,为写一首新词,心中没有愁苦却要强行说愁。
时光荏苒,岁月蹉跎,现在尝尽了人生忧愁滋味,想说却无法说出口,最后还是没有说出口,却只能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诗词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罢官以后,在闲居地信州所写。
词的上片,辛弃疾回忆自己的少年时代,不知什么是愁苦,总喜欢登楼远望。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对于“愁”字还没有真切的体验。
“少年不识愁滋味”是上片的核心。因为稼轩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所谓的“愁苦”,是爱上层楼,无愁硬生愁。
词的下片,感怀自己经历了世事沧桑之后,对于“愁”有了真切的体验。稼轩报国无门,只能闲居,“一腔忠愤,无处言说”,尽显无奈伤感,一个“尽”字,包含了稼轩众多复杂的感受。
此词上下片的“愁”字,含义是不同的。“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的闲愁;下片说的是一腔热血,报国无门的哀愁。
这首词,虽然语言朴实无华,但是稼轩内心深处的对现实的无奈和痛楚的感情跃然纸上,别具一番耐人寻味的情韵。
关于诗词
此词是稼轩对自己一生的总结,那种不能言说的痛苦,才是真正的痛苦,没有凄凄惨惨的悲凉之境,没有哀哀怨怨的痛哭流涕,没有壮志未酬的悲愤诉说。
这首词安静的让人好似看见了秋之静谧,看见落叶飘下的无奈,想着归根,却不得不随波逐流。
一个肯抛头颅、洒热血,敢冲锋陷阵、策马扬鞭的军事天才,一个心胸开阔、胸怀天下的男子汉,终于还是看见了自己一生的结局。
带着欲语还休的低语无奈,带着壮志未酬心不死的遗憾,最后他还是走到被闲置的命运结局之上。
人生感怀
我们也曾年少,也曾怀有一身抱负,也曾想仗剑走天涯、惩凶除恶,但是现实就是现实,我们面对一个物欲至上的年代,是一个让我们无奈的时代。
少年不识愁滋味,年少的我们总嫌自己不曾长大,不能改变这个世界,然而长大之后才明白,我们只是这个世界的一粒尘埃,如若能同少年时一般放肆自如,更能不知世间险恶,那该是多么美的一件事啊!
只可惜,人生没有如果,自己还是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无奈的在这个险恶的世界悲催的活着。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