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 年 12 月 31 日,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播放了风光纪录片《三峡传说》,歌曲《乡恋》随着纪录片的播出被人们所熟知。《乡恋》以拟人手法,描绘长江奔流至秭归的情态,表现王昭君离乡远去长安后难忘故土的思乡之情。1980 年 2 月,《乡恋》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每周一歌》栏目播出了整整 7 天时间。
可是,谁曾想到,这首柔美抒情的思乡之曲,是经历了一波三折才得以诞生和传唱的。
1979 年的 12 月 21 日,《三峡传说》的播出进入倒计时。录音棚里,导演马靖华听完已经五易其稿的插曲《思乡曲》后仍不满意。马靖华觉得歌曲的曲调过于激昂,缺乏抒情的味道,而在一旁的曲作者张丕基却埋怨是歌词写得不顺畅。两人各持己见,互不相让。虽然有人劝张丕基修改曲谱,但此时的张丕基感到自己“江郎才尽”。为了能写出贴合纪录片情节需要的音乐,张丕基曾两次跟随剧组深入三峡体验生活,对当地音乐素材进行采风,但面对《三峡传说》主创人员连续的修改要求,张丕基感到迷失了创作的方向,他说:“我实在才疏学浅,要不你们换人吧。”
当时,中央电视台制作部主任宋培福和总录音师曾文济认为,思乡是很好的音乐题材,各位创作者的艺术造诣都很高,只是暂时没找到完美的契合点。于是他们提出建议:干脆不改了,不如另起炉灶,推翻重写。
于是大家抛开以往版本的束缚,从纪录片的特点出发重新创作。几小时后,一篇由马靖华亲自创作的歌词摆到了张丕基眼前。此稿,尽管歌词内容描写的是王昭君离开家乡,踏上漫漫和亲路,从此终身胡马依北风的故事,却比旧稿感人许多 :“你的身影,你的歌声,永远印在我的心中。昨天虽已消逝,分别难相逢……”
新写的歌词大家都非常满意。张丕基读着朴实无华、情真意切的歌词,立马灵光一现:他决定另辟蹊径,放弃以往常用的中国民族器乐配器,改用通俗音乐的架子鼓、电子琴、电吉他为伴奏乐器,并大胆借鉴当时还不被大众所熟知的探戈节奏,最终创作出了跳跃的旋律线条、独特的配器方式、新奇的电声乐器伴奏的《乡恋》,形象地表现出了王昭君乐观和思乡相结合的情绪。
演唱者李谷一激动不已、热泪盈眶地录完了这首歌。她将早年学习湖南花鼓戏的戏曲功底,与进入中央乐团后学到的西洋唱法相结合,凭借自己多年的演唱经验,充分运用了前倚音、下滑音、波音、揉音等装饰润腔处理手法,对每句尾音的歌词进行艺术处理,使得起伏流畅的旋律线条更具画面感,既符合吐字咬字中语音语调的规范,也遵循了中国声乐艺术的平仄规律。李谷一还首次运用了“连断”这种声断气不断的润腔唱法,令演唱自然又具有亲和力。李谷一的“二度”创作,让《乡恋》绽放出别样的中国大陆流行歌曲的风采。
1983 年,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首届春节联欢晚会上,观众点播《乡恋》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最终,在已经演唱了 8 首歌曲的情况下,李谷一再次被请上舞台演唱《乡恋》。30 多年过去,这首歌曲也早已成为人们表达对故乡深深眷恋的代表作品。(张乐)
李淑琴编著
出处:《共和国音乐记忆》(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
往期精彩: